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壓縮機的排氣管及使用該排氣管的壓縮機,壓縮機的排氣管包括位于壓縮機殼體內的內段和位于壓縮機殼體外的外段,所述內段的管口朝向水平或豎直向上方向,所述內段包括一條或多條直管段和一條或多條彎曲管段,且在所述彎曲管段的管壁上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第一回油孔。由于排氣管有一個或多個彎曲管段,彎曲管段可以降低冷媒流出壓縮機的速度,改變冷媒流通方向,從而提高油氣分離效果;并且,在彎曲管段的管壁上開設有第一回油孔,由于冷媒中混合的油的質量大,慣性大,通過離心力將油從冷媒中分離出來,提高油氣分離效果,從而提高壓縮機的可靠性和性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壓縮機,特別是涉及一種壓縮機的排氣管及使用該排氣管的壓縮機。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壓縮機主要由殼體、設置于殼體內腔底部的泵體組件以及設置于殼體內腔的且位于泵體組件上方的電機定子,排氣管設置于殼體的頂部。冷媒冷凍油在殼體內的流通過程如下油池中的冷凍油通過泵體組件下端的吸油裝置,將油吸入泵體組件內部,通過泵體組件的壓縮使得冷媒和冷凍油相互溶解后通過泵體組件上端的油孔和排氣孔排出泵體組件外,其中一部分冷媒和冷凍油的混合流體通過電機定子和殼體組件之間的縫隙向上流動,另一部分通過電機定子和電機轉子之間的縫隙向上流動,通過上蓋組件上的排氣管排出殼體外部。由于冷媒中混合的冷凍油較難分離出來,而現有壓縮機較少安裝油分離裝置,或油分離裝置只有一次分離,油和冷凍油的分離效果不好,未從冷媒中分離出的冷凍油進入空調系統,導致壓縮機內部缺油、潤滑不足,降低了壓縮機可靠性;同時,過多的冷凍油進入空調系統,降低空調系統內兩器的換熱性能,降低了空調整機的能效。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本技術所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壓縮機的排氣管,其能提高壓縮機冷媒和冷凍油的分離效果,降低壓縮機帶油量,提高壓縮機可靠性和性能。本技術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使用該排氣管的壓縮機。本技術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壓縮機的排氣管,包括位于壓縮機殼體內的內段和位于壓縮機殼體外的外段,所述內段的管口朝向水平或豎直向上方向,所述內段包括一條或多條直管段和一條或多條彎曲管段,且在所述彎曲管段的管壁上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第一回油孔。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彎曲管段的彎曲角度范圍為O度 180度。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回油孔位于所述彎曲管段的中部。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回油孔位于所述彎曲管段管壁的外彎處。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沿著冷媒的流動方向,所述內段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直管段、第一彎曲管段、第二直管段、第二彎曲管段和第三直管段,所述第一直管段和所述第二直管段的中心線與所述壓縮機殼體的軸向方向垂直,所述第三直管段的中心線與所述壓縮機殼體的軸向方向平行。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三直管段的管壁上設置有第二回油孔。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沿著冷媒的流動方向,所述內段包括依次連接的第四直管段、第三彎曲管段和第五直管段,所述第四直管段和所述第五直管段的中心線與所述壓縮機殼體的軸向方向平行。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所述第五直管段的管壁上設置有第三回油孔。本技術解決上述第二個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壓縮機,包括殼體和設置于該殼體頂部的排氣管,所述排氣管為上述的排氣管。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所提供的壓縮機的排氣管及使用該排氣管的壓縮機,由于排氣管有一個或多個彎曲管段,彎曲管段可以降低冷媒流出壓縮機的速度,改變冷媒流通方向,從而提高油氣分離效果;并且,在彎曲管段的管壁上開設有第一回油孔,由于冷媒中混合的油的質量大,慣性大,通過離心力將油從冷媒中分離出來,提高油氣分離效果,從而提高壓縮機的可靠性和性能。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的排氣管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具有圖1所述排氣管的壓縮機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另一個實施例中的排氣管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具有圖3所述排氣管的壓縮機的結構示意圖。以上各圖中,10-排氣管,11-內段,111-第一直管段,112-第一彎曲管段,112a_第一回油孔,113-第二直管段,114-第二彎曲管段,114a-第一回油孔,115-第三直管段,115a-第二回油孔,116-第四直管段,117-第三彎曲管段,117a_第一回油孔,118-第五直管段,118a-第三回油孔,12-外段,20-殼體組件,30-泵體組件,40-電機定子,50-電機轉子,60-上蓋組件,61-上蓋,70-分液器,80-冷凍油。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說明。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以下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圖1所示為本技術其中一個實施例中的壓縮機的排氣管10的結構示意圖,排氣管10包括位于壓縮機殼體內的內段11和位于壓縮機殼體外的外段12,所述內段11的管口朝向水平方向。沿著冷媒的流動方向,所述內段11依次包括第一直管段111、第一彎曲管段112、第二直管段113、第二彎曲管段114和第三直管段115,所述第一直管段111和所述第二直管段113的中心線與所述壓縮機殼體的軸向方向垂直,所述第三直管段115的中心線與所述壓縮機殼體的軸向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彎曲管段112的彎曲角度為180度,所述第二彎曲管段114的彎曲角度為90度。第一彎曲管段112和第二彎曲管段114可以降低冷媒流出壓縮機的速度,改變冷媒流通方向,從而提高油氣分離效果進一步參見圖1,在所述第一彎曲管段112和所述第二彎曲管段114的管壁上分別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第一回油孔112a、114a。優選地,所述第一回油孔112a、114a位于所述第一彎曲管段112、第二彎曲管段114的中部。進一步優選地,所述第一回油孔112a、114a位于所述第一彎曲管段112、第二彎曲管段114管壁的外彎處。由于冷媒中混合的油的質量大,慣性大,通過開設的第一回油孔112a、114a將由于流向改變產生離心力的油分離出來,提高油氣分離效果,從而提高壓縮機的可靠性和性能。優選地,在所述第三直管段115的管壁上設置有第二回油孔115a,可以進一步提高油氣分離效果。圖2所示為具有本實施例中的排氣管10的壓縮機的結構示意圖,壓縮機主要由殼體、泵體組件30、電機定子40、電機轉子50和分液器70組成,其中,殼體包括殼體組件20和蓋組件60,泵體組件30焊接在密閉的殼體組件20內,電機定子40置于泵體組件30上方放置在殼體組件20內,電機轉子50熱套固定在泵體組件30上且與電機定子40同軸放置,分液器70焊接在殼體組件20上,上蓋組件60焊接在殼體組件20上,上蓋組件60包括上蓋61和上述實施例中的排氣管10。下面簡述冷媒冷凍油的流通過程如圖2中箭頭方向所示,油池中的冷凍油80通過泵體組件30下端的吸油裝置,將油吸入泵體組件30內部,通過泵體組件30的壓縮使得冷媒和冷凍油80相互溶解后通過泵體組件30上端的油孔和排氣孔排出泵體組件30外,其中一部分冷媒和冷凍油80的混合流體通過電機定子40和殼體組件20之間的縫隙向上流動,另一部分通過電機定子40和電機轉子50之間的縫隙向上流動,通過排氣管10的第一彎曲管段112和第二彎曲管段114改變流向、降低流速,并通過開設在第一彎曲管段112和第二彎曲管段114上的第一回油孔112a、114a將由于流向改變產生離心力的油分離出來,再由重力的作用向下流動,流回油池后沉積在殼體組件20的下方。圖3所示為本技術另一個實施例中的壓縮機的排氣管10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排氣管10與上述實施例的排氣管10的結構大體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沿著冷媒的流動方向,所述內段11包括第四直管段116、第三彎曲管段117和第五直管段118,所述第四直管段116和所述第五直管段118的中心線與所述壓縮機殼體的軸向方向平行,所述第三彎曲管段117的彎曲角度為180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壓縮機的排氣管,包括位于壓縮機殼體內的內段和位于壓縮機殼體外的外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段的管口朝向水平或豎直向上方向,所述內段包括一條或多條直管段和一條或多條彎曲管段,且在所述彎曲管段的管壁上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第一回油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壓縮機的排氣管,包括位于壓縮機殼體內的內段和位于壓縮機殼體外的外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段的管口朝向水平或豎直向上方向,所述內段包括一條或多條直管段和一條或多條彎曲管段,且在所述彎曲管段的管壁上設置有一個或多個第一回油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曲管段的彎曲角度范圍為O度 180 度。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油孔位于所述彎曲管段的中部。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排氣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油孔位于所述彎曲管段管壁的外彎處。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排氣管,其特征在于,沿著冷媒的流動方向,所述內段包括依次連接的第一直管段、第一彎曲管段、第二直管段、第二彎曲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萬濤,魏會軍,楊歐翔,烏華龍,韓鑫,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節能環保制冷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