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實現存儲器中數據備份的方法及裝置,涉及存儲技術領域,用以減少成本、降低設計復雜度。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方法包括:獲取跨平面數據備份命令;跨平面數據備份命令包括:源存儲平面中第一存儲頁的地址以及目的存儲平面中第二存儲頁的地址,源存儲平面和目的存儲平面為不同平面;控制存儲器從第一存儲頁中讀取待備份數據至源存儲平面對應的源內部寄存器,并控制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一字節向存儲器的I/O接口傳輸;控制存儲器在源內部寄存器向I/O接口傳輸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二字節之前,從I/O接口向目的存儲平面對應的目的內部寄存器傳輸第一字節,并將目的內部寄存器中的數據寫入第二存儲頁中,直至待備份數據全部寫入第二存儲頁。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存儲
,尤其涉及一種實現存儲器中數據備份的方法及裝置。
技術介紹
與非型閃存(NAND Flash)是一種非易失性隨機訪問存儲器,適合存儲大容量數據,可以分為單階儲存單元(Single Level Cell,簡稱SLC)以及多階儲存單元(MultiLevel Cell,簡稱MLC)兩種類型。NAND Flash主要包括:內部寄存器和存儲矩陣。存儲矩陣由若干個存儲平面(Plane)組成,每個Plane由若干個存儲塊(Block)組成,每個Block由若干個存儲頁(Page)組成,每個Page由若干個字節(Bytes)組成。每個Plane對應一個內部寄存器。目前,當需要實現不同Plane中源Page到目的Page的數據備份時,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存儲器先將源Page中的待備份數據經源Page對應的源內部寄存器傳輸至存儲器的I/O接口,并存儲在外部存儲器中,再通過I/O接口經目的Page對應的目的內部寄存器將該待備份數據寫入目的Page中。在實現上述不同Plane中源Page到目的Page的數據備份時,專利技術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通過外部存儲器增加了成本以及設計復雜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實現NAND Flash中數據傳輸的方法及裝置,用以減少成本、降低設計復雜度。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一種實現存儲器中數據備份的方法,所述存儲器包括:存儲陣列以及內部寄存器;其中,所述存儲陣列包括:至少兩個存儲平面,每一所述存儲平面由多個存儲塊組成,每一所述存儲塊由多個存儲頁組成;所述存儲平面與所述內部寄存器一一對應;該方法包括:獲取跨平面數據備份命令;所述跨平面數據備份命令包括:源存儲平面中第一存儲頁的地址以及目的存儲平面中第二存儲頁的地址,所述源存儲平面和所述目的存儲平面為不同平面;控制所述存儲器根據所述第一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第一存儲頁中讀取待備份數據至所述源存儲平面對應的源內部寄存器,所述待備份數據包括多個字節;并控制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一字節向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傳輸;控制所述存儲器在所述源內部寄存器向所述I/O接口傳輸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二字節之前,根據所述第二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I/o接口向所述目的存儲平面對應的目的內部寄存器傳輸所述第一字節;并將所述目的內部寄存器中的數據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中,直至所述待備份數據全部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所述第一字節為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任一字節,所述第二字節為所述第一字節的下一個字節。在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根據第一方面,所述控制所述存儲器根據所述第一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第一存儲頁中讀取待備份數據至所述源存儲平面對應的源內部寄存器;并控制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一字節向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傳輸,包括:向所述存儲器發送讀命令、第一地址命令以及讀控制信號,所述第一地址命令包括所述第一存儲頁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存儲器根據所述讀命令和所述第一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第一存儲頁中讀取待備份數據至所述源存儲平面對應的源內部寄存器,并將所述源內部寄存器中的數據向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傳輸,其中,當所述讀控制信號一次有效時,所述源內部寄存器向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傳輸一個第一字節。在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根據第一方面,所述控制所述存儲器在所述源內部寄存器向所述I/o接口傳輸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二字節之前,根據所述第二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I/o接口向所述目的存儲平面對應的目的內部寄存器傳輸所述第一字節;并將所述目的內部寄存器中的數據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中,直至所述待備份數據全部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包括:在所述源內部寄存器中的所述待備份數據的第一個字節輸出至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之前,向所述存儲器發送寫命令以及第二地址命令,所述第二地址命令包括所述第二存儲頁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存儲器根據所述寫命令以及所述第二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I/O接口向所述目的內部寄存器傳輸待備份數據;向所述存儲器發送寫控制信號,以使得所述存儲器根據所述寫命令、所述第二地址命令以及所述寫控制信號將將所述目的內部寄存器中的數據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其中,當所述寫控制信號一次有效時,從所述I/o接口向所述目的內部寄存器傳輸一個所述第一字節,直至所述待備份數據全部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所述寫控制信號一次有效的時刻在所述存儲器從所述源寄存器向所述I/o接口傳輸第一字節之后、傳輸第二字節之前。在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根據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所述在所述源內部寄存器中的所述待備份數據的第一個字節輸出至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之前,向所述存儲器發送寫命令以及第二地址命令包括:在所述待備份數據從所述第一存儲頁傳輸至所述源內部寄存器的過程中,向所述存儲器發送寫命令以及第二地址命令。在第四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結合第一方面以及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至第三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任一種,所述跨平面數據備份命令包括=Copyback命令,該方法還包括:確定所述源存儲平面和所述目的存儲平面為不同平面。第二方面,提供一種實現存儲器中數據備份的裝置,所述存儲器包括:存儲陣列以及內部寄存器;其中,所述存儲陣列包括:至少兩個存儲平面,每一所述存儲平面由多個存儲塊組成,每一所述存儲塊由多個存儲頁組成;所述存儲平面與所述內部寄存器一一對應;該裝置包括:獲取單元,用于獲取跨平面數據備份命令;所述跨平面數據備份命令包括:源存儲平面中第一存儲頁的地址以及目的存儲平面中第二存儲頁的地址,所述源存儲平面和所述目的存儲平面為不同平面;第一控制單元,用于控制所述存儲器根據所述第一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第一存儲頁中讀取待備份數據至所述源存儲平面對應的源內部寄存器,所述待備份數據包括多個字節;并控制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一字節向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傳輸;第二控制單元,用于控制所述存儲器在所述源內部寄存器向所述I/O接口傳輸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二字節之前,根據所述第二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I/o接口向所述目的存儲平面對應的目的內部寄存器傳輸所述第一字節;并將所述目的內部寄存器中的數據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中,直至所述待備份數據全部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所述第一字節為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任一字節,所述第二字節為所述第一字節的下一個字節。在第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根據第二方面,所述第一控制單元具體用于,向所述存儲器發送讀命令、第一地址命令以及讀控制信號,所述第一地址命令包括所述第一存儲頁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存儲器根據所述讀命令和所述第一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第一存儲頁中讀取待備份數據至所述源存儲平面對應的源內部寄存器,并將所述源內部寄存器中的數據向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傳輸,其中,當所述讀控制信號一次有效時,所述源內部寄存器向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傳輸一個第一字節。在第二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根據第二方面,所述第二控制單元具體用于,在所述源內部寄存器中的所述待備份數據的第一個字節輸出至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之前,向所述存儲器發送寫命令以及第二地址命令,所述第二地址命令包括所述第二存儲頁的地址;以使得所述存儲器根據所述寫命令以及所述第二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I/O接口向所述目的內部寄存器傳輸待備份數據;向所述存儲器發送寫控制信號,以使得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實現存儲器中數據備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儲器包括:存儲陣列以及內部寄存器;其中,所述存儲陣列包括:至少兩個存儲平面,每一所述存儲平面由多個存儲塊組成,每一所述存儲塊由多個存儲頁組成;所述存儲平面與所述內部寄存器一一對應;所述方法包括:獲取跨平面數據備份命令;所述跨平面數據備份命令包括:源存儲平面中第一存儲頁的地址以及目的存儲平面中第二存儲頁的地址,所述源存儲平面和所述目的存儲平面為不同平面;控制所述存儲器根據所述第一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第一存儲頁中讀取待備份數據至所述源存儲平面對應的源內部寄存器,所述待備份數據包括多個字節;并控制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一字節向所述存儲器的I/O接口傳輸;控制所述存儲器在所述源內部寄存器向所述I/O接口傳輸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第二字節之前,根據所述第二存儲頁的地址,從所述I/O接口向所述目的存儲平面對應的目的內部寄存器傳輸所述第一字節;并將所述目的內部寄存器中的數據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中,直至所述待備份數據全部寫入所述第二存儲頁;所述第一字節為所述待備份數據中的任一字節,所述第二字節為所述第一字節的下一個字節。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建華,
申請(專利權)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