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輕型連裝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結構包括兩個以上互相連接的板架,所述板架為墻板及樓板;所述墻板包括兩擱柵,所述兩擱柵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橫檔梁并形成墻板的框架,所述框架內也設置有若干與擱柵平行的墻骨柱,所述擱柵及墻骨柱的兩端均向外延伸一墻骨柱伸出段形成與相鄰板架連接的接頭。所述樓板包括若干擱柵,所述擱柵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封頭板并形成樓板的框架,所述擱柵的兩端均向外延伸一擱柵伸出段形成與相鄰板架連接的接頭。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開發(fā)出:將輕型木結構墻板、樓板模塊化后改為板式組裝結構。原材料仍然為規(guī)格材,以既省料又便于運輸的模塊尺度在加工廠內完成全部部件制作,運送至現場后可立即組裝投入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木結構,尤其是一種可快速組裝的輕型木結構。
技術介紹
應市場需要,目前國內木結構建筑絕大多數采用直接引進的北美輕型木結構技術,該技術以規(guī)格裸材運送至現場,現場加工墻骨柱、樓板擱柵(檁條)、逐根用鋼釘連接,形成骨架,內填保溫隔熱材料后內外釘基面板及飾面板后形成建筑墻板、樓板,工序繁瑣,工期長。同時,因其本身基于經驗構造方法,建成后是否適宜當地工程場地、工況條件,是否滿足國家規(guī)范要求的各項安全指標都難以設計計算,而且,現場制作安裝能耗大,污染多,工期長,建成物質量安全難以保證。由此,本專利技術人考慮對現有墻板、樓板的木結構進行改進,本案由此產生。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適宜尺度的輕型木結構墻板、樓板成品加工生產技術,原材料仍然為規(guī)格木材,以既省料又便于運輸的模塊尺度在加工廠內完成全部部件制作,普通貨車運送至現場后可立即組裝成建筑成品,立即可投入使用。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輕型連裝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結構包括兩個以上互相連接的板架,所述板架為墻板及樓板;所述墻板包括兩擱柵,所述兩擱柵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橫檔梁并形成墻板的框架,所述框架內也設置有若干與擱柵平行的墻骨柱,所述擱柵及墻骨柱的兩端均向外延伸一墻骨柱伸出段形成與相鄰板架連接的接頭。所述樓板包括若干擱柵,所述擱柵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封頭板并形成樓板的框架,所述擱柵的兩端均向外延伸一擱柵伸出段形成與相鄰板架連接的接頭。進一步,所述擱柵伸出段與墻骨柱伸出段長度為對應連接擱柵截面的高度或是一半。進一步,所述墻骨柱伸出段與擱柵伸出段與相鄰板架的擱柵交匯重疊可省去。進一步,所述框架上下兩端均設有面板。本技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I)可按照當地工程場地、工況條件,在滿足國家規(guī)范要求的各項安全指標的前提下,由建筑、結構工程師設計計算后選訂;2)豎向承重兼抗側力構件連續(xù)。上下樓層墻骨木柱采用端面直接對接連通,上下層墻骨柱連續(xù)順紋受壓傳力,接頭間無橫紋承壓板、梁阻隔、過渡。改善了傳統(tǒng)輕型木結構中墻立于樓層板上,墻骨柱無法連續(xù),層間剪力只能靠連接釘及摩擦力傳遞,樓層板、梁橫紋受壓易擠扁變形而導致房屋結構不均勻變形大的缺點;3)板式組裝結構,經濟、輕便、適用。成品樓板、墻板體量小,易搬運,易拆裝。以1. 2米寬為基本模數,并可以隨宜增縮,最適應木基板均為1220mmX2440mm的供材模數,最為省工省料,適用性強,且最適宜城鄉(xiāng)長短途運輸,適宜各種大小貨運車型,搬運輕便;成品樓板、墻板按永久性建筑部件(國標使用年限50年)設計、生產,防水、防火、防蟲、防毒害、防潮、保溫、隔熱、隔聲全部達到建筑工程規(guī)范標準;亦可用于短期臨時建筑、構筑物選用,全部可回收利用,綠色、環(huán)保、節(jié)能、無污染。專業(yè)公司集中批量生產,可大量節(jié)省社會資源,減少浪費,降低加工能耗;利于物流、超市、網絡銷售;且本技術板式結構,連接槽位于各層樓板外圍周邊,便于連裝,也可方便地聯(lián)結其他結構物(如鋼筋混凝土結構或鋼結構)。安裝快捷輕便,上部結構可一天內完成組裝。可快速無損拆裝。4)在加工廠內完成全部部件制作,綠色、環(huán)保、對外無污染;5)適用于救災應急快裝木結構房屋、別墅、住宅、旅游度假村、體育場館、建筑加層、園林景觀、崗亭、公交車站設施,裝成即可入住,無需等待有害氣味耗散。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中墻板結構正視圖;圖3是本技術中墻板沿A-A的剖面圖;圖4是本技術中墻板沿B-B的剖面圖;圖5是本技術中樓板結構正視圖;圖6是本技術中樓板沿C-C的剖面圖;圖7是本技術中樓板沿D-D的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請參閱圖1及圖7所示,輕型連裝木結構,該結構包括兩個以上互相連接的板架,所述板架1、2為墻板2及樓板I。上述板架1、2包括樓板1、墻板2,且該樓板1、墻板2,可以隨意增減裁切以適應建筑設計需要;樓板跨度、墻板厚度、高度(成品長度)根據建筑空間需要由結構工程師設計計算后選用;標準樓板擱柵(檁條)3間距,及對應墻骨柱4間距均在400mm至600mm左右(可以微調);墻板2包括兩擱柵3,所述兩擱柵3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橫檔梁5并形成墻板2的框架,所述框架內也設置有若干與擱柵3平行的墻骨柱4,所述擱柵3及墻骨柱4的兩端均向外延伸一墻骨柱伸出段6形成與相鄰板架連接的接頭,墻骨柱伸出段6長度為樓板擱柵(檁條)3截面高或之半,用于墻板與基礎(底層)、墻板與柱、墻板與墻板(上層)、墻板與樓板接頭連接,承重墻板之最邊墻骨柱伸出段6如果與樓板擱柵(檁條)3或梁交匯重疊時可省去。樓板I包括若干擱柵3,所述擱柵3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封頭板7并形成樓板I的框架,所述擱柵3的兩端均向外延伸一擱柵伸出段8形成與相鄰板架連接的接頭,擱柵伸出段8長度為相鄰擱柵3或墻骨柱4截面高或之半(不小于40毫米),用于地面樓板與基礎、樓板與墻板、樓板與梁、樓板與樓板接頭連接,當兩塊板緊接平行排布時,重疊位置邊擱柵(檁條)3的擱柵伸出段8可省去。接頭可選用螺栓連接、螺栓-墊板套件連接、齒板連接、榫卯連接、釘連接、釘-板(含合頁)連接、膠連接、木板搭接、指接、銷連接等連接方式。墻板2、樓板I兩面各釘面板9,內外墻面板可以不同,樓板上面基板與板底封板(吊頂板)可以不同,內部空腔內填保溫隔熱材料。墻板2、樓板I均可內設支撐板件或開洞,其他構造要求同傳統(tǒng)輕型木結構。本技術開發(fā)出將輕型木結構墻板、樓板模塊化后改為板式組裝結構。原材料仍然為規(guī)格材,以既省料又便于運輸的模塊尺度在加工廠內完成全部部件制作,運送至現場后可立即組裝投入使用。本技術產品可用于救災應急安置和永久性木結構房屋、別墅、住宅、旅游度假村建筑、體育場館、建筑加層、已有建筑改擴建,園林景觀建筑、崗亭、公交車站月臺、雨棚等木結構設施,設計使用年限50年,既可作為永久性建筑,亦可作為短期臨時建筑、構筑物,可快速無損拆裝,可全部回收利用,綠色、環(huán)保、節(jié)能、無污染。本技術墻骨柱截面高度、墻高,及樓板擱柵(檁條)截面高度、跨度,木基板厚度,用材及配套連接件由建筑師、結構工程師根據場址工程條件(如設防類別、地震設防烈度、場地類別、基本風壓、雪壓等)、環(huán)境類別、荷載工況、消防等級等計算確定后按規(guī)格材模數選訂。以上所記載,僅為利用本創(chuàng)作
技術實現思路
的實施例,任何熟悉本項技藝者運用本創(chuàng)作所做的修飾、變化,皆屬本創(chuàng)作主張的專利范圍,而不限于實施例所揭示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輕型連裝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結構包括兩個以上互相連接的板架,所述板架為墻板及樓板;所述墻板包括兩擱柵,所述兩擱柵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橫檔梁并形成墻板的框架,所述框架內也設置有若干與擱柵平行的墻骨柱,所述擱柵及墻骨柱的兩端均向外延伸一墻骨柱伸出段形成與相鄰板架連接的接頭;所述樓板包括若干擱柵,所述擱柵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封頭板并形成樓板的框架,所述擱柵的兩端均向外延伸一擱柵伸出段形成與相鄰板架連接的接頭。
【技術特征摘要】
1.輕型連裝木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結構包括兩個以上互相連接的板架,所述板架為墻板及樓板;所述墻板包括兩擱柵,所述兩擱柵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橫檔梁并形成墻板的框架,所述框架內也設置有若干與擱柵平行的墻骨柱,所述擱柵及墻骨柱的兩端均向外延伸一墻骨柱伸出段形成與相鄰板架連接的接頭;所述樓板包括若干擱柵,所述擱柵的前后兩端均連接有封頭板并形成樓板的框架,所述擱柵的兩...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張鵬程,林積端,
申請(專利權)人:廈門立方圓木業(yè)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