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三維正脊機器人,組成部分包括支柱、座位、座位升降裝置、支柱套管、套管分段連接裝置、固定帶、頭套、頭套旋轉裝置和脊柱側向推拉裝置,其特征在于支柱套管可移動地套在支柱上,所述支柱套管下端與座位相連,座位由座位升降裝置調節其離落點平面的距離并可瞬間釋放使之快速落下。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治療部位明確,力度、幅度、速度等動作指標可精確量化等特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脊柱保健和治療脊柱椎間病的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三維正脊機器人。
技術介紹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胸腰椎后關節紊亂癥、脊柱相關性疾病等脊柱椎間軟組織損傷類疾病簡稱椎間病,是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其臨床表現雖然不同,但其病因、病理和治療原則基本相同。本專利技術人經數十年臨床研究認為引起這一系列病癥的主要原因是脊柱超限度運動或超負荷承載等不良力學行為導致椎骨間相對位置的三維方向改變(失衡)合并椎骨間軟組織損傷,特別是出入神經根管的神經根和血管的損傷。椎間盤突出只是椎間軟組織損傷的一種表現,并不是引起病癥的元兇。自然狀態是最佳狀態,治療此病的首選方法應是極限微創傷性的矯正療法,即用不介入人體的力使脊柱椎間結構回歸或接近自然狀態的方法。在非手術療法治療無效時再采用手術療法。醫生應用力學的方法,如牽拉、旋轉、頂推、按壓等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等脊柱椎間病具有明顯的療效,這是不爭的事實。除中國有推拿正骨手法外,美國的Chiropractic、歐洲的正骨術、日本、泰國和韓國的整脊手法等都有廣泛的應用和明顯的療效。究其手法的關鍵動作,不外乎牽拉、旋轉、屈伸、按壓、頂推等,這些手法歸根結蒂應屬力學療法,力的表現形式為拉、壓、彎、剪、扭。關鍵治療大多采用了“突加載荷”,即在患者無對抗時給予恰到好處的突然暴發力。這些手法的共同特點是方便有效,對輕癥和初發患者往往有手到病除之功效。 但手法治療和牽引治療也存在著不少缺點。最主要的就是各種動作參數無法量化,是一種靠醫者經驗,用力模糊的力學療法,力度或幅度太小不起作用,過大會造成傷害;再者,椎間的錯縫或錯位是三維方向的,人力推拿正骨每次只能施加單方向或雙方向的力,不能將三維方向的力同時作用于病變處。另一種力學療法是牽引,牽引設備雖然多種多樣,但均為一維直線牽引,只控制牽引力,不控制距離,無突加載荷,牽引力均勻地分布在被牽引的多個椎間,定位不明確。因此,療效受到了限制且療程長,對較重病人效果欠佳。鑒于此,本專利技術人曾專利技術了“三維正脊儀”(ZL97182091. O, PCT/CN97/00038, PCT/CN2008/071133),經臨床應用療效令人滿意。以上技術為臥式。為解決頸椎病的機械治療,本專利技術人還專利技術了“頸椎病快速治療儀”(ZL2004200031124)。在此基礎上,本專利技術人又有了新的創新。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在原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將頸、胸、腰椎的治療集中于一個機器,提供一種增加脊柱保健功能及提高其治療時的舒適度和精準度的三維正脊機器人。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三維正脊機器人,其組成部分包括支柱、座位、座位升降裝置、支柱套管、固定帶、頭套;其特征在于還包括頭套旋轉裝置和脊柱側向推拉裝置,套管分段連接裝置;支柱套管可移動地套在支柱上,所述支柱套管下端與座位相連,座位由座位升降裝置調節其離落點的距離并可瞬間釋放使之快速落下。所述套管分段連接裝置可將套在支柱上的與固定帶相連接的套管分段連接,使患者的病變椎間位于分段處,以保證正脊的作用力主要作用在病變處。固定帶之間相互連接有彈性編織物。所述頭套位于三維正脊機器人的頂端,可將患者的頭顱固定,并可在頭套旋轉裝置的作用下使之做定量旋轉動作。所述脊柱側向推拉裝置可沿支柱上下移動并可固定在某一位置,具有定量伸縮一定距離的功能。所述座位升降裝置與位移傳感器相連,以量化座位下落的距離;座位下還設有使座位旋轉一定角度的裝置。所述座位的周圍或下方根據需要加載重物或機械力。下面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三維正脊機器人結構示意圖;圖中1、支柱,2、座位,201、座位升降裝置,3、支柱套管,301、套管分段連接裝置,302、固定帶,4、頭套,5、頭套旋轉裝置,6、脊柱側向推拉裝置; 圖2、控制電路示意圖。本專利技術優選的實施方式本專利技術的一種三維正脊機器人,組成部分包括支柱1、座位2、座位升降裝置201、固定帶302、頭套4 ;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支柱套管3、套管分段連接裝置301 ;支柱套管3可移動地套在支柱I上,所述支柱套管3下端與座位2相連,座位2由座位升降裝置201調節其離落點的距離并可瞬間釋放使之快速落下。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套管分段連接裝置301可將套在支柱I上的與固定帶302相連接的套管分段連接,使患者的病變椎間位于分段處,以保證正脊的作用力主要作用在病變處。本專利技術的又一個特征是具有頭套旋轉裝置5和脊柱側向推拉裝置6 ;本專利技術所述的頭套4位于三維正脊機器人頂端,可將患者的頭顱固定,并可在頭套旋轉裝置5的作用下使之定量旋轉動作,頭套旋轉裝置5可由扭矩電機或伺服電機做動力。本專利技術所述的脊柱側向推拉裝置6可沿支柱I上下移動和擺動,并可固定在某一位置,具有定量伸縮一定距離的功能。脊柱側向推拉裝置6可由電動機或液壓機械實現,脊柱側向推拉裝置6的著力點的變動可使脊柱的受力點做前后、左右移動或旋轉。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座位升降裝置201與位移傳感器相連,以量化座位I下落的距離;座位下還設有使座位旋轉一定角度的裝置。本專利技術中座位2的周圍或下方根據需要加載重物或機械力。本專利技術的控制電路見圖2。不詳述。本專利技術的三維正脊機器人與已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克服了頸椎、胸椎和腰椎分別治療的弊端,結構科學合理、三維動作齊全精準、可控性強、與電腦程序相結合后容易操作等優點。2、由于快速沖擊的距離由座位降落的高度控制,提高了安全可靠的保障,同時降低了噪聲。3、療程短、療效高、不傷害正常組織、無醫源性損傷、無痛苦、可矯正椎骨間相互位置的異常關系、松解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粘連,具有使之回歸自然狀態或趨向自然狀態的作用。4、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三維正脊機器人既可以用于治療脊柱椎間病,又可以用于保健和調整脊柱亞健康。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上述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行了較詳細說明,但并不是包括了一切。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是可以的,只要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專利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三維正脊機器人,組成部分包括支柱(1)、座位(2)、座位升降裝置(201)、固定帶(302)、頭套(4);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支柱套管(3)、頭套旋轉裝置(5)和脊柱側向推拉裝置(6),套管分段連接裝置(301);支柱套管(3)可移動地套在支柱(1)上,所述支柱套管(3)下端與座位(2)相連,座位(2)由座位升降裝置(201)調節其離落點的距離并可瞬間釋放使之快速落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三維正脊機器人,組成部分包括支柱(I)、座位(2)、座位升降裝置(201)、固定帶(302)、頭套(4);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支柱套管(3)、頭套旋轉裝置(5)和脊柱側向推拉裝置出),套管分段連接裝置(301); 支柱套管(3)可移動地套在支柱(I)上,所述支柱套管(3)下端與座位(2)相連,座位(2)由座位升降裝置(201)調節其離落點的距離并可瞬間釋放使之快速落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維正脊機器人,其特征在于套管分段連接裝置(301)可將套在支柱(I)上的與固定帶(302)相連接的套管分段連接,使患者的病變椎間位于分段處,以保證正脊的作用力主要作用在病變處。3.根據權利要I...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吉林,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三維正基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