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槽式太陽能二維跟蹤機構,包括南北跟蹤機構,還包括東西跟蹤機構。所述東西跟蹤機構包括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所述南北跟蹤機構的兩端分別與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連接。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下午或者早上也能及時的、較好的對準太陽,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陽能。同時和只有南北跟蹤的對焦方式形成對比,可以做一些對比試驗。(*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太陽能利用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以一根立柱為定點,另一根立柱圍繞轉動,使集熱槽可以隨時二維對焦的機構。
技術介紹
傳統的槽式太陽能集熱器不具有二維跟蹤機構,幾乎都采用南北向旋轉跟蹤的方式,這樣不利于完好的跟蹤太陽的軌跡,從而損失很大一部分熱量。傳統的方式不能一整天都對準太陽,這樣也不利于做一些對比試驗。例如,傳統的槽式太陽能集熱器的南北跟蹤結構包括主軸、軸承底座、蝸桿、電機支架、電機和蝸輪。在主軸的端頭安裝了蝸輪,蝸輪的下面安裝了配套的蝸桿,蝸桿的后部連接有電機,電機安置在電機支架上。電機支架設置在機架上。主軸通過軸承底座和機架連接。為了實現南北旋轉,給電機通電,電機帶動了蝸桿轉動,蝸桿帶動蝸輪,蝸輪帶動主軸轉動而實現了南北跟蹤。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種新型槽式太陽能集熱器的傳動裝置,以解決和優化上述的結構問題和不利因素。為達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了一種新型槽式太陽能二維跟蹤機構,包括南北跟蹤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東西跟蹤機構。所述東西跟蹤機構包括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所述南北跟蹤機構的兩端分別與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連接。所述繞點機構包括萬向輪、H鋼機構和第二立柱;第二立柱設置在H鋼機構上;H鋼機構下端設置有萬向輪;第二立柱的頂端與所述南北跟蹤機構的一端連接。所述H鋼機構之間焊接有角鋼支撐。所述H鋼機構與第二立柱底部之間、以及萬向輪與H鋼機構之間都采用螺栓連接。所述定點機構包括第一立柱、延伸角鋼、第一鋼筒、第一軸承、第二鋼筒、鋼筒頂板;第一立柱下端通過鋼筒頂板與第二鋼筒上端相連接,第二鋼筒底部套設在設有第一軸承的第一鋼筒內;第一鋼筒設置在延伸角鋼上;第一立柱的頂端與南北跟蹤機構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一立柱從下往上2/3位置處設置有第二軸承,第二軸承通過角鋼支撐座與軸承支撐角鋼的一端固定連接,軸承支撐角鋼的另一端與延伸角鋼固定連接。角鋼支撐座與軸承支撐角鋼采用螺栓連接。鋼筒頂板與第一立柱底部之間采用螺栓連接。所述南北跟蹤機構包括主軸、軸承底座、蝸桿、電機支架、電機和蝸輪;在主軸的端頭設置有蝸輪,蝸輪的下面設置有配套的蝸桿,蝸桿的后部連接有電機,電機設置在電機支架上,電機支架設置在東西跟蹤機構上;主軸兩端分別通過軸承底座與東西跟蹤機構的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連接。綜上所述,本技術在下午或者早上也能及時的、較好的對準太陽,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陽能。同時和一維(只有南北跟蹤)的對焦方式形成對比,可以做一些對比試驗。附圖說明圖1為該二維跟蹤機構說應用的太陽能槽式集熱器的整體系統主視圖;圖2為該二維跟蹤機構說應用的太陽能槽式集熱器的整體系統側視圖;圖3為繞點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定點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01—萬向輪,102—H鋼機構,103—第二立柱,104—延伸角鋼,105—第一鋼筒,106一第一軸承,107一第二鋼筒,108一鋼筒頂板,109一軸承支撐角鋼,110一第二軸7承,111—角鋼支撐座,112—H鋼機構支撐,113—第一立柱,201—集熱管,202—集熱管支架,203—主軸,204—反射鏡托板,205—鋼管,206—電磁閥,207—金屬軟管,208—軸承底座,209一蝸桿,210一電機支架,211一電機,212一蝸輪,213一反射鏡,214一安全閥。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現方案做詳細的描述。如圖1-4所示的該二維跟蹤機構所應用的太陽能槽式集熱器。該二維跟蹤機構包括傳統的南北跟蹤機構和新增加的東西跟蹤機構。南北跟蹤機構包括主軸(203)、軸承底座(208),蝸桿(209)、電機支架(210)、電機(211)和蝸輪(212)。東西跟蹤機構包括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連接。太陽能槽式集熱器的集熱管(201)安裝在集熱管支架(202 )上,集熱管支架(202 )通過螺栓安裝在主軸(203)上,集熱管(201)兩端的法蘭與鋼管(205)的法蘭對接,鋼管(205)上安裝了安全閥(214),鋼管(205)與電磁閥(206)通過法蘭連接,電磁閥(206)與金屬軟管(207)通過法蘭連接。金屬軟管(207)的作用是在南北旋轉時彎曲,保證整個過程的進行。反射鏡托板(204)通過螺栓安裝在主軸(203)上,反射鏡(213)安裝在反射鏡托板(204)上,在主軸(203)的端頭安裝了蝸輪(212),蝸輪212的下面安裝了配套的蝸桿(209),蝸桿(209)的后部連接有電機(211),電機(211)安置在電機支架(210)上。主軸(203)兩端分別通過軸承底座(208)與東西跟蹤機構的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連接。繞點機構包括萬向輪(101),H鋼機構(102)、第二立柱(103)和角鋼支撐(112);第二立柱(103)通過螺栓固定在H鋼機構(102)上;H鋼機構(102)下端通過螺栓固定有萬向輪(101),H鋼機構(102)之間焊接有角鋼支撐(112)。定點機構包括第一立柱(113)、延伸角鋼(104)、第一鋼筒(105)、第一軸承(106)、第二鋼筒(107)、鋼筒頂板(108)、軸承支撐角鋼(109)、第二軸承(110)和角鋼支撐座(111);第一立柱(113)通過螺栓固定在第二鋼筒(107)上端的鋼筒頂板(108)上,第二鋼筒(107)和鋼筒頂板(108)固定連接;第二鋼筒(107)放置在底部有第一軸承(106)的第一鋼筒(105)內;第一鋼筒(105)設置在延伸角鋼(104)上,以擴大受力面積;第一立柱(113)從下往上2/3位置處設置了第二軸承(110),第二軸承(110)通過角鋼支撐座(111)與軸承支撐角鋼(109)的一端固定連接,軸承支撐角鋼(109)的另一端與延伸角鋼(104)固定連接。電機支架(210)設置在第一立柱(113)上。角鋼支撐座(111)與軸承支撐角鋼(109)采用螺栓連接。第二軸承(110)可保證在轉動過程中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主軸(203)兩端通過軸承底座(208)分別安裝在第一立柱(113)和第二立柱(103)的上端。該新型槽式太陽能二維跟蹤機構的基本工作原理為了實現南北旋轉,給電機(211)通電,電機(211)帶動了蝸桿(209)轉動,蝸桿(209)帶動蝸輪(212),蝸輪(212)帶動主軸(203)轉動而實現了南北跟蹤。為了實現東西旋轉而更好的對焦,推動繞點機構,使整個系統圍繞定點機構轉動,實現東西跟蹤。結合以上兩種跟蹤,從而實現了二維跟蹤。綜上所述,本技術在下午或者早上也能及時的、較好的對準太陽,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陽能。同時和一維(只有南北跟蹤)的對焦方式形成對比,可以做一些對比試驗。雖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地描述,但不應理解為對本專利的保護范圍的限定。在權利要求書所描述的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不經創造性勞動即可作出的各種修改和變形仍屬本專利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槽式太陽能二維跟蹤機構,包括南北跟蹤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東西跟蹤機構;所述東西跟蹤機構包括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所述南北跟蹤機構的兩端分別與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槽式太陽能二維跟蹤機構,包括南北跟蹤機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東西跟蹤機構;所述東西跟蹤機構包括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所述南北跟蹤機構的兩端分別與定點機構和繞點機構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式太陽能二維跟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繞點機構包括萬向輪(101)、H鋼機構(102)和第二立柱(103);第二立柱(103)設置在H鋼機構(102)上;H鋼機構(102)下端設置有萬向輪(101);第二立柱(103)的頂端與所述南北跟蹤機構的一端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槽式太陽能二維跟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H鋼機構(102)之間焊接有角鋼支撐(112)。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槽式太陽能二維跟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H鋼機構(102)與第二立柱(103)底部之間、以及萬向輪(101)與H鋼機構(102)之間都采用螺栓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槽式太陽能二維跟蹤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點機構包括第一立柱(113)、延伸角鋼(104)、第一鋼筒(105)、第一軸承(106)、第二鋼筒(107)、鋼筒頂板(108);第一立柱(113)下端通過鋼筒頂板(108)與第二鋼筒(107)上端相連接,第二鋼筒(107)底部套設在設有第一軸承(106)的第一鋼筒(105)內;第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生華,劉森林,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博昱新能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