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至少具有筒狀的直立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的水平部分置于筒狀的直立部分的底部構成基礎砼澆筑成型的腔體;所述的筒狀的直立部分為邊部兩兩相接的四塊第一薄壁模板圍成的上大下小的梯形,腔體內側第一薄壁模板的連接處設置有縱向放置的固定件一,固定件一的底部與水平部分連接,相鄰的固定件一之間橫向設置有固定件二;本發明專利技術還公開了采用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制作芯體的方法,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安裝預制柱基礎中的芯體時根據預制柱基礎中杯口基礎的杯口尺寸,將直立部分第一薄壁模板、水平部分的第二薄壁模板、固定件二和固定件一在現場安裝,克服了現有技術整體搬運容易損壞模具的缺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建筑工程領域,更具體地說,本專利技術涉及。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預制柱基礎中的芯體的制作所采取的工藝方法為工具式模板,其施工工藝是制作工具式成套模板,在基礎砼澆筑過程中隨時觀察、松動,砼初凝后、終凝前由人工整體拔出,這種制作過程容易造成砼口部周邊破碎、松動或模板拔不出來,芯體的制作過程不僅費工、費力,同時模板耗量大,增加了施工成本,同時工具式成套模板整體搬運容易損壞部分模板,導致施工現場模具無法安裝,甚至整套模具報廢。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克服了現有技術整體搬運容易損壞模板的缺陷的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采用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制作芯體的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所提供的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至少具有筒狀的直立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的水平部分置于筒狀的直立部分的底部構成基礎砼澆筑成型的腔體;所述的筒狀的直立部分為邊部兩兩相接的四塊第一薄壁模板圍成的上大下小的梯形,腔體內側第一薄壁模板的連接處設置有縱向放置的固定件一,固定件一的底部與水平部分連接,相鄰的固定件一之間橫向設置有固定件二。優選的,水平部分為與直立部分同材質的水平放置的第二薄壁模板,第二薄壁模板上均布有多個排氣小孔。優選的,排氣小孔為直徑20mm的圓形孔,孔間距為200mm優選的,固定件一為置于第一薄壁模板側邊部相接處腔體內側的木方和連接木方與模板的緊固件。優選的,固定件一為置于直立部分第一薄壁模板側邊部相接處腔體內側的木方和連接木方與模板的緊固件。優選的,基礎砼澆筑成型的腔體還設置有支撐件,支撐件交叉置于腔體內,支撐件的端部分別與第一薄壁模板的內壁橫向設置的固定件二貼合,支撐件交叉處固接。優選的,固定件二的端部與固定件一的側壁可拆卸連接。一種采用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制作芯體的方法,由下述步驟實現:(I)將四塊第一薄壁模板邊部兩兩相接拼接后,相鄰的接縫處內側采用固定件一加固形成上大下小的梯形;(2)將水平部分的第二薄壁模板置于梯形的底部,使用固定件一的底部與第二薄壁模板連接,構成基礎輪燒筑成型的腔體;(3)相鄰的固定件一之間橫向設置固定件二加固;(4)腔體內采用f 2組交叉置于腔體內的支撐件整體加固,支撐件采用“十”字型設置,支撐件交叉處固接,支撐件的端部分別與橫向置于第一薄壁模板的固定件二貼合;(5)芯體成型后,將呈“十”字型支撐件起出,接著依次拆除固定件二、固定件一后再拆除筒狀的直立部分第一薄壁模板,最后拆除水平部分第二薄壁模板。采用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安裝預制柱基礎中的芯體時根據預制柱基礎中杯口基礎的杯口尺寸,將芯模分成直立部分的筒狀和置于筒狀的直立部分的底板,腔體內直立部分連接處設置有固定件一,固定件一的底部與水平部分連接,固定件一之間橫向設置有固定件二,將直立部分第一薄壁模板、水平部分的第二薄壁模板、固定件二和固定件一在現場安裝,克服了現有技術整體搬運容易損壞模具的缺陷;水平部分第二薄壁模板置于直立部分第一薄壁模板組成的的筒狀的內腔,并采用固定件一的底部與其連接,防止水平部分第二薄壁模板澆注時從底部浮起;固定件二的設置,方便腔體的安裝和固定;腔體內還設置有支撐件,支撐件交叉置于腔體內,支撐件的端部分別與橫向置于第一薄壁模板內壁的固定件二貼合,支撐件交叉處固接,保證基礎澆筑砼時,腔體不變形,澆筑的砼符合要求,澆注的砼終凝后將呈“十”字型支撐件起出,依次拆除固定件二、固定件一,然后拆除直立部分第一薄壁模板組成的的筒狀,最后取出水平部分第二薄壁模板,克服現有技術由人工整體拔出,容易造成口部周邊砼破碎、松動或模板拔不出來,整個澆注過程無需安排專人看護砼的凝固時間,大大節省了人力,采用本專利技術的芯體的制作過程省工、省力;直立部分為四塊四邊兩兩相接第一薄壁模板構成的筒狀,直立部分的筒狀為上大下小的梯形,拆裝容易;直立部分的筒狀采用小塊模板拼裝,模板可多次循環使用,降低成本;基礎砼澆筑成型效果好;水平部分為與第一薄壁模板同材質的第二薄壁模板,第二薄壁模板上均布有多個排氣小孔,排氣小孔為直徑20mm的圓形孔,孔間距為200mm,利于排除澆筑砼時產生的氣泡,以防止整個水平部分浮起;腔體內采用廣2組由呈“十”字型設置的支撐件整體加固,保證基礎砼澆筑的質量;固定件二的端部與固定件一的側壁可拆卸連接,方便直立部分的筒狀的安裝,同時對承壓的第一薄壁模板起加固的作用。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較為詳細的說明。附圖說明下面對本說明書各幅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的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本專利技術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的示意圖的剖視圖;圖3為圖1所示的本專利技術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的示意圖的側視圖;圖4為圖1所示的本專利技術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的示意圖的所示的水平部分的示意圖。圖中標記為:1、第一薄壁模板;2、第二薄壁模板;3、固定件一;4、支撐件;5、排氣小孔;6、固定件二。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藝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專利技術的專利技術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圖1為本專利技術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的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本專利技術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的示意圖的剖視圖;圖3為圖1所示的本專利技術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的示意圖的側視圖,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的本專利技術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至少具有筒狀的直立部分和水平部分,水平部分置于筒狀的直立部分的底部構成基礎砼澆筑成型的腔體;筒狀的直立部分為邊部兩兩相接的四塊第一薄壁模板I圍成的上大下小的梯形,腔體內側第一薄壁模板I的連接處設置有縱向放置的固定件一 3,固定件一 3的底部與水平部分連接,相鄰的固定件一 3之間橫向設置有固定件二 6 ;固定件一 3為置于直立部分側邊部相接處腔體內側的木方和連接木方和模板的緊固件;成型的腔體內還設置有支撐件4,支撐件4交叉置于腔體內,支撐件4的端部分別與橫向置于的第一薄壁模板I內壁的固定件二 6貼合,支撐件4交叉處固接。如圖4所示的本專利技術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的水平部分的示意圖,水平部分為與直立部分同材質的水平放置的第二薄壁模板2,第二薄壁模板2上均布有多個排氣小孔5,排氣小孔5為直徑20mm的圓形孔,孔間距為200mm。采用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制作芯體的方法,由下述步驟實現:(I)將四塊第一薄壁模板I邊部兩兩相接拼接后,相鄰的接縫處內側采用固定件一3加固形成上大下小的梯形;(2)將水平部分的第二薄壁模板2置于梯形的底部,使用固定件一 3的底部與第二薄壁模板2連接,構成基礎砼澆筑成型的腔體;(3)相鄰的固定件一 3之間橫向設置固定件二 6加固;(4)腔體內采用f 2組交叉置于腔體內的支撐件4整體加固,支撐件4采用“十”字型設置,支撐件4交叉處固接,支撐件4的端部分別與橫向置于第一薄壁模板I的固定件二 6貼合;(5)芯體成型后,將呈“十”字型支撐件4起出,接著依次拆除固定件二 6、固定件一 3后再拆除筒狀的直立部分第一薄壁模板1,最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筒狀的直立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的水平部分置于筒狀的直立部分的底部構成基礎砼澆筑成型的腔體;所述的筒狀的直立部分為邊部兩兩相接的四塊第一薄壁模板圍成的上大下小的梯形,腔體內側第一薄壁模板的連接處設置有縱向放置的固定件一,固定件一的底部與水平部分連接,相鄰的固定件一之間橫向設置有固定件二。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其特征在于:至少具有筒狀的直立部分和水平部分,所述的水平部分置于筒狀的直立部分的底部構成基礎砼澆筑成型的腔體;所述的筒狀的直立部分為邊部兩兩相接的四塊第一薄壁模板圍成的上大下小的梯形,腔體內側第一薄壁模板的連接處設置有縱向放置的固定件一,固定件一的底部與水平部分連接,相鄰的固定件一之間橫向設置有固定件二。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平部分為與直立部分同材質的水平放置的第二薄壁模板,第二薄壁模板上均布有多個排氣小孔。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氣小孔為直徑20mm的圓形孔,孔間距為200mm。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件一為置于第一薄壁模板側邊部相接處腔體內側的木方和連接木方與模板的緊固件。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組合式預制柱基礎芯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礎砼澆筑成型的腔體還設置有支撐件,支撐...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師友,彭波,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化學工程第三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