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冷卻塔用水力穩壓器,安裝在冷卻塔進水豎管的頂部,它是冷卻塔的進水配水筒,包括內筒和外筒,所述的內筒的周面有豎向的孔或槽,外筒套在內筒上,側面開孔安裝側面法蘭;內筒與外筒之間的環形腔空間內設置負壓腔管,該負壓腔管的直徑小于環形腔中內筒和外筒之間的寬度;所述的負壓腔管頂部有與大氣相連的氣孔,負壓腔管底部設有面向法蘭方向的彎頭;在負壓腔管的管身上部側面設有孔。本發明專利技術增加了功能性的負壓腔管;內筒和負壓腔管為可拆卸式結構,克服了原產品在焊接的制造過程中不易檢驗和無法返工的缺陷。在實際工程運行中更加簡便,實現各冷卻塔之間的配水均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力穩壓器,尤其是一種向并聯運行冷卻塔群各冷卻塔均衡配水的水力穩壓器。
技術介紹
冷卻塔是利用水與空氣流動接觸后進行冷熱交換產生蒸汽,蒸汽揮發帶走熱量達到蒸發散熱、對流傳熱和輻射傳熱等原理來散去工業上或制冷空調中產生的余熱來降低水溫的蒸發散熱裝置。但由于冷卻塔進水流量變化時各個塔之間進水流量不均衡,有的塔進水多,有的進水少甚至無水現象,影響冷卻塔散熱效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由申請號為201020218270. 7的專利技術,名稱為“冷卻塔配水裝置及冷卻塔群組”的專利技術專利涉及一種向并聯運行冷卻塔群各冷卻塔均衡配水的配水裝置及整體高能效的并聯運行冷卻塔群組,如圖1所示,配水裝置有高約I米左右的外筒(5)和側面法蘭(2),內部有內筒(3)和相對等距的出水孔或者槽(4)使用時將底部法蘭(I)與冷卻塔進水管頂部相連。工作原理是冷卻塔進水管里的水通過配水裝置的連接法蘭,進入內筒(3),然后通過內筒身上的出水孔或者槽(4),溢出進入外筒(5)內部,通過連接出水口的側面法蘭(2),流向冷卻塔配水,如果進水量變大,則進入內筒的水量也變大,由于內筒上的出水孔,使得部分出水孔的流量總是小于進水流量,這樣就造成了內筒里面的水位要比外面的水位高,升高的內筒水位反作用于進水管口,增加了進水阻力,因為安裝在冷卻塔的并聯進水管路出水端上,根據連通管路壓力平衡原理,逐漸平衡多個配水裝置中的內筒水位,從而使得各冷卻塔進水量趨于大致平衡。上述結構整體成型,不可拆卸,因此無法保養。同時由于內膽在水位調節時由于不與大氣連通,造成實際上還是一個連通管道的特性。在小流量下調節仍然存在不靈敏的問題,但如果內膽頂部與大氣連通又會造成滿負荷運行時頂部噴水,造成冷卻水浪費,存在影響水力穩壓器性能的弊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由采用頂部增加浮球的辦法,內膽水位低時浮球落下與大氣連通。等到水位到達頂部時浮球浮起封閉進氣孔。但是由于浮球封閉效果不好,仍然有部分水溢出。同時浮球上下跳動以及容易被太陽曬到很容易損壞與老化。同時這樣的結構也不容易拆卸保養維護。也有采用另外一種辦法,即在頂部設置一負壓腔,負壓腔與內筒有一小孔連接,負壓腔上部有一孔與大氣連通,內筒與外筒之間有一小管道連接負壓腔至水力穩壓器出口,當水位低時,負壓腔內內膽小孔通過負壓腔上部的小孔與大氣連通,保證水位的靈敏調節。水位達到頂部時部分水進入負壓腔,但由于外筒與內筒之間小管與水力穩壓器出水口相連接,出水帶動小管內產生負壓,吸走負壓腔內存水。這樣負壓腔上部的孔就沒有水溢出。但是這樣的結構由于頂部完全封閉,還是不能拆卸與保養維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結構整體成型,不可拆卸,存在調節水量不靈敏的問題,當水阻過大,滿負荷運行時頂部容易溢水,造成冷卻水浪費,存在影響水力穩壓器性能的問題,提出一種冷卻塔用水力穩壓器,能夠更加簡便的實現各冷卻塔之間的配水均衡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冷卻塔用水力穩壓器,安裝在冷卻塔進水豎管的頂部,它是冷卻塔的進水配水筒,包括內筒和外筒,所述的內筒的周面有豎向的孔或槽,外筒套在內筒上,側面開孔安裝側面法蘭;內筒與外筒之間的環形腔空間內設置負壓腔管,該負壓腔管的直徑小于環形腔中內筒和外筒之間的寬度;所述的負壓腔管頂部有與大氣相連的氣孔,負壓腔管底部設有面向法蘭方向的彎頭;在負壓腔管的管身上部側面設有孔。本專利技術的負壓腔管的管身上部側面的孔的直徑小于負壓腔管的直徑。本專利技術的負壓腔管管身上部的孔距離頂部50_150mm。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 本專利技術增加了功能性的負壓腔管;內筒和負壓腔管為可拆卸式結構,克服了原產品在焊接的制造過程中不易檢驗和無法返工的缺陷。在實際工程運行中,克服了原產品調節水量不靈敏,水阻過大,滿負荷運行時頂部溢水,造成冷卻水浪費,影響水力穩壓器外觀的弊端。更加簡便實現各冷卻塔之間的配水均衡。附圖說明圖1是
技術介紹
中傳統配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水力穩壓器即配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水力穩壓器的頂部結構示意圖。圖中1、底部法蘭;2、側面法蘭;3、內筒;4、出水孔或者槽; 5、外筒;6、孔;7、氣孔;8、負壓腔管。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如圖2-3所示,一種冷卻塔用水力穩壓器,安裝在冷卻塔進水豎管的頂部,它是冷卻塔的進水配水筒,包括內筒3和外筒5,所述的內筒3的周面有豎向的孔或槽4,外筒5套在內筒3上,側面開孔安裝側面法蘭2 ;內筒3與外筒5之間的環形腔空間內設置負壓腔管8,該負壓腔管8的直徑小于環形腔中內筒3和外筒5之間的寬度;所述的負壓腔管8頂部有與大氣相連的氣孔7,負壓腔管8底部設有面向法蘭方向的彎頭;在負壓腔管8的管身上部側面設有孔6。本專利技術的負壓腔管8的管身上部側面的孔6的直徑小于負壓腔管8的直徑。本專利技術的負壓腔管8管身上部的孔6距離頂部50_150mm。具體實施時 本專利技術的結構比
技術介紹
中的原設計增加了一個負壓腔管8。負壓腔管8單獨安裝在內筒3與外筒5之間的環形腔空間內,負壓腔管頂部氣孔7與大氣相連,在管身上部有一小孔6與環形腔相通,負壓腔下部出口固定在水力穩壓器的側面側面法蘭2上。在原設計中,當內膽溢出水位高于側面法蘭2時,側法蘭出水將產生旋渦,帶出內筒一部分的空氣,形成內筒空氣負壓,造成內筒水位上升,則水阻減少,不能靈敏有效平衡各配水裝置的水位;而在改進后增加了負壓腔的設計中,同樣的情況下,因為負壓腔頂部出氣氣孔7與大氣相連,水流出去時帶走的空氣,由在管身上部的小孔6補充,避免造成內筒空氣負壓; 當水位到達內膽最高點時,一旦超過負壓腔管身上部孔6,孔6的向內通氣功能就變成了向外排水功能,溢出的水通過管8順勢往法蘭出水口 2排出,此時的法蘭出水口因為已經水流滿管。因為水的特性,在負壓管8的出口會產生虹吸現象,將會加快出水速度。由于負壓腔管身上的孔6小于管的直徑,所以進入負壓管的水量總是小于其排水量,不管內膽壓力再高也不會出現負壓腔管頂部溢水現象。這樣就是起到了小流量時水力穩壓器的靈敏調節,大流量時頂部利用負壓管的特性不溢水的功能。由于這樣的結構沒有運動部件,大大的延長了水力穩壓器的壽命。同時由于負壓管是在內筒與外筒之間。不影響拆卸內筒進行保養。本專利技術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冷卻塔用水力穩壓器,安裝在冷卻塔進水豎管的頂部,其特征在于:它是冷卻塔的進水配水筒,包括內筒(3)和外筒(5),所述的內筒(3)的周面有豎向的孔或槽(4),外筒(5)套在內筒(3)上,側面開孔安裝側面法蘭(2);內筒(3)與外筒(5)之間的環形腔空間內設置負壓腔管(8),該負壓腔管(8)的直徑小于環形腔中內筒(3)和外筒(5)之間的寬度;所述的負壓腔管(8)頂部有與大氣相連的氣孔(7),負壓腔管(8)底部設有面向法蘭方向的彎頭;在負壓腔管(8)的管身上部側面設有孔(6)。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冷卻塔用水力穩壓器,安裝在冷卻塔進水豎管的頂部,其特征在于它是冷卻塔的進水配水筒,包括內筒⑶和外筒(5),所述的內筒(3)的周面有豎向的孔或槽(4),外筒(5)套在內筒(3)上,側面開孔安裝側面法蘭(2);內筒(3)與外筒(5)之間的環形腔空間內設置負壓腔管(8),該負壓腔管⑶的直徑小于環形腔中內筒(3)和外筒(5)之間的寬度;所述的負壓腔管(8...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寧方亮,張紅星,蔣春華,寧尚超,
申請(專利權)人:無錫永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