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LED驅動電源,包括:EMI濾波單元、整流濾波單元、電源轉換單元、主控開關單元、PFC控制單元、輸出單元;所述整流濾波單元與所述EMI濾波單元相連,所述電源轉換單元分別與所述整流濾波單元、主控開關單元、PFC控制單元及輸出單元連接;所述主控開關單元控制所述電源轉換單元的電壓輸出以及調整PFC值;所述PFC控制單元控制所述主控開關單元的通斷,以調整所述PFC值。(*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驅動電源,尤其涉及LED驅動電源。
技術介紹
LED作為照明光源有著節能環保以及壽命長等特點,因此已逐漸取代傳統照明光源占據照明市場。為適應LED的特性專為LED設計驅動電源,以滿足其驅動需要。現有的LED驅動電源的輸入通常經過電壓變換和整流濾波后通過一限流電阻與LED相戀。該種LED驅動電源的電壓和電流同向性差,功率因數低,且無法進行PFC值控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LED驅動電源,具有PFC控制功能。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LED驅動電源,包括EMI濾波單元、整流濾波單元、電源轉換單元、主控開關單元、PFC控制單元、輸出單元;所述整流濾波單元與所述EMI濾波單元相連,所述電源轉換單元分別與所述整流濾波單元、主控開關單元、PFC控制單元及輸出單元連接;所述主控開關單元控制所述電源轉換單元的電壓輸出以及調整PFC值;所述PFC控制單元控制所述主控開關單元的通斷,以調整所述輸入的PFC值。其中,所述電源轉換單元包括變壓器和與場效應管,所述變壓器包括初級繞組、次級繞組和輔助繞組,所述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變壓器的初級繞組相連;所述主控開關單元包括控制芯片以及第十四電阻、第三二極管、第五電容、第十五電阻、第十六電阻、第九電阻、第二二極管、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六電容、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第十二電阻、第三電阻、第零電阻、第二電容、第四電阻、第一二極管、第三電容;第三電阻、第零電阻、第二電容并聯后一端接整流濾波單元的輸出端,另一端依次接入第四電阻、第一二極管的負極后連接到所述場效應管的漏極;整流濾波單元的輸出依次通過所述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六電容連接控制芯片的GMD腳;第九電阻與第二二極管并聯后一端與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另一端連接至第七電阻與第八電阻之間;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第十二電阻并聯后一端連接所述控制芯片的CS腳,另一端接地;控制芯片的OUT腳與所述場效應管的源極相連,輔助繞組依次通過所述第十四電阻、第三二極管、第五電容連接到地;控制芯片的VCC腳連接在所述第三二極管和第五電容之間;第十五電阻、第十六電阻調整及反饋輸出電壓;第三電容一端連接控制芯片的COMP腳,另一端接地。其中,所述PFC控制單元包括第五電阻、第六電阻、第十三電阻、第四電容,所述第六電阻、第五電阻、第十三電阻順次連接在整流濾波單元的輸出端與地之間,所述第四電容與所述第十三電阻并聯,所述控制芯片的LN腳連接在所述第五電阻與第十三電阻之間,所述PFC控制單元為控制芯片的LN腳傳送合適的電壓,以使控制芯片控制場效應管的導通,進而調整輸入的PFC值。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的PFC控制單元為主控開關單元提供輸入電壓,主控開關單元的控制芯片控制電源轉換單元中的場效應管的導通,進而調整PFC值,使PFC值可調節并達到合適數值。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LED驅動電源的結構圖。圖2是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LED驅動電源電路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EMI濾波單元;20、整流濾波單元;30、電源轉換單元;40、主控開關單元;50、PFC控制單元;60、輸出單元。具體實施方式為詳細說明本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請參閱圖1,是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LED驅動電源的結構圖。所述LED驅動電源包括EMI濾波單元10、整流濾波單元20、電源轉換單元30、主控開關單元40、PFC控制單元50、輸出單元60。所述EMI濾波單元10與電源輸入端相連,所述輸出單元連接LED。所述整流濾波單元20與所述EMI濾波單元10相連,所述電源轉換單元30分別與所述整流濾波單元20、主控開關單元40、PFC控制單元50及輸出單元60連接;所述主控開關單元40用于調整PFC值以及用于控制所述電源轉換單元30的電壓輸出;所述PFC控制單元50控制所述主控開關單元40的通斷。請參閱圖2,是本技術一實施方式中LED驅動電源電路圖。所述EMI濾波單元10用于保護輸出器件、抑制不良EMI的作用、降低后級電路中不良EMI對電網中以及電網空間附近的電器及人員的影響,同時抑制其它電器對LED驅動電源的不良EMI影響。所述EMI濾波單元10包括保險絲F1、并聯的第一電阻Rl及第二電感L2、第一電容CX1、并聯的第一電感LI及第二電阻R2。所述保險絲Fl與電源輸入端相連,當后級電路因不正當工作造成較大隱患,所述保險絲Fl就會斷開,起到保護輸出器件的作用,減少不安全的隱患出現。所述第一電感L1、第二電感L2、第一電阻Rl及第二電阻R2在電路中主要起到抑制不良EMI的作用,降低后級電路造成的不良EMI對同電網中的及空間附近的電器及人員的影響,同時也可抑制其它電器對LED驅動電源的不良EMI影響,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所述整流濾波單元20用于對所述EMI濾波單元10傳送的完全正弦波電壓進行整流濾波,轉換成帶有一部份直流成份的電壓。所述整流濾波單元20包括一經典橋式整流器BRl和濾波電容Cl。所述電源轉換單元30將所述整流濾波單元20傳送的整流濾波后的電壓進行轉換,并將轉換后的電壓傳送至所述輸出單元60,所述輸出單元60將電壓輸出以驅動LED,所述電源轉換單元30還為所述PFC控制單元供電。所述電源轉換單元30包括變壓器Tl和場效應管Ql,變壓器Tl可以完成能量轉換,把輸入電能轉換成合適的電能。所述變壓器Tl包括初級繞組Np、次級繞組Ns以及輔助繞組Naux,所述初級繞組Np的6腳與整流濾波單元20的輸出端相連,5腳與所述場效應管Ql的漏極相連。所述主控開關單元40包括控制芯片IC1、第十四電阻R14、第三二極管D3、第五電容R5、第十五電阻R15、第十六電阻R16、第九電阻R9、第二二極管D2、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第六電容R6、第十電阻R10、第i^一電阻R11、第十二電阻R12、第三電阻R3、第零電阻R0、第二電容C2、第四電阻R4、第一二極管D1、第三電容C3。所述第三電阻R3、第零電阻R0、第二電容C2并聯后一端接整流濾波單元20的輸出端,另一端依次接入第四電阻R4、第一二極管Dl的負極后連接到所述場效應管Ql的漏極,所述第三電阻R3、第零電阻R0、第二電容C2、第四電阻R4、第一二極管組成的電路作為場效應管Ql的吸收電路,減少場效應管Ql開關機時的電壓應力,改善場效應管Ql的性能,也可抑制EMI作用。所述整流濾波單元20的輸出依次通過所述第七電阻R7、第八電阻R8、第六電容R6連接控制芯片ICl的GMD腳,為控制芯片ICl提供起動電壓。所述第九電阻R9與第二二極管D2并聯后一端與場效應管Ql的源極相連,另一端連接至第七電阻R7與第八電阻R8之間,用于驅動場效應管Q1,并調整場效應管Ql的開關導通的速度,改善Ql的性能。所述第十電阻R10、第十一電阻R11、第十二電阻R12并聯后一端連接所述控制芯片ICl的CS腳,另一端接地,用于輸出恒流。所述控制芯片ICl的OUT腳與所述場效應管Ql的源極相連,所述輔助繞組Naux的4腳接地,所述輔助繞組Naux的I腳依次通過所述第十四電阻R14、第三二極管D3、第五電容C5連接到地,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LED驅動電源,其特征在于,包括:EMI濾波單元、整流濾波單元、電源轉換單元、主控開關單元、PFC控制單元、輸出單元;所述整流濾波單元與所述EMI濾波單元相連,所述電源轉換單元分別與所述整流濾波單元、主控開關單元、PFC控制單元及輸出單元連接;所述主控開關單元控制所述電源轉換單元的電壓輸出以及調整PFC值;所述PFC控制單元控制所述主控開關單元的通斷,以調整所述輸入的PFC值。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LED驅動電源,其特征在于,包括:EMI濾波單元、整流濾波單元、電源轉換單元、主控開關單元、PFC控制單元、輸出單元;所述整流濾波單元與所述EMI濾波單元相連,所述電源轉換單元分別與所述整流濾波單元、主控開關單元、PFC控制單元及輸出單元連接;所述主控開關單元控制所述電源轉換單元的電壓輸出以及調整PFC值;所述PFC控制單元控制所述主控開關單元的通斷,以調整所述輸入的PFC值。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LED驅動電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源轉換單元包括變壓器和與場效應管,所述變壓器包括初級繞組、次級繞組和輔助繞組,所述場效應管的漏極與所述變壓器的初級繞組相連;所述主控開關單元包括控制芯片以及第十四電阻、第三二極管、第五電容、第十五電阻、第十六電阻、第九電阻、第二二極管、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六電容、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第十二電阻、第三電阻、第零電阻、第二電容、第四電阻、第一二極管、第三電容; 第三電阻、第零電阻、第二電容并聯后一端接整流濾波單元的輸出端,另一端依次接入第四電阻、第一二極管的負極后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緒虎,婁鋒,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新石器照明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