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包括:一端密封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靠近密封端處設置有引流口,遠離密封端的另一個端頭設置有引流管收集部;其中,所述引流管遠離密封端的外表面設置有凸起或凹槽及包覆部分所述凸起或凹槽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與所述引流管收集部連接。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導尿管,使得在使用該導尿管過程中,可以減輕病人的痛苦,尿道分泌物可以順利排出,不易出現感染。(*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外科手術輔助材料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
技術介紹
導尿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護理操作之一,導尿管在操作時要求女性病人插入尿道4-6厘米,男性病人插入尿道20-22厘米,見尿液從導尿管流出后再插入7-10毫米。目前導尿管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I)導尿管必須通過侵入性操作來放置及拔除,這類操作雖然算不上大手術,但由于目前使用的導尿管為圓形,在放入人體后,尿路組織會迅速包覆整個導尿管外壁,造成拔管時會對該尿路組織造成程度不一的損傷,使其發生感染和水腫,常需急診治療,患者痛苦不堪;(2)導尿管置入人體后,尿道分泌物無法得到正常排泄,堆積在導尿管外壁造成細菌滋生,加之導尿管材料為人體不易吸收材質,異物植入會造成人體正常防御機制破壞,進而導致術后極易感染。上述種種問題,造成導尿手術具有一定風險。有鑒于此,實有必要提出一種新的導尿管,使得使用該導尿管過程中,減輕病人的痛苦且尿道分泌物可以順利排出。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解決的問題是提出一種新的導尿管,使得使用該導尿管過程中,減輕病人的痛苦且尿道分泌物可以順利排出。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包括:一端密封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靠近密封端處設置有引流口,遠離密封端的另一個端頭設置有引流管收集部;其中,所述引流管遠離密封端的外表面設置有凸起或凹槽及包覆所述凸起或凹槽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與所述引流管收集部連接??蛇x地,所述導尿管還包括:貫穿在所述引流管內且與所述引流管隔絕的氣囊通道,所述氣囊通道對應所述引流管的密封端的一端為密封端,所述氣囊通道靠近密封端處設置有氣囊。 可選地,所述氣囊通道遠離密封端的另一個端頭設置有氣囊通道入口??蛇x地,所述凸起或凹槽沿所述引流管延伸方向連續或不連續??蛇x地,多個所述不連續的凸起或凹槽之間的距離相等??蛇x地,所述凸起或凹槽沿所述引流管的圓周方向設置多個。可選地,多個所述凸起或凹槽沿所述引流管的圓周方向均等分布??蛇x地,所述導尿管的直徑范圍為2mm_2.67mm (即型號為Fr6 Fr8),所述凹槽的深度范圍為0.lmm-0.3mm或所述凸起的高度范圍為0.lmm-0.3mm。可選地,所述導尿管的直徑范圍為3.33mm-6mm (即型號為FrlO Frl8),所述凹槽的深度范圍為0.lmm-0.8mm或所述凸起的高度范圍為0.lmm-0.8mm??蛇x地,所述導尿管的直徑范圍為6.67mm-8mm (即型號為Fr20 Fr24),所述凹槽的深度范圍為0.lmm-0.9mm或所述凸起的高度范圍為0.lmm-0.9m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I)本技術的導尿管,在引流管遠離密封端的外表面設置有凸起或凹槽,利用該凸起或凹槽將尿路組織與引流管部分隔開,使得置入或拔出時,避免尿路組織拉傷,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此外,該隔開部分還作為尿道分泌物的排泄通道,避免了尿道分泌物由于堆積產生的細菌滋生,此外,在引流管遠離密封端的外表面還設有包覆部分所述凸起或凹槽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與所述引流管收集部連接,該引流管收集部的直徑大于引流管的直徑且適于置于人體外,通過套管的設置,使得尿道分泌物得以在體外收集,且尿道分泌物與尿液共用同樣的收集部件,相對于分別設置收集部件的方案,提高了部件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2)可選方案中,引流管內貫穿有氣囊通道,氣囊通道靠近密封端處設置有氣囊,上述形成雙腔導尿管,雙腔導尿管相對于只設引流管的單腔導尿管,使得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向氣囊內沖入氣體或注入氯化鈉溶液將氣囊膨脹開來,以將導尿管的引流孔固定在膀胱內。3)可選方案中,氣囊通道遠離密封端的另一個端頭設置有氣囊通道入口,該氣囊通道入口的直徑大于氣囊通道的直徑,且氣囊通道入口適于置于人體外,有利于對氣囊內鼓氣或注入生理鹽水等液體將氣囊鼓起。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結構示意圖;圖2是沿圖1中A-A直線的剖視圖;圖3是沿圖1中B-B直線的剖視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二的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結構示意圖;圖5是沿圖4中C-C直線的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三的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結構示意圖;圖7是沿圖6中D-D直線的剖視圖;圖8是沿圖6中E-E直線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在引流管遠離密封端的外表面設置有凸起或凹槽,利用該凸起或凹槽將尿路組織與引流管部分隔開,使得置入或拔出時,避免尿路組織拉傷,減輕了病人的痛苦,此外,該隔開部分還作為尿道分泌物的排泄通道,避免了尿道分泌物由于堆積產生的細菌滋生,此外,在引流管遠離密封端的外表面還設有包覆部分所述凸起或凹槽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與所述引流管收集部連接,該引流管收集部的直徑大于引流管的直徑且適于置于人體外,通過套管的設置,使得尿道分泌物得以在體外收集,且尿道分泌物與尿液共用同樣的收集部件,相對于分別設置收集部件的方案,提高了部件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為使本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由于重在說明本技術的原理,所以沒有按比例制圖。實施例一圖1所示為本技術具體實施例一提供的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I的結構示意圖,參見圖1所示,該導尿管I包括:一端密封的引流管11,該引流管11靠近密封端處設置有引流口 12,遠離密封端的另一個端頭設置有引流管收集部13 ;引流管11的外表面設置有凹槽14及包覆部分凹槽14的套管15,套管15的一端與引流管收集部13連接。以下對各部分進行詳細介紹。首先介紹引流管收集部13。尿液經引流口 12進入引流管11,流經引流管11后,在其末端開口處,即引流管收集部13被收集。該引流管收集部13的直徑大于引流管11的直徑,適于位于人體外。以下對引流管11外表面的凹槽14進行介紹。該凹槽14的作用為在尿路組織與引流管11之間形成間隙,避免尿路組織緊密包覆圓形的引流管11,使得導尿管I易放入與拔出尿道,此外,該間隙還可以作為尿道分泌物排出人體的通道,避免由于分泌物堆積造成細菌感染。為實現上述功能,該凹槽14的設置方式具有多種,可以為如圖1所示的在引流管11的軸線方向自上而下全部設置,也可以間隔設置,或進一步等間隔設置,或某一區域設置一段;可以為如圖1中A-A直線的剖視圖圖2所示,沿引流管11圓周方向均等設置多個,也可以不均等設置,或只設置一個。為方便尿道分泌物順利排出,針對型號為Fr6 Fr8的導尿管(直徑范圍為2mm-2.67mm),該凹槽13的深度范圍優選0.lmm-0.3mm。針對型號為Frl(TFrl8的導尿管(直徑范圍為3.33mm-6mm),該凹槽13的深度范圍優選0.lmm-0.8mm。針對型號為Fr20 Fr24的導尿管(直徑范圍為6.67mm-8mm),該凹槽13的深度范圍優選0.lmm-0.9mm。以下介紹套管15。套管15包覆靠近引流管收集部13的部分凹槽14,如圖1中B-B直線的剖視圖圖3所示。該套管15的設置,使得沿凹槽14流出體外的尿道分泌物得以在體外收集。此外,該套管15的一端與引流管收集部13連接,使得尿道分泌物可以與尿液共用同樣的收集部件,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包括:一端密封的引流管(11),所述引流管(11)靠近密封端處設置有引流口(12),遠離密封端的另一個端頭設置有引流管收集部(13);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1)遠離密封端的外表面設置有凸起(16)或凹槽(14)及包覆部分所述凸起(16)或凹槽(14)的套管(15),所述套管(15)的一端與所述引流管收集部(13)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帶有引流收集功能的導尿管,包括: 一端密封的引流管(11),所述引流管(11)靠近密封端處設置有引流口(12),遠離密封端的另一個端頭設置有引流管收集部(13); 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管(11)遠離密封端的外表面設置有凸起(16)或凹槽(14)及包覆部分所述凸起(16)或凹槽(14)的套管(15),所述套管(15)的一端與所述引流管收集部(13)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尿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貫穿在所述引流管(11)內且與所述引流管(11)隔絕的氣囊通道(17),所述氣囊通道(17)對應所述引流管(11)的密封端的一端為密封端,所述氣囊通道(17)靠近密封端處設置有氣囊(18)。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導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囊通道(17)遠離密封端的另一個端頭設置有氣囊通道入口( 19)。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6)或凹槽(14)沿所述引流管(11)延伸方向連續或不連續。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導尿管,其特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忠,高仁偉,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圣博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