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重復使用推力室,包括依次連接的蓋板、噴注盤以及身部,噴注盤包括基體以及設置在基體上位于蓋板一側的環形凸臺、外圈密封榫和內圈密封榫,基體上有多個第一、第二噴注孔,蓋板包括隔熱框、法蘭盤和對接盤,對接盤上設置有內圈密封槽和外圈密封槽,蓋板通過對接盤與噴注盤固定連接,內圈密封槽、外圈密封槽分別與內圈密封榫、外圈密封榫相匹配,隔熱框上設置有第一、第二輸送管,第一輸送管與第一集液腔連通,第二輸送管與第二集液腔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解決了現有的推力室加工工序復雜、一次成型后進行改進就需要重新加工而增加成本的技術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有效減小零件數量、簡化工藝,縮短產品的加工周期和成本,實現推力室可重復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重復使用推力室,特別是對于小推力軌姿控推力室方案研究中,適用于研究周期短、研制成本低的背景項目,也可作為低成本推力室方案應用于型號產品。
技術介紹
軌姿控動力系統是空間飛行器重要的分系統之一,主要用作制導控制、姿態保持、軌道調整等,其中推力室作為核心的組件之一,主要功能是實現液體推進劑合理分配、霧化、摻混和燃燒,將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產生的高溫燃氣經噴管高速噴出產生推力,從而為動力系統提供直接控制力。作為承受高壓、高熱流密度的組件,推力室需要具有高性能、輕質量、高可靠性等特點,因此推力室研制是制約軌姿控系統的關鍵。一方面,傳統研究方法中,方案研究階段,需要對雙組元推力室進行大量的熱試車考核工作,以獲得推力室的燃燒效率、冷卻效果、燃燒穩定性等參數,所需要的試車產品和試車次數較多,對于傳統的全焊接方式裝配的推力室,加工工序復雜、生產周期長,產品參加試車后,如需進行方案更改,需要重新加工,從而增加了研制成本、延長了研制周期,甚至直接影響型號成敗。另一方面,低成本成為推力室發展的要求之一,為了降低成本,將傳統的全焊接結構的推力室改為法蘭連接方案,能夠降低工藝難度、減小加工周期,同時減低廢品率,進而有效的降低成本,該技術應用能夠在滿足可靠性的同時,降低產品的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的推力室加工工序復雜、一次成型后進行改進就需要重新加工而增加成本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重復使用的推力室,克服傳統的全焊接結構推力室零件數量多、加工工藝復雜、焊接工序多等問題,為全法蘭連接結構的推力室,有效減小零件數量、簡化工藝,縮短產品的加工周期和成本,實現推力室可重復使用。本專利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可重復使用的推力室,其特殊之處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蓋板1、噴注盤2以及身部3,所述噴注盤2包括基體21以及設置在基體21上位于蓋板一側的環形凸臺22、夕卜圈密封榫23和內圈密封榫24,所述基體上圓周均布有多個第一噴注孔25和多個第二噴注孔26,所述第一噴注孔位于環形凸臺內,所述第二噴注孔位于外圈密封榫和環形凸臺之間,所述第一噴注孔與第二噴注孔的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所述第一噴注孔和第二噴注孔均朝向身部,所述蓋板I包括隔熱框11、以及設置在隔熱框11兩端的法蘭盤12和對接盤13,所述對接盤上設置有內圈密封槽和外圈密封槽,所述蓋板通過對接盤與噴注盤固定連接,所述內圈密封槽、外圈密封槽分別與內圈密封榫、外圈密封榫相匹配,所述環形凸臺與對接盤之間形成第一集液腔4,外圈密封榫、環形凸臺以及對接盤形成第二集液腔5,所述隔熱框上設置有第一輸送管13和第二輸送管14,所述第一輸送管的一端與第一集液腔連通,所述第二輸送管的一端與第二集液腔連通,所述第一輸送管的另一端通過法蘭與控制閥門連接,所述第二輸送管的另一端通過法蘭與控制閥門連接。上述內圈密封榫位于環形凸臺頂端。上述內圈密封榫和外圈密封榫的頂端開有密封齒7。上述密封齒的頂角a為60-90°,密封齒的高度b為0. 35-0. 5mm。上述對接盤與噴注盤通過螺栓固定連接。上述內圈密封槽與內圈密封榫之間通過石墨密封匹配,所述外圈密封榫與外圈密封槽通過石墨密封匹配。本專利技術與傳統的全焊接結構推力室相比優點是1、本專利技術將輸送管、密封槽、對接盤、隔熱框、法蘭盤等均集中在蓋板,實現了供液、密封、連接等功能,結構簡單、零件數量少、方便拆卸。在滿足功能要求的同時,將零件數量減小為3 5個。2、簡化加工工藝,產品采用法蘭連接,省去釬焊、電子束焊等工藝。3、本專利技術推力室具有完全可重復使用能力,由于全法蘭連接結構,通過非破壞式途徑能夠將產品分解和再組裝。4、本專利技術杜絕了由于釬焊所引起的頭部廢品率高的缺陷,當裝配成頭部組件后液流等參數出現異常,通過分解、返修后重新組裝,降低了廢品率。附圖說明圖1為可重復使用推力室結構示意圖;圖2為頭部結構及密封示意圖;圖3為圖2中的A處局部放大圖;圖4為圖2的側視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可重復使用的推力室,包括依次連接的蓋板1、噴注盤2以及身部3。如圖2所示,噴注盤2包括基體21以及設置在基體21上的環形凸臺22、外圈密封榫23和內圈密封榫24,基體上圓周均布有多個第一噴注孔25和多個第二噴注孔26,第一噴注孔位于環形凸臺內,第二噴注孔位于外圈密封榫和環形凸臺之間,第一噴注孔25與第二噴注孔的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第一噴注孔和第二噴注孔均朝向身部,蓋板I包括隔熱框11、以及設置在隔熱框11兩端的法蘭盤12和對接盤13對接盤上設置有內圈密封槽和外圈密封槽,蓋板通過對接盤與噴注盤的固定連接,所述內圈密封槽、外圈密封槽分別與內圈密封榫、外圈密封榫相匹配,環形凸臺與對接盤之間形成第一集液腔4,外圈密封榫、環形凸臺以及對接盤形成第二集液腔5,隔熱框上設置有第一輸送管13和第二輸送管14,第一輸送管的一端與第一集液腔連通,第二輸送管的一端與第二集液腔連通,第一輸送管的另一端通過法蘭與控制閥門連接,所第二輸送管的另一端通過法蘭與控制閥門連接。蓋板與噴注盤連接組裝成頭部,頭部與身部組裝成推力室;蓋板與噴注盤、頭部與身部之間的密封材料為柔性石墨,密封性能高、耐高溫,抗氧化性能好,石墨密封圈壓縮量不低于30% ;蓋板要隔離氧化劑和燃料,要確保密封可靠,設計時將氧路設計成臺階結構,合理選擇對接尺寸,以控制氧路、燃路密封圈的壓縮量接近;為了改善密封效果,內圈密封榫、外圈密封榫的密封面上設計成截面為等腰三角形的密封齒,頂角a為60-90°,密封齒的高度b為0.35-0. 5mm之間;為滿足強度要求,蓋板與噴注盤連接的對接盤的法蘭面厚度(m)不小于6_;為了同時滿足結構強度和隔熱作用,蓋板的中間的矩形塊隔熱框高度(h)不小于20_。本專利技術的原理將推力室設計成三個組件組裝的結構,即蓋板、噴注盤、身部組件,通過螺栓進行連接。將頭部多個零件集成為一個零件,以滿足法蘭盤連接閥門、輸送推進齊U、隔離氧化劑腔和燃料腔、隔熱、連接噴注盤等多種用途,通過法蘭形式與噴注盤連接,螺栓緊固,形成的氧化劑集液腔和燃料集液腔采用柔性石墨密封,由此組裝成頭部。身部采用鈮合金材料,與頭部對接處設計成法蘭結構,對接位置焊有測壓嘴,組裝成身部組件,通過法蘭連接與頭部組裝成推力室,頭部和身部連接處采用柔性石墨密封,該產品實現可拆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重復使用的推力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蓋板(1)、噴注盤(2)以及身部(3),所述噴注盤(2)包括基體(21)以及設置在基體(21)上位于蓋板一側的環形凸臺(22)、外圈密封榫(23)和內圈密封榫(24),所述基體上圓周均布有多個第一噴注孔(25)和多個第二噴注孔(26),所述第一噴注孔位于環形凸臺內,所述第二噴注孔位于外圈密封榫和環形凸臺之間,所述第一噴注孔與第二噴注孔的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所述第一噴注孔和第二噴注孔均朝向身部,所述蓋板(1)包括隔熱框(11)、以及設置在隔熱框(11)兩端的法蘭盤(12)和對接盤(13),所述對接盤上設置有內圈密封槽和外圈密封槽,所述蓋板通過對接盤與噴注盤固定連接,所述內圈密封槽、外圈密封槽分別與內圈密封榫、外圈密封榫相匹配,所述環形凸臺與對接盤之間形成第一集液腔(4),外圈密封榫、環形凸臺以及對接盤形成第二集液腔(5),所述隔熱框上設置有第一輸送管(13)和第二輸送管(14),所述第一輸送管的一端與第一集液腔連通,所述第二輸送管的一端與第二集液腔連通,所述第一輸送管的另一端通過法蘭與控制閥門連接,所述第二輸送管的另一端通過法蘭與控制閥門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可重復使用的推力室,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蓋板(I)、噴注盤(2)以及身部(3),所述噴注盤(2)包括基體(21)以及設置在基體(21)上位于蓋板一側的環形凸臺(22)、外圈密封榫(23)和內圈密封榫(24),所述基體上圓周均布有多個第一噴注孔(25)和多個第二噴注孔(26),所述第一噴注孔位于環形凸臺內,所述第二噴注孔位于外圈密封榫和環形凸臺之間,所述第一噴注孔與第二噴注孔的的數量相等且一一對應,所述第一噴注孔和第二噴注孔均朝向身部, 所述蓋板(I)包括隔熱框(11)、以及設置在隔熱框(11)兩端的法蘭盤(12)和對接盤(13),所述對接盤上設置有內圈密封槽和外圈密封槽,所述蓋板通過對接盤與噴注盤固定連接,所述內圈密封槽、外圈密封槽分別與內圈密封榫、外圈密封榫相匹配, 所述環形凸臺與對接盤之間形成第一集液腔(4),外圈密封榫、環形凸臺以及對接盤形成第二集液腔(5)...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郝智超,張蒙正,李軍,蔡鋒娟,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