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熱水機組,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蒸發器、換熱管以及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設于換熱管中間與換熱管相隔組成套管,所述套管通過疊式形式盤繞成換熱冷凝管堆。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熱量吸收更迅速,加熱的效率更高,并且可以真正做到永不間隔的加熱,結構巧妙,使熱泵可以發揮高效的同時體積變得更小,占用空間更少。(*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水源熱水機組,屬于空氣能水熱泵
技術介紹
現有的空氣能熱泵都是按照“逆卡諾”原理工作的,其內部結構主要由四個核心部件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蒸發器組成,其工作流程是這樣的壓縮機將回流的低壓冷媒壓縮后,變成高溫高壓的氣體排出,高溫高壓的冷媒氣體流經纏繞在水箱外面的銅管,熱量經銅管傳導到水箱內,冷卻下來的冷媒在壓力的持續作用下變成液態,經膨脹閥后進入蒸發器,由于蒸發器的壓力驟然降低,因此液態的冷媒在此迅速蒸發變成氣態,并吸收大量的熱量。同時,在風扇的作用下,大量的空氣流過蒸發器外表面,空氣中的能量被蒸發器吸收,空氣溫度迅速降低,變成冷氣釋放。隨后吸收了一定能量的冷媒回流到壓縮機,進入下一個循環。因此,冷媒在出了蒸發器之后所攜帶熱量在冷凝器冷凝時傳遞給了銅管,而之前以及之后銅管中要加熱的水是沒有參與進系統中來的,這使得空氣能熱泵的加熱速度不夠迅速,并且所得到的熱量在中間會有所流失。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現有空氣能熱泵加熱速度慢、熱利用率不高的問題。本技術所要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水源熱水機組,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蒸發器、換熱管以及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設于換熱管中間與換熱管相隔組成套管,所述套管通過疊式形式盤繞成換熱冷凝管堆。所述換熱冷凝管堆為兩個,分為第一換熱冷凝管堆和第二換熱冷凝管堆;在第一換熱冷凝管堆中間設置一冷媒罐,從冷媒罐輸出的冷媒經過濾器、膨脹閥進入到從第二換熱冷凝管堆一側向外間隔延伸而出的第二外環管一側的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三支管上,再在第二外環管另一側的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四支管匯聚經輸入主管輸向位于第二換熱冷凝管堆中間設置的蒸發器中,蒸發器再管連壓縮機,壓縮機通過一輸出主管將蒸發器中的冷媒吸出輸送至第一換熱冷凝管堆一側向外間隔延伸而出的第一外環管一側的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一支管上,再經第一外環管另一側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二支管匯聚后流回冷媒罐中。所述第一外環管、第二外環管均為兩個,其第一外環管、第二外環管的外側環管部位為水管。這就使得分散以及匯聚的冷媒可以很好的在換熱冷凝管堆中循環。所述換熱冷凝管堆的兩端部與進、出水管分別匹配連接。在蒸發器管連壓縮機的輸送管上還設有低壓表,在第二支管匯聚后流回冷媒罐所管連的輸送管上設有高壓表。在低壓表所在的輸送管以及高壓表所在的輸送管上還設有壓力開關,所述壓力開關的數據輸出線與控制電路相連。本技術的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本技術結構的水源熱水機組,通過由水管設于換熱管中間與換熱管相隔組成套管,并將套管通過疊式形式盤繞成換熱冷凝管堆來取代現有空氣能熱泵中的冷凝器及進、出水管,使得整個機組水管中的水對套管中的熱量吸收更迅速,使加熱的效率更高,并且可以真正做到永不間隔的加熱。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本技術結構的水源熱水機組,通過由兩堆換熱冷凝管堆來組成整個熱泵的加熱系統,結構巧妙,使熱泵可以發揮高效的同時體積變得更小,占用空間更少。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另一個角度的示意圖。圖中1、壓縮機;10、水管;11、低壓表;12、高壓表;13、壓力開關; 2、膨脹閥;3、蒸發器; 4、第一換熱冷凝管堆;41、第一外環管;42、第一支管;43、第二支管; 5、第二換熱冷凝管堆;51、第二外環管;52、第三支管;53、第四支管;6、冷媒罐;7、過濾器;8、輸入主管;9、輸出主管。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闡述。參閱圖1、圖2。水源熱水機組,包括壓縮機(I)、冷凝器、膨脹閥(2)、蒸發器(3)、換熱管以及水管,所述水管設于換熱管中間與換熱管相隔組成套管,所述套管通過疊式形式盤繞成換熱冷凝管堆。通過將水管設于換熱管中間與換熱管相隔組成套管,取代了由水管與冷凝器常規設的散熱片所組成的冷凝系統,使得水管中的冷水可以時時吸收與在水管外圍換熱管內的熱氣的熱量,提升加熱的效率,可做到永不間隔的加熱。并且通過將整個由水管與換熱管組成的套管疊式形式盤繞成換熱冷凝管堆使得整體體積變得更小,所占用的空間也更少。所述換熱冷凝管堆為兩個,分為第一換熱冷凝管堆(4)和第二換熱冷凝管堆(5);在第一換熱冷凝管堆(4)中間設置一冷媒罐¢),從冷媒罐(6)輸出的冷媒經過濾器(7)、膨脹閥(2)進入到從第二換熱冷凝管堆(5) —側向外間隔延伸而出的第二外環管(51) —側的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三支管(52)上,再在第二外環管(51)另一側的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四支管(53)匯聚經輸入主管(8)輸向位于第二換熱冷凝管堆(5)中間設置的蒸發器(3)中,蒸發器(3)再管連壓縮機(1),壓縮機(I)通過一輸出主管(9)將蒸發器(3)中的冷媒吸出輸送至第一換熱冷凝管堆(4) 一側向外間隔延伸而出的第一外環管(41) 一側的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一支管(42)上,再經第一外環管(41)另一側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二支管(43)匯聚后流回冷媒罐¢)中。所述第一外環管(41)、第二外環管(51)均為兩個,其第一外環管(41)、第二外環管(51)的外側環管部位為水管(10)。這就使得分散以及匯聚的冷媒可以很好的在換熱冷凝管堆中循環。所述換熱冷凝管堆的兩端部與進、出水管分別匹配連接。制作時,套管以疊式形式盤繞,所述的疊式面為橢圓形。繞了二至三圈后在其末端將位于水管外的換熱管密封,密封時可直接焊接于水管的外表面,然后再向外延伸出一外環管,外環管外側的環管部位直接與水管一體,最后回繞至外環管另一側連接上帶有同樣將換熱管密封的套管,接著再繞二至三圈,再次形成如上所述的外環管結構,最后回繞直接向外輸出水管。 在蒸發器(3)管連壓縮機(I)的輸送管上還設有低壓表(11),在第二支管(43)匯聚后流回冷媒罐(6)所管連的輸送管上設有高壓表(12)。通過低壓表(11)、高壓表(12)可以使使用者得知內部的壓力數值,有助于智能控制器對水源熱水機組進行數值監測。在低壓表(11)所在的輸送管以及高壓表(12)所在的輸送管上還設有壓力開關(13),所述壓力開關(13)的數據輸出線(圖未標)與控制電路(圖未標)相連。通過壓力開關(13)可以在水管內水壓不夠的情況下,促使控制電路(圖未標)對進水進行控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水源熱水機組,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蒸發器、換熱管以及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設于換熱管中間與換熱管相隔組成套管,所述套管通過疊式形式盤繞成換熱冷凝管堆。
【技術特征摘要】
1.水源熱水機組,包括壓縮機、冷凝器、膨脹閥、蒸發器、換熱管以及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管設于換熱管中間與換熱管相隔組成套管,所述套管通過疊式形式盤繞成換熱冷凝管堆。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水源熱水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冷凝管堆為兩個,分為第一換熱冷凝管堆和第二換熱冷凝管堆;在第一換熱冷凝管堆中間設置一冷媒罐,從冷媒罐輸出的冷媒經過濾器、膨脹閥進入到從第二換熱冷凝管堆一側向外間隔延伸而出的第二外環管一側的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三支管上,再在第二外環管另一側的套管外管壁相通的第四支管匯聚經輸入主管輸向位于第二換熱冷凝管堆中間設置的蒸發器中,蒸發器再管連壓縮機,壓縮機通過一輸出主管將蒸發器中的冷媒吸出輸送至第一換熱冷凝管堆一側向外間隔延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方友,方建偉,
申請(專利權)人:陳方友,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