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光學
,特別涉及一種包含相位元件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及光學測量系統。
技術介紹
一般來說,光學測量技術中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將探測光束聚焦到樣品上。目前通常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將光學測量系統中的最后一個聚焦透鏡與其它元件分開,通過僅僅調整這個聚焦透鏡來將探測光束聚焦到樣品上。例如,如圖1所示,通過對最后一個聚焦透鏡進行上下移動來實現聚焦。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對整個光學測量系統進行調整來將探測光束聚焦到樣品上。例如,如圖2a和2b所示,通過對整個光學測量系統進行上下移動來實現聚焦(例如,參見美國專利No. 5747813和No. 5486701)。隨著半導體行業的快速發展,利用光學測量技術來精確地測量晶片上單層或多層薄膜形成的三維結構的臨界尺度(⑶,Critical Dimension)、空間形貌及材料特性變得十分重要。當檢測一個通常尺寸為150毫米、200毫米或300毫米的晶片時,由于在晶片上的薄膜層應力等原因,晶片表面可能不平坦。因此,當對整個晶片進行檢測時,為了實現高精確度的測量和保證半導體生產線產量的快速測量,對每個測量點自動聚焦是其中一項關鍵的技術。而且,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公知,將寬帶探測光束在樣品表面上聚焦成相對較小尺寸的光斑是有利的,因為小尺寸光斑可以測量微結構圖案,且寬帶探測光束可以提高測量精確度。在這種情況下,當采用上述第一種聚焦方法時,會存在如下問題透鏡通常具有色差,這樣的色差會導致不同波長的光的聚焦位置不同,增大誤差,降低測量精確度;以及難以找到對整個寬帶波長范圍都具有良好的透射性的透鏡材料。當采用上述第二種聚焦方法時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包含相位元件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分光元件、聚光單元、偏振器、相位補償元件、第一曲面反射元件、第一平面反射元件和探測單元;所述分光元件設置于所述光源和所述聚光單元之間的光路中,用于使來自光源的光束在入射至所述聚光單元之前部分地通過,以及接收從樣品上反射的、且依次經過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所述相位補償元件、所述偏振器和所述聚光單元的光束并將該光束反射至所述探測單元;所述聚光單元,接收通過所述分光元件的光束并使該光束變成平行光束;所述偏振器設置于所述聚光單元和所述相位補償元件之間,使所述平行光束變成偏振光束;?所述相位補償元件設置于所述偏振器和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之間,調整所述偏振光束的偏振狀態并使光束透射通過;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接收通過所述相位補償元件的平行光束并使該光束變成會聚光束;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接收所述會聚光束并將所述會聚光束反射后垂直地聚焦到樣品上;以及所述探測單元用于探測從樣品上反射的且依次經過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所述相位補償元件、所述偏振器和所述聚光單元并被所述分光元件反射的光束。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包含相位元件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分光元件、聚光單元、偏振器、相位補償元件、第一曲面反射元件、第一平面反射元件和探測單元;所述分光元件設置于所述光源和所述聚光單元之間的光路中,用于使來自光源的光束在入射至所述聚光單元之前部分地通過,以及接收從樣品上反射的、且依次經過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所述相位補償元件、所述偏振器和所述聚光單元的光束并將該光束反射至所述探測單元;所述聚光單元,接收通過所述分光元件的光束并使該光束變成平行光束;所述偏振器設置于所述聚光單元和所述相位補償元件之間,使所述平行光束變成偏振光束;所述相位補償元件設置于所述偏振器和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之間,調整所述偏振光束的偏振狀態并使光束透射通過;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接收通過所述相位補償元件的平行光束并使該光束變成會聚光束;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接收所述會聚光束并將所述會聚光束反射后垂直地聚焦到樣品上;以及所述探測單元用于探測從樣品上反射的且依次經過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所述相位補償元件、所述偏振器和所述聚光單元并被所述分光元件反射的光束。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和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具有相同的反射材料和鍍膜結構并滿足光束的入射角相同和入射平面相互垂直的條件。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元件為分光薄片、分光棱鏡、點格分光鏡或薄膜分光鏡。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單元為至少一個透鏡或至少一個曲面反射鏡。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光元件為邊緣處于光路中的第二反射元件。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單元為至少一個透鏡。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探測單元和所述第二反射元件之間的光路中的第三反射元件;所述探測單元,探測從樣品上反射的且依次經過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所述相位補償元件、所述偏振器、所述至少一個透鏡、所述第二反射元件和所述第三反射元件的光束;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和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具有相同的反射材料和鍍膜結構并滿足光束的入射角相同和入射平面相互垂直的條件;并且所述第二反射元件和所述第三反射元件具有相同的反射材料和鍍膜結構并滿足光束的入射角相同和入射平面相互垂直的條件。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單元為第二曲面反射元件。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和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具有相同的反射材料和鍍膜結構并滿足光束的入射角相同和入射平面相互垂直的條件;并且所述第二反射元件和所述第二曲面反射元件具有相同的反射材料和鍍膜結構并滿足光束的入射角相同和入射平面相互垂直的條件。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探測單元和所述第二曲面反射元件之間的光路中的第三反射元件;所述探測單元,探測從樣品上反射的且依次經過所述第一平面反射元件、所述第一曲面反射元件、所述相位補償元件、所述偏振器、所述第二曲面反射元件和第三反射元件的光束;并且所述第三反射元件和所述第二曲面反射元件具有相同的反射材料和鍍膜結構并滿足光束的入射角相同和入射平面相互垂直的條件。11.根據權利要求5-10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垂直入射寬帶偏振光譜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反射元件為具有至...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濤,李國光,趙江艷,艾迪格·基尼歐,馬鐵中,夏洋,嚴曉浪,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北京智朗芯光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