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飛機后緣襟翼機構設計,涉及對后緣多縫襟翼的一種后緣多縫襟翼隨動機構。
技術介紹
大型飛機為了在飛機起飛時能夠提供足夠大的升力和較小的阻力,在著陸時提供大的升力和大的阻力,以縮短飛機起飛和著陸時的滑跑距離,通常在機翼后緣布置多縫襟翼。對于多縫襟翼,一般有一個主動翼面由作動器直接操縱實現襟翼的收放,其余的翼面均為隨動翼面,隨動翼面一般隨主動翼面一起運動,并通過其隨動機構實現和主動翼面的相對運動。傳統的多縫襟翼的前襟翼隨動機構由兩組結構形式相同的機構組成,每組機構均由前襟翼滑軌、拉桿、前襟翼滑輪架組成,前襟翼、前襟翼滑軌、拉桿相互之間各采用一個關節軸承連接,前襟翼滑輪架固定在主襟翼上,與主襟翼一起運動,并通過其上安裝的滾輪限制前襟翼滑軌僅沿一個方向滑動,但受氣動外形及結構設計空間的影響,此種形式的隨動機構一般較難滿足不同氣動外形下的后緣襟翼機構運動協調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滿足多種不同氣動外形、結構設計空間要求的多縫襟翼隨動機構。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后緣多縫襟翼隨動機構,所述后緣多縫襟翼隨動機構包括結構形式不同的A機構I和B機構7,其A機構由前襟翼滑軌I 2、拉桿I 3、前襟翼滑輪架I 4、轉接支架5組成,拉桿3與前襟翼6和前襟翼滑軌2之間分別采用一個關節軸承1-11-1和關節軸承1-21-2連接,轉接支架5與前襟翼6之間采用關節軸承連接1-31-3,與前襟翼滑軌I 2之間采用關節軸承1-41-4和關節軸承1-51-5連接,轉接支架5從與前襟翼6連接點到與前襟翼滑軌I 2兩個連接點形成三角形支架結構,A機構的前襟翼滑輪架I 4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后緣多縫襟翼隨動機構,所述后緣多縫襟翼隨動機構包括結構形式不同的A機構(1)和B機構(7),其特征在于:A機構由前襟翼滑軌Ⅰ(2)、拉桿Ⅰ(3)、前襟翼滑輪架Ⅰ(4)、轉接支架5組成,拉桿Ⅰ(3)與前襟翼(6)和前襟翼滑軌Ⅰ(2)之間分別采用一個關節軸承Ⅰ?1(1?1)和關節軸承Ⅰ?2(1?2)連接,轉接支架(5)與前襟翼(6)之間采用關節軸承連接Ⅰ?3(1?3),與前襟翼滑軌Ⅰ(2)之間采用關節軸承Ⅰ?4(1?4)和關節軸承Ⅰ?5(1?5)連接,轉接支架(5)從與前襟翼(6)連接點到與前襟翼滑軌Ⅰ(2)兩個連接點形成三角形支架結構,A機構的前襟翼滑輪架Ⅰ(4)固定在主襟翼上;?B機構(7)由前襟翼滑軌Ⅱ(9)、拉桿Ⅱ(10)、前襟翼滑輪架(8)組成,前襟翼(6)、前襟翼滑軌Ⅱ(9)、拉桿Ⅱ(10)相互之間分別采用關節軸承Ⅱ?1(7?1)、Ⅱ?2(7?2)、Ⅱ?3(7?3)連接,B機構的前襟翼滑輪架(8)固定在主襟翼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后緣多縫襟翼隨動機構,所述后緣多縫襟翼隨動機構包括結構形式不同的A機構(I)和B機構(7),其特征在于A機構由前襟翼滑軌I (2)、拉桿I (3)、前襟翼滑輪架I(4)、轉接支架5組成,拉桿I(3)與前襟翼(6)和前襟翼滑軌I (2)之間分別采用一個關節軸承1-1 (1-1)和關節軸承I _2 (1-2)連接,轉接支架(5)與前襟翼(6)之間采用關節軸承連接I _3 (1-3),與前襟翼滑軌I (2)之間采用關節軸承1-4 (1-4)和關節軸承1-5 (1-5)連接,轉接支架(5)從與前襟翼(6)連接點到與前襟翼滑軌1(2)兩個連接點形成三角形支架結構,A機構的前襟翼滑輪架I (4)固定在主襟翼上;B機構(7)由前襟翼滑軌II (9)、拉桿II (10)、前襟翼滑輪架(8)組成,前襟翼(6)、前襟翼滑軌11(9)、拉桿II(IO)相互之間分別采用關節軸承I1-1 (7-1),11 -2 (7-2),11 -3 (7-3)連接,B...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俊朋,李剛,劉長濤,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機設計研究所,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