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進行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的模擬訓練系統,包括模擬傷員,其特征是:還包括計算機、投影儀、攝像頭、RFID讀寫器,所述的模擬傷員身上固接有增強現實識別標識,能夠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在模擬傷員身上投影出不同傷情傷類的創傷圖像;所述模擬傷員身上安裝有若干只使模擬傷員能夠感知操作人員觸摸部位信息的觸摸傳感器,所述模擬傷員身上還粘貼有RFID標簽。有益效果:采用增強現實的方法模擬傷情傷類,在不增加模擬傷員的復雜程度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模擬傷員的創傷仿真程度;采用無線方式建立模擬傷員與計算機的通信,便于系統在野外開展訓練;通過RFID技術,識別傷員身份,方便、快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醫療培訓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進行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的模擬訓練系統。
技術介紹
未來戰爭、自然災害、恐怖襲擊等傷員將呈現集中批量發生、傷情傷類復雜的特征,大大提高了檢傷分類、救治的難度,考驗著各級救治機構的組織協調、團隊配合、資源規劃等能力。當前,各級救治機構適應平時傷員救治,醫療人員也熟悉平時傷員的救治流程。批量傷員救治給各級救治機構、醫療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批量傷員的救治難度體現在1.批量傷員的救治給醫療機構的組織協調、資源調度提出了高要求,同時要求救治機構能配備專人進行檢傷分類,對傷病員的救治要做到既快又好還合理。2.醫療人員除了要熟練掌握常規傷的救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對傷員的傷情做出合理的判斷,熟悉救治流程。由于要面對批量傷員,醫療人員所專注的不僅僅是個體傷員的救治效果,更多的要考慮如何合理安排醫療資源與個人精力,使批量傷員的救治效能最大化。以地震傷員的救治為例,如果救治機構不開展針對批量傷員救治的相關訓練,即使擁有最先進的設備、一流的醫療人員也完成不好救治任務。這在四川地震中給我們深刻的教訓。醫療人員不熟悉傷員救治流程致使救治效果無保證,救治機構無法合理安排資源致使有限的醫療資源無法發揮最大效益,病人不分輕重緩急一律投入最大救治力量致使傷員救治率低下。在面對大量病人時,醫療人員和救治機構都表現得準備不足,手忙腳亂。目前批量傷員救治訓練缺乏科學的訓練手段與裝備。通常的作法是進行衛勤演習來訓練批量傷員救治。衛勤演習利用化妝傷員和致傷動物等實現傷病員檢傷分類、緊急救治、早期治療和專科治療等內容訓練。由于批量化妝傷員、致傷動物難以獲得,衛勤訓練無法完整開展,往往是將物資裝卸、行軍拉動、布局與展收作為重點,而衛勤訓練的核心內容——檢傷分類、后送與救治流程訓練卻因為缺乏批量傷員而難以進行,達不到理想的訓練效果。醫療培訓模擬技術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缺乏模擬傷員的問題。然而目前還沒有針對批量傷員救治訓練的模擬系統,現有的醫療培訓模擬系統針對特定救治任務(病情)展開,訓練個體專項技能,如心肺復蘇模擬人進行CPR操作訓練,分娩模擬人針對生產操作訓練,綜合模擬人針對單個病人的某種假象病情訓練診斷、救治技能。現有的醫療培訓模擬系統與針對批量傷員救治訓練的系統有著本質的區別,現有醫療培訓模擬系統針對的訓練對象是個體或某個救治團隊,而批量傷員模擬訓練系統訓練對象為真個救治機構;現有醫療培訓模擬系統訓練內容為某項或某些項救治技能,而批量傷員模擬訓練系統訓練內容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現有醫療培訓模擬系統考核單個病人的救治效果,而批量傷員模擬訓練系統考核指標為傷員救治率與傷員通過率。因而現有模擬訓練系統并不能滿足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需求。目前國內外普遍采用化妝演員、化妝演員結合技能培訓模擬人、虛擬現實軟件等3種方式進行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采用批量化妝演員進行訓練有如下問題訓練成本高;對演員要求高,需要有較豐富的經驗;化妝難度高,訓練準備時間長,訓練場面控制難度大;由于化妝演員并無真實傷情,故難以模擬出與傷情對應的生命體征(如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采用化妝演員結合技能培訓模擬人的訓練方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單純采用化妝演員訓練的弊端,由于仿真程度高的技能培訓模擬人往往價格昂貴,操作復雜,對供電、供水、供氣(氧氣、二氧化碳等)等保障條件要求高,野外訓練難以采用。同時多個技能培訓模擬人之間的數據通訊、組網、交互難以實現,使得這種訓練方式無法形成一個整體,給訓練前的準備、訓練后的評估帶來巨大的困難。虛擬現實培訓軟件具有訓練成本低的優勢,然而虛擬現實系統難以在野外搭建,無法用于演習等場合,另外該類系統若獲得逼真的視覺效果,設備投入巨大,且單次訓練人數有限。通常訓練中所需的傷員的數量在100人以上,這么多模擬傷員要體現出個性化的傷情傷類,具有比較大的技術難度;同時要嚴格控制每名模擬傷員的成本(若每名模擬傷員成本高昂,則批量傷員訓練系統的成本將無法承受),這給模擬傷員的設計帶來巨大的限制。只有設計出具有高仿真度且成本低廉的模擬傷員,才能使批量傷員模擬訓練成為可能。美國專利US7247027B2公開了一種充氣的用于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訓練的模擬人,該專利用多個充氣的模擬人模擬批量傷員,用放置于模擬人胸部的傷情卡(傷情卡為手寫的表格)表征傷員的傷情、傷類等信息。盡管該模擬系統成本低廉,但由于該專利技術所述充氣模擬人結構簡單,不能形象的模擬各種傷情,同時無法自動記錄受訓者的檢傷分類、救治流程的操作,從而訓練效果也無法科學量化評價。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進行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的模擬訓練系統,能夠逼真模擬各類創傷、可適應野外訓練要求;針對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提供一個可量化的訓練平臺,實現定量考評批量傷員的救治能力。本專利技術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進行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的模擬訓練系統,包括模擬傷員,其特征是還包括計算機、投影儀、攝像頭、RFID讀寫器,所述的模擬傷員身上固接有增強現實識別標識,能夠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在模擬傷員身上投影出不同傷情傷類的創傷圖像;所述模擬傷員身上安裝有若干只使模擬傷員能夠感知操作人員觸摸部位信息的觸摸傳感器,所述模擬傷員身上還粘貼有RFID標簽,方便計算機識別出當前操作的模擬傷員身份。所述模擬傷員放置于病床上,所述模擬傷員通過無線或有線網絡與所述計算機連接,所述投影儀、攝像頭、RFID讀寫器分別通過各自的接口與計算機相連,所述計算機固定于病床的床頭部位,投影儀、攝像頭固定于病床的中部,RFID讀寫器固定在病床的底部居中部位。所述模擬傷員身上固接有電路系統,RFID標簽,增強現實識別標識,觸摸傳感器,所述電路系統固定于方便使用者操作的部位;所述RFID標簽粘貼在模擬傷員的背部,所述RFID標簽距頭部的距離與距腳部的距離相等;所述增強現實識別標識貼于模擬傷員的腹部,所述觸摸傳感器分散于模擬傷員各主要部位,固定于模擬傷員內部,所述觸摸傳感器通過線纜與電路系統相連。所述模擬傷員采用硅膠、聚氨酯發泡、PVC中的一種或兩種的組合制成材料制成,所述模擬傷員采用減小收攏體積的充氣結構。所述電路系統由觸摸部位掃描電路、單片機系統、無線通訊模塊、供電模塊組成,所述觸摸部位掃描電路與單片機系統連接,所述單片機系統分別與無線通訊模塊、供電模塊連接。所述投影儀置于模擬傷員上方,所述投影儀選用短焦投影儀。所述攝像頭與投影儀固定連接,保證訓練過程中攝像頭與投影儀間無相對運動。所述RFID 標簽的工作頻率 900MHz,支持符合 UHF EPC Gen2 (IS018000-6C)、IS018000-6B協議電子標簽,讀寫距離不小于20cm。有益效果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模擬訓練系統的難度在于模擬出批量的傷員。批量傷員的救治不同于平時傷員救治,平時要開展行之有效的針對批量傷員救治的衛生勤務訓練,努力提高衛勤作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才能在需要時提高醫護人員批量傷員救治水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采用增強現實的方法模擬傷情傷類,在不增加模擬傷員的復雜程度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模擬傷員的創傷仿真程度,使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中獲得批量模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進行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的模擬訓練系統,包括模擬傷員,其特征是:還包括計算機、投影儀、攝像頭、RFID讀寫器,所述的模擬傷員身上固接有增強現實識別標識,能夠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在模擬傷員身上投影出不同傷情傷類的創傷圖像;所述模擬傷員身上安裝有若干只使模擬傷員能夠感知操作人員觸摸部位信息的觸摸傳感器,所述模擬傷員身上還粘貼有RFID標簽,方便計算機識別出當前操作的模擬傷員身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進行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的模擬訓練系統,包括模擬傷員,其特征是:還包括計算機、投影儀、攝像頭、RFID讀寫器,所述的模擬傷員身上固接有增強現實識別標識,能夠通過增強現實技術,在模擬傷員身上投影出不同傷情傷類的創傷圖像;所述模擬傷員身上安裝有若干只使模擬傷員能夠感知操作人員觸摸部位信息的觸摸傳感器,所述模擬傷員身上還粘貼有RFID標簽,方便計算機識別出當前操作的模擬傷員身份。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進行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的模擬訓練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模擬傷員放置于病床上,所述模擬傷員通過無線或有線網絡與所述計算機連接,所述投影儀、攝像頭、RFID讀寫器分別通過各自的接口與計算機相連,所述計算機固定于病床的床頭部位,投影儀、攝像頭固定于病床的中部,RFID讀寫器固定在病床的底部居中部位。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進行批量傷員檢傷分類與救治流程訓練的模擬訓練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模擬傷員身上固接有電路系統,RFID標簽,增強現實識別標識,觸摸傳感器,所述電路系統固定于方便使用者操作的部位;所述RFID標簽粘貼在模擬傷員的背部,所述RFID標簽距頭部的距離與距腳部的距離相等;所述增強現實識別標識貼于模擬傷員的腹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孫秋明,田豐,倪愛娟,謝新武,楊健,魏高峰,劉長軍,張彥軍,秦曉麗,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衛生裝備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