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壺,具體涉及一種即熱水壺。一種即熱式水壺,包括供水結構、進水結構、出水結構、開關結構及水位控制結構,供水結構與進水結構連通,出水結構用于輸出熱水,其中,所述的即熱式水壺還包括管式發熱結構與回水結構,管式發熱結構一端與進水結構連通,另一端與出水結構連通;所述的回水結構一端連通出水結構,另一端連通進水結構或供水結構,回水結構用于將出水結構內多余熱水回流到進水結構或供水結構。通過管式發熱結構,水壺內的水可快速加熱至沸騰,從出水結構中流出,回水結構將出水結構內多余熱水回流到進水結構或供水結構,有利于節約熱水高效節能。(*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即熱水壺
本技術涉及一種水壺,具體涉及一種即熱水壺。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對各種飲用水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現市面上普通水壺均為 壺身底部的發熱管加熱,壺內水必須全部燒開后才能飲用,加熱時間長,效率低;同時,也易 反復煮水(千滾水),產生鈣、鎂礦物沉積,水質不新鮮,不利于健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即熱水壺,其結構簡單穩定且不間斷流出 沸騰開水,即熱即飲,高效節能。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即熱式水壺,包括供水 結構、進水結構、出水結構、開關結構及水位控制結構,供水結構與進水結構連通,出水結構 用于輸出熱水,開關結構用于控制出水結構的出水與電源的通斷,水位控制結構用于控制 進水結構內的水位,其中,所述的即熱式水壺還包括管式發熱結構與回水結構,管式發熱結 構一端與進水結構連通,另一端與出水結構連通;所述的回水結構一端連通出水結構,另一 端連通進水結構或供水結構,回水結構用于將出水結構內多余熱水回流到進水結構或供水 結構。通過管式發熱結構,水壺內的水可快速加熱至沸騰,從出水結構中流出,回水結構將 出水結構內多余熱水回流到進水結構或供水結構,有利于節約熱水高效節能,同時保證出 水結構中無殘留的熱水,從而避免出水結構中細菌的滋生,并且減少水垢的產生。所述的進水結構包括水泵、進水管、注水管及分別與進水管、注水管一端連接的儲 水腔,進水管的另一端通過水泵與供水結構連通,注水管的另一端與管式發熱結構連通。水 泵把水從供水結構通過進水管抽送到儲水腔中,注水管用于將水輸入到管式發熱結構中。所述的管式發熱結構出水口高度比儲水腔水位的高度高。所述的管式發熱結構包 括水管及設于水管外側的加熱元件。所述的水管是鋁管。所述的水管的頂端端口高于儲水 腔水位。當水流過水管時,設于水管外側的加熱元件可迅速對水進行加熱,而通過高度的設 置,可確保水加熱沸騰流出。所述的回水結構為一回水管,其與出水結構連通的回水端口位置較儲水腔水位聞。所述的水管的底端端口與注水管之間還連通有一發熱結構進水腔。水先從注水管 進入進水腔內部,再通過進水腔進入水管且在水管內被加熱。所述的水位控制結構為連接儲水腔與水泵進水端之間的溢水管,且溢水管在儲水 腔內的端口高于注水管與儲水腔的連通端口,溢水管在儲水腔內的端口高度比供水結構水 位高度高。當儲水腔內的水位高于溢水管在儲水腔內的端口高度時,水會通過溢水管回流 到供水結構中,實現水的循環利用。可選的,所述的水位控制結構包括探測儲水腔水位的探頭及連接水泵進水端與儲水腔之間的管道,管道上設有控制閥,探頭用于控制控制閥的開關。通過探頭的作用,檢測 儲水腔內的水位,當高于一定水位高度是,控制閥控制水從管道中回流至供水結構中,實現 水的循環利用。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即熱式水壺還包括管式發熱結構與 回水結構,管式發熱結構一端與進水結構連通,另一端與出水結構連通;所述的回水結構一 端連通出水結構,另一端連通進水結構或供水結構,回水結構用于將出水結構內多余熱水 回流到進水結構或供水結構。通過管式發熱結構,水壺內的水可快速加熱至沸騰,從出水結 構中流出,回水結構將出水結構內多余熱水回流到進水結構或供水結構,有利于節約熱水 高效節能,同時保證出水結構中無殘留的熱水,從而避免出水結構中細菌的滋生,并且減少 水垢的產生。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即熱式水壺,包括供水結構10、進水結構20、出水結構50、開關結 構60及水位控制結構,供水結構10與進水結構20連通,出水結構50用于輸出熱水,開關 結構60用于控制出水結構50的出水與電源的通斷,水位控制結構用于控制進水結構20內 的水位,其中,所述的即熱式水壺還包括管式發熱結構30與回水結構40,管式發熱結構30 一端與進水結構20連通,另一端與出水結構50連通;所述的回水結構40 —端連通出水結 構50,另一端連通進水結構20或供水結構10,回水結構40用于將出水結構50內多余熱水 回流到進水結構20或供水結構10。通過管式發熱結構30,水壺內的水可快速加熱至沸騰, 從出水結構50中流出,回水結構40將出水結構50內多余熱水回流到進水結構20或供水 結構10,有利于節約熱水高效節能,同時保證出水結構中無殘留的熱水,從而避免出水結構 中細菌的滋生,并且減少水垢的產生。進水結構20包括水泵21、進水管22、注水管23及分別與進水管22、注水管23 — 端連接的儲水腔24,進水管22的另一端通過水泵21與供水結構10連通,注水管23的另一 端與管式發熱結構30連通。水泵21把水從供水結構10通過進水管22抽送到儲水腔24 中,注水管23用于將水輸入到管式發熱結構30中。管式發熱結構30出水口高度比儲水腔24水位的高度高。管式發熱結構30包括 水管及設于水管外側的加熱元件。水管為鋁管。水管的頂端端口高于儲水腔24水位。當 水流過水管時,設于水管外側的加熱元件可迅速對水進行加熱,而通過高度的設置,可確保 水加熱沸騰流出。回水結構40為一回水管,其與出水結構50連通的回水端口位置較儲水腔24水位 高。水管的底端端口與注水管23之間還連通有一發熱結構進水腔。水先從注水管23進入 進水腔內部,再通過進水腔進入水管且在水管內被加熱。水位控制結構為連接儲水腔24與水泵21進水端之間的溢水管71,且溢水管71在 儲水腔24內的端口高于注水管23與儲水腔24的連通端口,溢水管71在儲水腔24內的端 口高度比供水結構10水位高度高。可選的,水位控制結構包括探測儲水腔24水位的探頭及連接水泵21進水端與儲 水腔24之間的管道,管道上設有控制閥,探頭用于控制控制閥的開關。工作過程是首先水泵21把水從供水結構10通過進水管22抽送到儲水腔24中, 注水管23將水輸入到管式發熱結構30中;如果儲水腔24中的水位高于一定的高度,通過 水位控制結構可以控制水從儲水腔24回流到供水結構10中,實現水的循環利用。然后水 從注水管23進入進水腔內部,再通過進水腔進入水管且在水管內被加熱,進入出水結構50 中,出水結構50輸出熱水。開關結構60可同時控制水壺電源的通斷與回水結構40的開閉, 回水結構40將出水結構50內多余熱水回流到注水管23中。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 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對技術的技術方案可以做若干適合 實際情況的改進。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不限于此,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任何基于本 技術技術方案上非實質性變更均包括在本技術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即熱水壺,包括供水結構(10)、進水結構(20)、出水結構(50)、開關結構(60)及水位控制結構,供水結構(10)與進水結構(20)連通,出水結構(50)用于輸出熱水,開關結構(60)用于控制出水結構(50)的出水與電源的通斷,水位控制結構用于控制進水結構(20)內的水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即熱水壺還包括管式發熱結構(30)與回水結構(40),管式發熱結構(30)一端與進水結構(20)連通,另一端與出水結構(50)連通;所述的回水結構(40)一端連通出水結構(50),另一端連通進水結構(20)或供水結構(10),回水結構(40)用于將出水結構(50)內多余熱水回流到進水結構(20)或供水結構(10)。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即熱水壺,包括供水結構(10)、進水結構(20)、出水結構(50)、開關結構(60)及水位控制結構,供水結構(10)與進水結構(20)連通,出水結構(50)用于輸出熱水,開關結構(60)用于控制出水結構(50)的出水與電源的通斷,水位控制結構用于控制進水結構(20)內的水位,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即熱水壺還包括管式發熱結構(30)與回水結構(40),管式發熱結構(30) —端與進水結構(20)連通,另一端與出水結構(50)連通;所述的回水結構(40 ) —端連通出水結構(50 ),另一端連通進水結構(20 )或供水結構(10 ),回水結構(40 )用于將出水結構(50)內多余熱水回流到進水結構(20)或供水結構(10)。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即熱水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進水結構(20)包括水泵(21)、進水管(22)、注水管(23)及分別與進水管(22)、注水管(23)—端連接的儲水腔(24),進水管(22)的另一端通過水泵(21)與供水結構(10)連通,注水管(23)的另一端與管式發熱結構(30)連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即熱水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式發熱結構(30)出水口高度比儲水腔(24)...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譚發剛,易自強,陳志鈞,
申請(專利權)人: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