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調整型枕具,其中包括:一頸部支撐構件,為墊體,置于臥鋪上,用于支撐頸部;兩頭部支撐構件,為墊體,設置于該頸部支撐構件后方,兩頭部支撐構件之間具有一空間,用于支撐頭部,可達到在方便仰躺者的后頭部散熱的情況下,支撐仰躺者的頸部及頭部的目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關于一種調整型枕具,特別是指一種方便仰躺者的后頭部散熱的情況下,支撐仰躺者的頸部及頭部,且可調整仰躺者的頸部及頭部高度的調整型枕具。
技術介紹
在睡眠時,人們大部分都會利用枕具支撐頸部及頭部,以避免頸椎姿勢不正確,進而產生腰酸背痛、手腳疼麻、落枕、失眠或呼吸不順暢等各種不良現象。常用的枕具大都依照頸部及頭部弧線設計,借以支撐頸部及頭部,進而避免產生上述不良現象。然而,常用的枕具為了支撐頭部,通常會大范圍的將后頭部包覆住,造成仰躺者后頭部不易散熱,而影響睡眠品質。另外,常用的枕具通常利用材料的彈性來調整支撐頸部及頭部的高度,但是,實際使用時,常因為使用者的不良姿勢,造成枕具不當變形,最后仍然產生上述不良現象,換句話說,常用的枕具沒有提供可針對個人需求而調整仰躺者的頸部及頭部高度的結構,因此仍然產生上述不良現象。設計人有鑒于此,乃苦思細索,積極研究,加以多年從事相關產品研究的經驗,并經不斷試驗及改良,終于發展出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方便仰躺者后頭部散熱的情況下,支撐仰躺者的頸部及頭部的調整型枕具。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一種調整型枕具,包括一頸部支撐構件,為墊體,置于臥鋪上,仰躺者的頸部置于該頸部支撐構件上;兩頭部支撐構件,為墊體,設置于該頸部支撐構件后方,兩該頭部支撐構件之間具有一空間,仰躺者的頭部跨置于兩該頭部支撐構件之間的預定空間上方,可達到在方便仰躺者后頭部散熱的情況下,支撐仰躺者的頸部及頭部的目的。如上所述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中,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為能移動且能相對靠近及遠尚的頭部支撐構件。如上所述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中,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之間連設一限位構件,以使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不會因受到外部壓力而相對向外移位。如上所述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中,該限制構件為黏扣帶組,該限制構件包括兩定位黏扣帶,分別設于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底部;及一連接黏扣帶,能與該定位黏扣帶黏扣在一起。如上所述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中,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的底部設有止滑墊。如上所述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中,該調整型枕具包括一袋體,呈U形,底部形成該頸部支撐構件,兩側部形成兩該頭部支撐構件;及填充材料,設于該袋體內。如上所述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中,該填充材料為顆粒材料。如上所述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中,該填充材料為管狀顆粒材料。如上所述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中,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的外側分別進一步延伸一側躺用頭部支撐部,可支撐側躺者的頭部。如上所述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中,該頸部支撐構件的高度范圍為5 7公分。在本技術中,兩該頭部支撐構件之間的距離是可以調整的,進而調整仰躺者的頭部高度,達到針對個人需求而調整仰躺者的頭部高度的目的。在本技術中,將填充材料設于該袋體內,通過調整袋體內的填充材料的分布情況,可達到針對個人需求而調整仰躺者的頸部高度的目的。在本技術中,通過兩該頭部支撐構件的外側分別進一步延伸一側躺用頭部支撐部,可達到支撐側躺者的頭部的目的。附圖說明圖1為仰躺者使用本技術的俯視圖。圖2為本技術頸部支撐構件的剖視圖。圖3為仰躺者使用本技術的后視圖。圖4為兩頭部支撐構件相對靠近的示意圖。圖5為兩頭部支撐構件相對靠近,藉以提高仰躺者的頭部高度的示意圖。圖6為兩頭部支撐構件設有側躺用頭部支撐部的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第二實施例,揭露設置一限制構件的示意圖。主要元件標號說明100......調整型枕具11........頸部支撐構件12........頭部支撐構件 121......預定空間13........通風通道Dl........距離Hl........頭部高度3..........限制構件31........定位黏扣帶32........連接黏扣帶1..........袋體2..........填充材料21........管狀顆粒材料122.......側躺用頭部支撐部具體實施方式為了對本技術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本技術調整型枕具100包括一頸部支撐構件11,為墊體,置于臥鋪上,仰躺者的頸部置于該頸部支撐構件 上;兩頭部支撐構件12,為墊體,設置于該頸部支撐構件11后方,兩該頭部支撐構件12之間具有一預定空間121,仰躺者的頭部跨置于兩該頭部支撐構件12之間的預定空間121上方,可達到在方便仰躺者的后頭部散熱的情況下,支撐仰躺者的頸部及頭部的目的。下文將詳予說明。如圖2所示,頸部支撐構件11為墊體,其頂面可為弧形或其他適合支撐頸部的形狀,其置于臥鋪(圖中未示)上,仰躺者的頸部置于頸部支撐構件11上,可達到支撐仰躺者的頸部的目的。如圖3所示,兩頭部支撐構件12為墊體,設置于頸部支撐構件11后方,其間具有預定空間121,仰躺者的頭部跨置于兩頭部支撐構件12之間的預定空間121上方,可方便仰躺者后頭部散熱,因此,可配合頸部支撐構件11從三個部位支撐仰躺者的頸部及頭部,可達到在方便仰躺者后頭部散熱的情況下,支撐仰躺者的頸部及頭部的目的。如圖1所示,由于頸部支撐構件11及兩頭部支撐構件12從三個部位支撐頸部及頭部,因此,頸部及頭部未被支撐的位置自然形成連通該兩頭部支撐構件12的預定空間121的通風通道13,可方便仰躺者后頭部散熱。如圖4 5所示,兩頭部支撐構件12是可移動的,可通過相對靠近或遠離而調整其間的距離D1,進而調整仰躺者的頭部高度H1,當兩頭部支撐構件12相對靠近時,其間的距離Dl縮短,可提高仰躺者的頭部高度H1,當然,若是兩頭部支撐構件12相對遠離時,則可降低仰躺者的頭部高度(圖中未示),因此,通過調整兩頭部支撐構件12之間的距離,可達到針對個人需求而調整仰躺者的頭部高度的目的。本技術可采用具彈性的材料一體成形或組裝制成,也可采用在預定外形的袋體內設置填充材料的方式制成,為方便說明,現舉一例說明如下。如圖1 2所示,調整型枕具100包括一袋體1,概呈U形,底部形成該頸部支撐構件11,兩側部形成兩該頭部支撐構件12 ;及填充材料2,設于該袋體I內。其中,填充材料2可選自管狀顆粒材料21、規則狀顆粒材料及不規則狀顆粒材料所組成的群組中之一,為方便說明,現舉一例說明如下填充材料2由許多管狀材料21所構成,管狀材料21為現有技術,具有顆粒狀材料的易調整填充位置的特性,又具有因相互間容易卡合在一起,所以不易受壓力而變形的功效,因此,可避免因使用者的不良姿勢造成枕具不當變形。另外,在仰躺時,一般人的適當的頸部高度約為5 7公分,當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通過調整袋體I內的填充材料2的分布情況,可調整頸部支撐構件11的高度,達到針對個人需求而調整仰躺者的頸部高度的目的。再者,袋體I底部適當位置可設有止滑墊(圖中未示),以達到防止調整型枕具100位移的效果。如圖6所示,兩頭部支撐構件12的外側分別進一步延伸一側躺用頭部支撐部122,側躺用頭部支撐部122的高度可補足肩膀的寬度,借以達到支撐側躺者的頭部的目的。如圖7所示的本技術的第二實施例,為了避免兩頭部支撐構件12因受到外部壓力而相對向外移位,兩頭部支撐構件12底部可設有止滑墊(圖中未示),或是在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調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該調整型枕具包括:一頸部支撐構件,為能置于臥鋪上的墊體;兩頭部支撐構件,為墊體,設置于該頸部支撐構件后方,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之間具有一空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調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該調整型枕具包括一頸部支撐構件,為能置于臥鋪上的墊體;兩頭部支撐構件,為墊體,設置于該頸部支撐構件后方,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之間具有一空間。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為能移動且能相對靠近及遠離的頭部支撐構件。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之間連設一限制構件,以使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不會因受到外部壓力而相對向外移位。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調整型枕具,其特征在于,該限制構件為黏扣帶組,該限制構件包括兩定位黏扣帶,分別設于兩所述頭部支撐構件底部;及一連接黏扣帶,能與該定位黏扣帶黏扣在一起。...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洪斯文,陳月鳳,
申請(專利權)人:洪斯文,陳月鳳,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