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套管式換熱器,包括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內的內管,所述內管包括第一換熱管、置于所述第一換熱管內的兩根以上并聯連接的第二換熱管、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換熱管與第二換熱管之間的導熱介質。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套管式換熱器生產工藝簡單、換熱介質流動阻力小,承耐壓力高。(*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熱交換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套管式換熱器。
技術介紹
目前,市場上的套管換熱器多為常見的同軸套管換熱器、管束式套管換熱器,這兩種套管換熱器都有很成熟的加工技術,并且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也出現了繞管式套管換熱器,繞管式套管換熱器是在一根主管的外表面螺旋纏繞多根細管,主管的外表面設有螺旋溝槽,細管置于螺旋溝槽內,多根細管采用并聯或串聯方式,主管和細管內以逆流方式分別走兩種流體,實現換熱,但繞管式套管換熱器纏繞完細管后,對主管進行折彎非常容易造成內側的細管形成質量問題;另外,因為細管螺旋纏繞的半徑比較小,細管外側壁厚減薄比較厲害,從而使耐壓強度下降,也容易造成使用上的質量問題;同時,在主管上加工螺旋溝槽也比較困難,成本比較高,對其進行折彎也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繞管式套管換熱器、同軸套管換熱器和管束式套管換熱器均很難做到耐超高壓,比如用于二氧化碳跨臨界循環中的氣冷器就無法使用以上幾種換熱器。內管采用雙管壁的同軸套管換熱器還存在加工困難,泄漏后基本上無法檢修;另夕卜,雙層管壁之間會存在間隙,這些間隙中的空氣會影響換熱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的套管式換熱器,其生產工藝簡單、換熱介質流動阻力小,承耐壓力高,本技術實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套管式換熱器,包括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內的內管,所述內管包括第一換熱管、置于所述第一換熱管內的兩根以上并聯連接的第二換熱管、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換熱管與第二換熱管之間的導熱介質。較優地,所述套管式換熱器還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設置在所述內管的第二換熱管的端部,用于兩根以上并聯的第二換熱管之間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套管式換熱器還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設置在所述內管的第一換熱管的端部,用于連接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換熱管;所述第二套管設置在所述外管的端部,所述第二套管用于連接所述外管和所述第一換熱管;所述第二套管的管壁上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流通換熱流體。較優地,所述分流器與所述第一套管的連接處和所述第一換熱管與所述第一套管的連接處均采用焊接密封;所述外管與所述第二套管的連接處和所述第一換熱管與所述第二套管的連接處也均采用焊接密封。較優地,所述第一換熱管為多頭螺旋管。較優地,所述第一換熱管的截面形狀為跑道形。較優地,所述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內的內管被折彎層疊成跑道形、螺旋漸開線狀或圓柱形。較優地,所述導熱介質為導熱硅膠。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套管式換熱器生產工藝簡單、換熱介質流動阻力小,承耐壓力高。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的套管式換熱器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套管式換熱器的剖視示意圖;圖3本技術的套管式換熱器一實施例的裝配示意圖;圖4為設有四根第二換熱管的圖3所示套管式換熱器的截面示意圖;圖5為設有四根第二換熱管的圖3所示套管式換熱器的左視示意圖;圖6為第一換熱管為多頭螺旋管的本技術套管式換熱器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圖7為圖6的剖視示意圖;圖8為設有七根第二換熱管的圖6所示的套管式換熱器左視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套管式換熱器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參照圖1至圖8,本技術的套管式換熱器一實施例包括分流器1、第一套管2、第二套管3、外管4及置于所述外管4內的內管,該套管式換熱器左右對稱,其兩側的部件數量相同;所述內管包括第一換熱管5、置于所述第一換熱管5內的兩根以上并聯連接的第二換熱管51、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換熱管5與第二換熱管51之間的導熱介質52 ;其中,第一換熱管5和第二換熱管51為銅管或其他金屬管,將兩根以上第二換熱管51放入第一換熱管5中,把第一換熱管5的中部絕大部分擠壓成跑道形的橫截面(見圖4),或者扭曲成多頭螺旋管(見圖6),第一換熱管5的內壁與第二換熱管51的外壁相接觸,第一換熱管5的兩端可保持原來的圓管形狀,第一換熱管5也可為多頭螺旋管,多頭螺旋管起到了增大換熱面積的作用,在第一換熱管5和第二換熱管51之間的間隙內注入導熱介質52,導熱介質52為導熱硅膠、導熱硅脂或者其他優良的導熱介質;所述內管的第二換熱管51的每端部均設有一分流器1,分流器I用于兩根以上并聯的第二換熱管51之間連接;第一套管2設置在所述內管的第一換熱管5的端部,第一套管2用于連接分流器I和第一換熱管5 ;分流器I與第一套管2的連接處和第一換熱管5與第一套管2的連接處均采用焊接密封;第二套管3設置外管4的端部,第二套管3用于連接外管4和第一換熱管5 ;外管4與第二套管3的連接處和第一換熱管5與第二套管3的連接處也均采用焊接密封。第一套管2和第二套管3為鋼材料或其他金屬材料。第二換熱管51可作為制冷劑或超高壓的二氧化碳的流通通道,第一換熱管5外壁與外管4內壁之間的間隙為換熱流體通道,所述換熱流體可為水,所述第二套管3的管壁上設有通孔31、32,左側的第二套管3上的通孔31為進水口,右側的第二套管3上的通孔32為出水口 ;或者,左側的第二套管3上的通孔31為出水口,右側的第二套管3上的通孔32為進水口 ;水在外管4內的流向與制冷劑或超高壓的二氧化碳在第二換熱管51內的流向相反。較優地,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所述外管4及置于所述外管4內的內管被折彎層疊成跑道形、螺旋漸開線狀(蚊香形)或圓柱形。本實施例的套管式換熱器,生產工藝簡單、換熱介質流動阻力小,承耐壓力高,第一換熱管和外管可以起到雙層保護作用,延長了換熱管的壽命,使套管式換熱器更加安全;多根第二換熱管并聯可以保證有較大的換熱面積,同時降低了其內部流動介質的阻力。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技術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技術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因此,本技術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套管式換熱器,包括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內的內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包括第一換熱管、置于所述第一換熱管內的兩根以上并聯連接的第二換熱管、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換熱管與第二換熱管之間的導熱介質。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套管式換熱器,包括外管及置于所述外管內的內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管包括第一換熱管、置于所述第一換熱管內的兩根以上并聯連接的第二換熱管、以及填充于所述第一換熱管與第二換熱管之間的導熱介質。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套管式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設置在所述內管的第二換熱管的端部,用于兩根以上并聯的第二換熱管之間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套管式換熱器,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第一套管和第二套管; 所述第一套管設置在所述內管的第一換熱管的端部,用于連接所述分流器和所述第一換熱管; 所述第二套管設置在所述外管的端部,所述第二套管用于連接所述外管和所述第一換熱管; 所述第二套管的管壁上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流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玉優,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