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按重量份數計算,包括天花粉、茯苓、熟地、生地、地骨皮、枸杞、麥冬、石膏、山藥、白芍、知母、黃連、僵蠶、五味子、太子參、三七、丹參50~70份、北沙參50~70份、粉葛50~70份、肉桂25~35份、紅參50~70份、荔枝核50~70份、血竭45~55份以及葫蘆巴50~70份;并至少包含黃芪50~70份、玉竹50~70份、黃精50~70份或石斛50~70份中的一種以上。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對中藥配方進行優化的篩選組合,獲得一種能適用于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藥物,該藥物療效好,見效快,而且副作用小。本發明專利技術成本低廉,容易實施,使用效果十分理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藥物,特別是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
技術介紹
糖尿 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種復合病因引起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體內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素亂,臨床以血糖增聞和糖尿為特點,進而可導致多系統、多臟器損害的綜合疾病,如糖尿病合并心血管、腎;視網膜和神經系統的病變,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等癥。臨床上分為胰島素依賴型和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即II型糖尿病Non -1nsulinDepeudent Dia betes Meuitus,NIDDM),典型病例多伴有可出現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疲乏等表現,本病歸屬于中醫學的“消渴”范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營養攝入的增多甚至過剩,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不斷攀升,患病人數已成為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糖尿病及其并發癥正在嚴重危害著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現代醫學一般認為糖尿病與機體胰島素缺乏、胰島素抵抗、遺傳因素、激素水平等多種因素有關,主要應用口服降糖藥、胰島素增敏劑等藥物進行治療,大多數西藥作用途徑單一,極易引起患者低血糖、胰島β細胞功能衰竭及其他如水腫、肝臟損害等副作用,長期服用需要加量并有繼發失效的可能,此外西藥不能有效地控制慢性并發癥。因此該類化學藥物的應用限制較多。現代中醫治療糖尿病在辨證分型思路的指導下,運用滋陰清熱、益氣養陰、活血化瘀、補腎健脾、疏肝理氣、益氣活血、補腎活血等方法,其中以補中益氣、清熱滋陰、活血化瘀為大法。由于中藥復方治療能達到標本兼顧,在治療主癥的同時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的并發癥,且其作用機制和途徑表現為多向性、多層次的藥理特點,不易產生胰島素耐受等情況,中藥復方治療糖尿病及并發癥的優勢日漸顯現。目前已經研究獲知有確切療效的中藥主要有西洋參、人參、黃芪、丹參、三七、生地、熟地、枸杞子、石斛、大黃、絞股藍、翻白草等。針對糖尿病及并發癥,能選擇的單味中藥很多,但需根據臨床辨證選擇不同治則,因此適用范圍受到極大局限。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它副作用小,療效好,適用范圍廣,以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是這樣實現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按重量份數計算,包括天花粉50 70份、茯苓50 70份、熟地50 70份、生地50 70份、地骨皮50 70份、枸杞50 70份、麥冬50 70份、石膏50 70份、山藥50 70份、白芍50 70份、知母25 35份、黃連50 70份、僵蠶50 70份、五味子25 35份、太子參50 70份、三七90 110份、丹參50 70份、北沙參50 70份、粉葛50 70份、肉桂25 35份、紅參50 70份、荔枝核50 70份、血竭45 55份以及葫蘆巴50 70份;并至少包含黃芪50 70份、玉竹50 70份、黃精50 70份或石斛50 70份中的一種以上。更優選的方案是,按重量份數計算,包括天花粉60份、茯苓60份、熟地60份、生地60份、地骨皮60份、枸杞60份、麥冬60份、石膏60份、山藥60份、白芍60份、知母30份、黃連60份、僵蠶60份、五味子30份、太子參60份、三七100份、丹參60份、北沙參60份、粉葛60份、肉桂30份、紅參60份、荔枝核60份、血竭50份以及葫蘆巴60份;并至少包含黃芪60份、玉竹60份、黃精60份或石斛60份中的一種以上。治療糖尿病 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取天花粉、玉竹、黃芪、茯苓、熟地、生地、地骨皮、枸杞、麥冬、石膏、山藥、白茍、知母、石斛、黃連、僵蠶、五味子、黃精、太子參、三七、丹參、北沙參、粉葛、肉桂、紅參、荔枝核、血竭以及葫蘆巴混合,將混合物粉碎,取粉碎物料7 9克封裝,制成中藥粉劑。混合物料粉碎后過100目篩。治療糖尿病的藥物的制備方法,取三七粉碎備用;再取天花粉、玉竹、黃芪、茯苓、熟地、生地、地骨皮、枸杞、麥冬、石骨、山藥、白茍、知母、石斛、黃連、僵蠶、五味子、黃精、太子參、丹參、北沙參、粉葛、肉桂、紅參、荔枝核、血竭以及葫蘆巴混合,第一次按重量份數向混合物中加入10 15份的水進行煎煮I小時,再分別加入8 12重量倍的水煎煮兩次,每次煎煮35分鐘,合并煎煮液并濾過,再將濾液濃縮至至稠狀,然后冷卻后加入三七粉混勻,制成中藥制劑。 加入三七粉混勻后,在80°C下進行減壓干燥后進行粉碎,過60目篩,裝入膠囊殼,制得硬膠囊劑。為了驗證本專利技術的效果,對藥物成品進行了臨床測試,其結果如下: 自2006年至2011年,使用該種藥物治療糖尿病459例,女性255例,男性204例,平均年齡43-61歲,病程最短半年最長8年,80%左右病例集中于5年病程。其中上消型102例,方中天花粉、黃連、麥冬等配伍既能生津止渴又能清熱降火,起到清熱潤肺、生津止渴作用,治療三個月后測試血糖水平,有較明顯下降者100例,I例血糖水平略微下降,I例胰島素耐受患者無效。中消型281例,方中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熱;生地黃、麥冬益肺胃之陰,全方起清胃瀉火,養陰增液之效,治療五個月后血糖平均水平達到正常水平252例,下降但仍較略偏高者17例,總有效率95.7%,余12例中9例口渴及大便干燥等癥狀有所緩解。下消型76例(陰陽兩虛3例,腎陰虧虛73例),治療半年后測試結果顯示有效76例,治療前平均空腹血糖12.6mmol/L,餐后血糖17.1 mmol/L,治療后平均空腹血糖7.6 mmol/L,餐后血糖11.0mmol/L,分別下降39.7%和35.7%。上述各類型病例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發生率顯著減低。典型病例 1、史某某:男,年齡50歲,家住貴陽市小河區,自2007年3月檢查出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為14.5mmol/L,餐后血糖為19.1 mmol/L。自2007年9月開始服用本專利技術的藥物5個月,2008年2月再次去醫院檢查,結果其空腹血糖為8.5mmol/L,餐后血糖為12.1 mmol/L。2、宋某某:女,年齡54歲,家住貴陽市南明區,自2005年7月檢查出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為13.3mmol/L,餐后血糖為17.5 mmol/L。自2008年12月開始服用本專利技術的藥物5個月,2009年5月再次去醫院檢查,結果其空腹血糖為6.9mmol/L,餐后血糖為10.5 mmol/L03、商某某:男,年齡60歲,家住貴陽市南明區,自2006年7月檢查出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為12.lmmol/L,餐后血糖為16.7mmol/L。自2007年3月開始服用本專利技術的藥物3個月,2007年11月再次去醫院檢查,其空腹血糖為7.3mmol/L,餐后血糖為10.5 mmol/L。4、蔣某:男,年齡45歲,家住貴陽市云巖區,2009年3月檢查出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為11.5mmol/L,餐后血糖為15.8 mmol/L。自2010年4月開始服用本專利技術的藥物3個月,2010年8月再次去醫院檢查,結果其空腹血糖為6.5mmol/L,餐后血糖為10.3mmol/L。5、覃某某:女,年齡48歲,家住貴州省遵義市,2008年10月檢查出患有糖尿病,空腹血糖為13.4mmol/L,餐后血糖為17.5 mmol/L。自2009年10月開始服用本專利技術的藥物5個月,2010年6月再次去醫院檢查,結果其空腹血糖為8.lmmol/L,餐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數計算,包括天花粉50~70份、茯苓50~70份、熟地50~70份、生地50~70份、地骨皮50~70份、枸杞50~70份、麥冬50~70份、石膏50~70份、山藥50~70份、白芍50~70份、知母25~35份、黃連50~70份、僵蠶50~70份、五味子25~35份、太子參50~70份、三七90~110份、丹參50~70份、北沙參50~70份、粉葛50~70份、肉桂25~35份、紅參50~70份、荔枝核50~70份、血竭45~55份以及葫蘆巴50~70份;并至少包含黃芪50~70份、玉竹50~70份、黃精50~70份或石斛50~70份中的一種以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數計算,包括天花粉50 70份、茯苓50 70份、熟地50 70份、生地50 70份、地骨皮50 70份、枸杞50 70份、麥冬50 70份、石膏50 70份、山藥50 70份、白芍50 70份、知母25 35份、黃連50 70份、僵蠶50 70份、五味子25 35份、太子參50 70份、三七90 110份、丹參50 70份、北沙參50 70份、粉葛50 70份、肉桂25 35份、紅參50 70份、荔枝核50 70份、血竭45 55份以及葫蘆巴50 70份;并至少包含黃芪50 70份、玉竹50 70份、黃精50 70份或石斛50 70份中的一種以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數計算,包括天花粉60份、獲茶60份、熟地60份、生地60份、地骨皮60份、枸杞60份、麥冬60份、石骨60份、山藥60份、白芍60份、知母30份、黃連60份、僵蠶60份、五味子30份、太子參60份、三七100份、丹參60份、北沙參60份、粉葛60份、肉桂30份、紅參60份、荔枝核60份、血竭50份以及葫蘆巴60份;并至少包含黃芪60份、玉竹60份、黃...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竹妍,丁睿旖,向凌云,
申請(專利權)人:彭竹妍,丁睿旖,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