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布了一種具有密閉防水防塵結構的控制器結構,殼體上具有呈階梯狀的圓形孔洞,底座上具有螺釘孔,殼體底部有與底座螺釘孔相對應的螺釘孔,殼體底部還具有凹槽,凹槽沿著殼體底部環繞一周;銅柱呈圓柱狀并置于殼體上的孔洞中;密封圈呈圓環狀;密封圈下部形狀為銅柱與圓形孔洞之間的空間形狀;密封圈上部外徑大于嵌入部的外徑;密封圈嵌入殼體與銅柱之間并緊貼殼體和銅柱側面,環形密封條嵌入殼體底部的凹槽中且完全填充凹槽中的空間;螺釘穿過底座的螺釘孔和旋緊與殼體底部的螺釘孔中,使殼體和底座緊密接合。針對傳統控制器結構的缺點,設計出一種可反復拆裝,全封閉式,防水、防塵效果穩定可靠控制器結構。(*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防護結構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控制器密封防水防塵的結構。
技術介紹
控制器是個系統運作的控制中樞,受雨天等因素影響,控制器可能受到浸水或淋水的潛在危害。國內外同類產品中控制器多是靠防護罩密封;有的(U、V、W、B+、B_)接線柱與外殼之間采用墊片壓緊O型密封條的密封方式;有的采用打膠密封方式,達到防濺水和灰塵的目的,防護等級只有IP53,從而降低了控制器的工作穩定性,而且不利于拆裝。因此,控制器密封防水防塵結構,如何能達到IP67,有效地防護浸水和灰塵,對提高控制器可靠性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反復拆裝,方便使用,全封閉式,防水、防塵效果穩定可靠的控制器結構。本技術是采取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包括殼體,底座,銅柱,螺釘,還包括密封圈、密封條;殼體上具有呈階梯狀的圓形孔洞,底座上具有螺釘孔,殼體底部也有與底座上的螺釘孔位置相對應的螺釘孔,殼體底部還具有凹槽,凹槽沿著殼體底部環繞一周;銅柱呈圓柱狀并置于殼體上的孔洞中;密封圈呈圓環狀;密封圈下部為嵌入部,為環形,緊密嵌入銅柱和圓形孔洞之間的空間;密封圈上部為封蓋部,為環形,且外徑大于嵌入部的外徑;密封圈嵌入殼體與銅柱之間并緊貼殼體和銅柱側面,環形密封條嵌入殼體底部的凹槽中且完全填充凹槽中的空間;螺釘穿過底座的螺釘孔和旋緊與殼體底部的螺釘孔中,使殼體和底座緊密接合。`密封圈和密封條的材質為橡膠。控制器殼體上有5個結構相同圓形孔洞,對應為銅柱的數量也為5個,分別作為三相電流U、V、W接線柱,以及直流電流的正負極B+和B-接線柱;與銅柱相對應,密封圈的數量也為5個。所述凹槽的輪廓以及密封條的輪廓為與殼體底部形狀一致的閉合形狀。密封條嵌入凹槽,密封條凸出凹槽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顯著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采用全封閉式結構,防水、防塵效果穩定可靠。控制器可浸泡在水中幾小時而不進水,解決了現有控制器不能浸泡在水中的問題,避免了控制器安裝位置離地面較近等結構因素和受雨天等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的危害。裝配工藝方便可靠。密封條采用自攻螺釘壓緊方式,使密封全產生彈性形變,實現防水防塵特性;密封條可反復拆裝,方便使用。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殼體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底座不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密封圈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密封條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銅柱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的控制器結構的剖視圖;圖7是本技術裝配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做進一步詳述,以下關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的描述只是示例性,并不是為了限制本技術的所要保護的主題,對于本技術所描述的實施例還存在的其他在權利要求保護范圍內的變化,都屬于本技術所需要保護的主題。如圖1至圖7,其中,I是殼體,101是圓形孔洞,102是圓形孔洞,103是圓形孔洞,104是圓形孔洞,105是圓形孔洞,106是凹槽,107是螺釘孔,2是底座,201是螺釘孔,301是密封圈,302是密封圈,303是密封圈,304是密封圈,305是密封圈,301a是密封圈上部,301b是密封圈下部,401是銅柱,402是銅柱,403是銅柱,404是銅柱,405是銅柱,5是密封條,6是螺釘。如圖1所示,圖3中a圖為從上方看的殼體I的示意圖,b圖為從下方看到的殼體I的示意圖。殼體I上具有圓形孔洞101,圓形孔洞102,圓形孔洞103,圓形孔洞104,圓形孔洞105,依次對應交流電流的U、V、W接線柱以及直流電流的正負極B+和B-接線柱。圓形孔洞為階梯狀結構,孔洞用于插入銅柱,階梯結構為了可使密封圈嵌入。殼體I的底部具有與其形狀相同的閉合凹槽106,在4個角處具有螺釘孔107。如圖2所示,底板2上有與殼體I的底部的螺釘孔位置相對應的螺釘孔201。如圖3所示,各銅柱的形狀相同,呈圓柱狀,,在此選取銅柱401作為示意。圖3中a圖和b圖分別為從上方和從下方看所得到的銅柱401的示意圖。視圖中,銅柱401的側面具有環形凹槽并非密封結構的技術點,在此不作功能性描述。銅柱的底面的半徑與殼體I上的圓形孔洞的半徑相同,使銅柱可恰好插入圓形孔洞中。如圖4所示,由于各個密封圈的形狀和結構相同,故選取了密封圈301作為示意,圖3中a圖為密封圈301的剖視圖,b圖為密封圈301的俯視圖,c圖為密封圈301的仰視圖,d圖為密封圈301的側視圖,e圖為密封圈301的立體視圖。301a為密封圈301的上部,301b為密封圈301的下部。密封圈呈環狀,密封選下部為嵌入密封作用,其形狀與銅柱和圓形孔洞之間的空間相對應,可緊密嵌入填充銅柱和圓形孔洞之間的空間,從而起到密封作用;密封圈下上部為封蓋密封作用,其外徑大于密封圈下部的外徑,從而在密封圈下部嵌入銅柱和圓形孔洞之間時可以進一步進行的封蓋密封。密封圈為橡膠材質。如圖5所示,密封條5為閉合的橡膠圈,其形狀與殼體I底部的凹槽形一致。如圖6所示,該剖視圖所截取的平面顯示為圓形孔洞102以及圓形孔洞104及其所對應密封結構的示意圖,由于剖視圖所截取的平面中無螺釘6,故本示意圖中無螺釘6。銅柱102和銅柱104分別位于圓形孔洞102和圓形孔洞104中,密封圈302和密封圈304分別對兩個銅柱和圓形孔洞的結構形成嵌入密封。密封圈下部緊密嵌入銅柱和圓形孔洞間的空間,密封圈上部緊貼圓形孔洞的頂部表面形成封蓋密封作用。密封條5嵌入凹槽106中,并完全填充凹槽106中的空間,密封條5凸出凹槽106約l_3mm,而螺釘6將殼體I和底座2緊密連接,密封條為橡膠材質,故殼體I和底座2擠壓密封條5產生形變從而起到密閉和防水防塵的作用。如圖7所示,將各個銅柱依次插入各個圓形孔洞中,再將各個密封圈嵌入壓緊至銅柱和圓形孔洞之間,將密封條5嵌入凹槽106中,再將螺釘6穿過底座2的螺釘孔201并旋緊與殼體I的螺釘孔107中。由于各部件間的遮,擋密封條5和凹槽106以及螺釘孔107和螺釘孔201,在圖中不能完全顯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結合與圖1、圖2、圖5實現對該控制器的密閉防水防塵結構進行理解。對于為本技術的示范性實施例,應當理解為是本技術的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內其中的某一種示范性示例,具有對本領域技術人員實現相應的技術方案的指導性作用,而非對本技術的限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密閉防水防塵結構的控制器結構,包括:殼體,底座,銅柱,螺釘,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密封圈、密封條;殼體上具有呈階梯狀的圓形孔洞,底座上具有螺釘孔,殼體底部也有與底座上的螺釘孔位置相對應的螺釘孔,殼體底部還具有凹槽,凹槽沿著殼體底部環繞一周;銅柱呈圓柱狀并置于殼體上的孔洞中;密封圈呈圓環狀;密封圈下部為嵌入部,為環形,緊密嵌入銅柱和圓形孔洞之間的空間;密封圈上部為封蓋部,為環形,且外徑大于嵌入部的外徑;密封圈嵌入殼體與銅柱之間并緊貼殼體和銅柱側面,密封條嵌入殼體底部的凹槽中且完全填充凹槽中的空間;螺釘穿過底座的螺釘孔和旋緊與殼體底部的螺釘孔中,使殼體和底座緊密接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具有密閉防水防塵結構的控制器結構,包括殼體,底座,銅柱,螺釘,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密封圈、密封條;殼體上具有呈階梯狀的圓形孔洞,底座上具有螺釘孔,殼體底部也有與底座上的螺釘孔位置相對應的螺釘孔,殼體底部還具有凹槽,凹槽沿著殼體底部環繞一周;銅柱呈圓柱狀并置于殼體上的孔洞中;密封圈呈圓環狀;密封圈下部為嵌入部,為環形,緊密嵌入銅柱和圓形孔洞之間的空間;密封圈上部為封蓋部,為環形,且外徑大于嵌入部的外徑;密封圈嵌入殼體與銅柱之間并緊貼殼體和銅柱側面,密封條嵌入殼體底部的凹槽中且完全填充凹槽中的空間;螺釘穿過底座的螺釘孔和旋緊與殼體底部的螺釘孔中,使殼體和底座緊密接合。2.根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馮愛云,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市松正電動汽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