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結構,所述的隧道結構為包括左右兩個隧道和中間一個管廊的三跨結構;所述的隧道結構分別在所述左右隧道的最低點設置水泵房,分別在所述左右隧道的隧道口設置雨水泵房;所述的隧道結構是主要由頂層、底層、中隔墻以及側墻圍擋而成的整體框架,其中:所述頂層包括依次相連的湖水層、防沖刷層、防水層、第一模筑鋼筋混凝土層以及防火層,所述底層包括依次相連的路面層、路面鋪裝層、第二模筑鋼筋混凝土層、防水層以及墊層。實施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結構,可以實現大跨度的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結構安全可靠并能滿足工程經濟的要求,可以降低現場施工的風險;施工速度快,節省工期。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隧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城市快速路穿越湖底的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結構。
技術介紹
由于線路規劃需求和地形限制,交通線有時不可避免地與既有湖泊交叉。為了保護既有湖泊景觀,隧道是一種越來越受歡迎的穿越湖泊方式。由于市內湖泊水位較低,施作圍堰后排水,采用明挖法開挖是種安全、經濟和有效的施工方式。目前國內外最大的明挖法湖底隧道是雙向六車道,雙向八車道湖底隧道的設計存在很大的技術難度和風險。為了順應城市發展需求,確保隧道結構安全,進行安全合理的明挖法八車道湖底隧道設計將會產生很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結構,結構安全并能滿足工程經濟的要求,可以降低現場施工的風險;施工速度快,節省工期。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結構,所述的隧道結構為包括左右兩個隧道和中間一個管廊的三跨結構; 所述的隧道結構分別在所述左右隧道的最低點設置用以抽排所述左右隧道內的消防水、沖洗水和滲透水的水泵房,所述的隧道結構分別在所述左右隧道的隧道口設置用以抽排敞口段內雨水的雨水泵房; 所述的隧道結構是主要由頂層、底層、中隔墻以及側墻圍擋而成的整體框架,其中所述頂層包括依次相連的湖水層、防沖刷層、防水層、第一模筑鋼筋混凝土層以及防火層,所述底層包括依次相連的路面層、路面鋪裝層、第二模筑鋼筋混凝土層、防水層以及墊層。優選的,所述路面層的橫向坡度范圍在1. 25%-1. 75%之間。優選的,所述頂層包括頂板,所述底層包括底板;根據所述頂層覆土高度的不同,所述的隧道結構的斷面配筋至少包括加強段和標準段; 所述加強段的所述頂層的覆土厚度范圍在3. 37m-5. 73m之間,其中所述加強段的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的厚度分別大于或等于120cm,所述側墻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0 cm ;所述標準段的所述頂層的覆土厚度小于3. 37m,其中所述標準段的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的厚度分別小于或等于110cm,所述側墻的厚度小于或等于90 cm。優選的,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內側環向主筋和第一外側環向主筋,所述第一內側環向主筋和所述第一外側環向主筋的直徑相等; 所述第一內側環向主筋和所述第一外側環向主筋的縱向間距不等。優選的,所述側墻、所述頂板以及所述底板還包括第二內側環向主筋和第二外側環向主筋,所述第二內側環向主筋和所述第二外側環向主筋的直徑不等; 所述第二內側環向主筋和所述第二外側環向主筋的縱向間距不等。優選的,所述頂板包括下層鋼筋,所述底板包括上層鋼筋,在所述下層鋼筋和所述上層鋼筋間設置加強筋。優選的,沿所述左右隧道的橫向設置抗拔樁,所述抗拔樁與所述底板剛性連接。優選的,所述抗拔樁的樁頭鋼筋伸入所述底板內并彎成90°。優選的,所述頂層和/或所述底層與所述中隔墻和/或所述側墻的拐角處分別設置用以提高所述隧道結構的整體抗剪及抗彎性能的砼加腋倒角及倒角鋼筋。優選的,沿所述左右隧道的縱向每隔開設用以防止所述左右隧道因地基不均勻沉降及溫度變化伸縮引起混凝土開裂的變形縫。實施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結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隧道是主要由頂層、底層、中隔墻以及側墻圍擋而成的整體框架,其中頂層包括依次相連的湖水層、防沖刷層、防水層、第一模筑鋼筋混凝土層以及防火層,底層包括依次相連的路面層、路面鋪裝層、第二模筑鋼筋混凝土層、防水層以及墊層,在兼顧隧道強度的同時,可以實現大跨度的湖底明挖暗埋隧道,并滿足工程經濟的要求,可以降低現場施工的風險,安全可靠;施工速度快,節省工期。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的橫斷面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加強段的結構布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結合參見、圖1、圖3所示(由于左右對稱,圖1示意左半部分隧道,圖3為隧道的整體三跨結構),本實施例中,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包括左右兩個隧道(左側隧道為A)和中間一個管廊B的三跨結構。其中左右兩個隧道分別作為上下行隧道,其中各有四個車道,中間管廊B為地下管線通道。具體實施時,隧道左、右跨斷面凈寬16. 45m,中跨斷面凈寬2. 2m,斷面凈高為5.15。行車道寬度為14. 50m,凈高為4. 5m。左右兩個隧道的路面橫向坡度可以設計為1. 25%、1. 5%、1. 6%或1. 75%等值,也就是取值范圍在1. 25%-1. 75%之間,可以保證隧道內的最佳排水效果。優選的實施方式中,隧道分別在左右隧道的最低點設置用以抽排隧道內的消防水、沖洗水和滲透水的水泵房(圖未示),可以根據隧道的長度對水泵房的數目進行調整。進一步的,隧道分別在左右隧道的隧道口設置用以抽排敞口段內雨水的雨水泵房(圖未示)。進一步的,隧道根據實際需要在左右隧道的內部設置風機,用以加強隧道內的空氣流動。具體地,左右隧道在安裝風機的位置適當加高,也就是預留安裝風機的預留位,例如可以將左右隧道的凈空加高至6. lm。也可以根據隧道的長度對風機的數目進行調整。進一步的,本實施例的隧道是主要由頂層1、底層2、中隔墻3以及側墻4圍擋而成的整體框架,采用防水混凝土進行澆注。其中頂層I包括依次相連的湖水層11 (深度在1. (Γ5. Om范圍之間)、防沖刷層12(約0.5m厚)、防水層13 (約O. 5m厚)、第一模筑鋼筋混凝土層14以及防火層15,其中防水層13中含有保護層。底層2包括依次相連的路面層21、路面鋪裝層22、第二模筑鋼筋混凝土層23、防水層24以及墊層25。該結構形式的隧道,在兼顧隧道強度的同時,可以滿足工程經濟的要求,可以降低現場施工的風險;可使施工速度快,節省工期。如圖2所示,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加強段的結構布筋示意圖。其中 本實施例的隧道根據頂層I覆土厚度的不同,隧道結構的斷面配筋至少包括加強段和標準段,也就是說,在加強段和標準段使用不同的布筋結構。加強段是指頂層I的覆土厚度范圍在3. 37m-6. 6m之間的區間段,標準段是指頂層I的覆土厚度小于3. 37m的區間段。進一步的,加強段是指隧道頂板14的覆蓋層(湖水層11、防沖刷層12、保護層13厚度)的厚度在3. 37m-6. 6m之間的區間段,標準段是指隧道頂板14的覆蓋層(湖水層11、防沖刷層12以及保護層13)的厚度小于3. 37m的區間段。在不同的區間段,為節省工程造價,發揮最優的框架結構強度,頂層1、底層2、中隔墻3以及側墻4采用不同的尺寸規格。具體的,頂層包括頂板,底層底板,加強段的頂板和底板的厚度分別大于或等于120cm,側墻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0 cm ; 標準段的頂板和底板的厚度分別小于或等于110cm,側墻的厚度小于或等于90 cm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隧道結構為包括左右兩個隧道和中間一個管廊的三跨結構;所述的隧道結構分別在所述左右隧道的最低點設置用以抽排所述左右隧道內的消防水、沖洗水和滲透水的水泵房,所述的隧道結構分別在所述左右隧道的隧道口設置用以抽排敞口段內雨水的雨水泵房;所述的隧道結構是主要由頂層、底層、中隔墻以及側墻圍擋而成的整體框架,其中:所述頂層包括依次相連的湖水層、防沖刷層、防水層、第一模筑鋼筋混凝土層以及防火層,所述底層包括依次相連的路面層、路面鋪裝層、第二模筑鋼筋混凝土層、防水層以及墊層。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向八車道湖底明挖暗埋隧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隧道結構為包括左右兩個隧道和中間一個管廊的三跨結構; 所述的隧道結構分別在所述左右隧道的最低點設置用以抽排所述左右隧道內的消防水、沖洗水和滲透水的水泵房,所述的隧道結構分別在所述左右隧道的隧道口設置用以抽排敞口段內雨水的雨水泵房; 所述的隧道結構是主要由頂層、底層、中隔墻以及側墻圍擋而成的整體框架,其中所述頂層包括依次相連的湖水層、防沖刷層、防水層、第一模筑鋼筋混凝土層以及防火層,所述底層包括依次相連的路面層、路面鋪裝層、第二模筑鋼筋混凝土層、防水層以及墊層。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層的橫向坡度范圍在1. 25%-1. 75% 之間。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層包括頂板,所述底層包括底板;根據所述頂層覆土高度的不同,所述的隧道結構的斷面配筋至少包括加強段和標準段; 所述加強段的所述頂層的覆土厚度范圍在3. 37m-6. 6m之間,其中所述加強段的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的厚度分別大于或等于120cm,所述側墻的厚度大于或等于100 cm ; 所述標準段的所述頂層的厚度小于3. 37m,其中所述標準段的所述頂板和所述底板的厚度分別小于或等于110cm,所述側墻的厚度小于或等于9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建新,劉建國,王文通,丁華興,王樹英,陽軍生,黎心海,宋程鵬,包潤平,黃夏寅,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