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固定結構及應用該結構的電子裝置,固定結構設置于殼體的表面上。殼體的表面上開設有開口。固定結構包含懸臂及勾部。懸臂延伸自殼體的表面。懸臂具有銜接端及懸置端。銜接端連接于殼體的表面。懸置端懸置于開口處。勾部自懸置端延伸出并延伸至開口內。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揭露應用此固定結構的電子裝置。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固定結構及應用該結構的電子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以整理線材的固定結構。
技術介紹
現今電子裝置中,電路的配置愈來愈復雜。因此,電子裝置中的電路板之間,往往需要線材予以電性連接。然而,隨著這些線材數量的增加,于組裝電子裝置時,大量散亂的線材會使得組裝受到此些線材的阻礙而變得困難。例如于一些組裝程序中,殼體可能會因線材排列凌亂而壓斷線材。因此,經常以膠帶黏貼的方式來固定線材。然而,以膠帶黏貼線材的方式,除了會增加材料成本以外,還會增加組裝程序的步驟。而且,當電子裝置使用較久時,膠帶容易溢膠或失去黏性。當要打開電子裝置對其進行維修時,線材可能因此又再度散亂而導致維修不易。為了再次固定此些線材,必須再貼上新的膠帶,如此卻又是一項材料成本的花費。再者,由于上述組裝程序的步驟復雜,還易造成組裝工時的延宕。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固定結構及應用該結構的電子裝置,通過于殼體上設置固定結構以解決固定線體所花費的成本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固定結構,設置于殼體的表面上。殼體的表面上開設有開口。固定結構包含懸臂及勾部。懸臂延伸自殼體的表面。懸臂具有銜接端及懸置端。銜接端連接于殼體的表面。懸置端懸置于開口處。勾部自懸置端延伸出,并延伸至開口內。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包括殼體、線體及固定結構。殼體具有表面,而表面設有開口。線體配置于表面。固定結構設置于表面上,且鄰近于開口。固定結構包括懸臂及勾部。懸臂延伸自表面,且具有銜接端及懸置端。銜接端連接于表面。懸置端懸置于開口處。勾部自懸置端延伸出,并延伸至開口內。線體經過殼體及懸臂之間。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固定結構及電子裝置,通過殼體的表面、懸臂及勾部固定所欲固定的線體。由于勾部自懸置端延伸出并延伸至開口內,而使所欲固定的線體不易自固定結構與殼體之間的間隙脫落,從而達到固定線體的效果。此外,由于毋須額外的膠帶或組件便能達到固定線體之效,因而能夠減少材料成本及組裝成本。再者,因固定線體時僅須單方向將線體從勾部推入懸臂及勾部之間,而能快速固定線體,進而達到快速組裝組件之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定。附圖說明圖1繪示依照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電子裝置的立體圖;圖2繪示圖1中沿2-2剖面的固定結構的正面剖視圖;圖3繪示依照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固定結構裝設線體的正面剖視圖;圖4繪示圖1中沿4-4剖面的固定結構并裝設有線體的側面剖視圖5繪示依照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固定結構移除線體的正面剖視圖。其中,附圖標記I電子裝置10 殼體11 表面12 開口12a、12b 短邊12c 長邊20 線體100固定結構120 懸臂121銜接端122懸置端130 勾部131導斜面140容置空間Dl進入方向D2延伸方向D3橫跨方向L1、L2 長度P 外力S1、S3 空隙S2 距離T 厚度W1、W2 寬度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專利技術的詳細特征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了解本專利技術的
技術實現思路
并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權利要求范圍及附圖,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可輕易地理解本專利技術相關的目的及優點。以下的實施例是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疇。請參照圖1,繪示依照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電子裝置I的立體圖。本專利技術的電子裝置I包括殼體10、線體20及固定結構100。殼體具有表面11,而表面11設有開口 12。線體20配置于表面11。固定結構100設置于表面11上,且鄰近于開口 12。請參照圖2,繪示圖1中沿2-2剖面的固定結構100的正面剖視圖。固定結構100包含懸臂120及勾部130。懸臂120具有銜接端121及懸置端122。銜接端121連接殼體10的表面11,而使懸臂120延伸自殼體10的表面11。懸置端122懸置于開口 12。勾部130自懸置端122延伸出來,并且延伸至開口 12內。線體20經過殼體10及懸臂120之間。其中,固定結構100可例如使用于薄型顯示器、筆記型計算機、平板計算機、個人數字助理、智能型手機、鍵盤或其它的電子裝置中。如圖2所示,懸臂120及勾部130形成了容置空間140,以容置線體20。此線體20例如為軟性扁排線(Flexible flat cable,FFC)、軟性印刷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或其它線體。由于勾部130延伸至開口 12內,使得位于容置空間140中的線體20不會輕易被移出容置空間140之外,使線體20不易自固定結構100與殼體10之間的間隙脫落,進而獲得固定線體20之效。如圖2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懸臂120以一體不可分離的關系設置于殼體10。勾部130以一體不可分離的關系連接于懸臂120。此一體不可分離的關系,例如以射出成型的一體成型的方式形成。于本實施例中,開口 12為貫通殼體10。如此的設計較便于射出成型的進行。于其它實施例中,開口 12也可僅凹陷于殼體10的表面11。如此的設計中,殼體10的結構會較為堅固。于本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沿著由勾部130進入容置空間140的進入方向Dl上,勾部130于進入方向Dl上的迎接面上設有導斜面131。請參照圖3,繪示依照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固定結構100裝設線體20的正面剖視圖。當線體20沿進入方向Dl從勾部130的導斜面131往容置空間140中導入時,線體20因沿進入方向Dl抵靠導斜面131,而使勾部130向上抬升,進而使懸臂120向上撓曲。直到勾部130至表面11之間上升出與線體20的厚度T實質上相同的空隙SI,線體20便能一邊抵靠勾部130,一邊經由此空隙SI進入容置空間140中。于其它實施例中,也能以外力或其它工具先將勾部130推升,再將線體20沿進入方向Dl置入容置空間140中。回到圖2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懸臂120的長度LI大于線體20的寬度Wl。當線體20沿進入方向Dl置入容置空間140時,由于懸臂120的長度LI大于線體20的寬度W1,故線體20此時不再抵靠得到勾部130。因此,于此情況下,勾部130會通過懸臂120的撓曲彈性恢復力,向下回復至原本延伸至開口 12內的位置。由于勾部130延伸至開口 12內,使得線體20不會輕易脫落于容置空間140之外,進而得以固定線體20。而且,當要固定線體20時,僅須將線體20從固定結構100具有勾部130的單側移入容置空間中即可,而可避免較為復雜的多側固定。此外,如圖2所示,于本實施例中,懸臂120懸空于表面11的距離S2略小于線體20的厚度T。因此,當線體20置于容置空間140中時,懸臂120能略為夾置線體20,以增加提供夾住線體20的固定力,而更增進固定線體20的效果。于其它實施例中,懸臂120懸空于表面11的距離S2也能實質上等于或略大于線體20的厚度T。倘若線體20選用材質較為脆弱的材料時,能避免懸臂120因過度夾置線體20而對線體20造成損傷。回到圖1所示,于本實施例中,開口 12為具有二個短邊12a、12b的長方形。懸臂120的銜接端121設置成相鄰于開口 12的二個短邊12a、12b中的其中一個短邊12a。懸臂120自殼體10的表面11朝向遠離殼體10方向延伸出,并橫跨于開口 12上方。勾部130再朝向開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固定結構,設置于一殼體的一表面上,該殼體的該表面設有一開口,其特征在于,該固定結構包括:一懸臂,延伸自該殼體的該表面,該懸臂具有一銜接端及一懸置端,該銜接端連接于該殼體的該表面,該懸置端懸置于該開口處;以及一勾部,自該懸置端延伸出,并延伸至該開口內。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固定結構,設置于一殼體的一表面上,該殼體的該表面設有一開口,其特征在于,該固定結構包括: 一懸臂,延伸自該殼體的該表面,該懸臂具有一銜接端及一懸置端,該銜接端連接于該殼體的該表面,該懸置端懸置于該開口處;以及 一勾部,自該懸置端延伸出,并延伸至該開口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懸臂及該勾部形成一容置空間,沿著由該勾部進入該容置空間的一進入方向上,該勾部于該進入方向上的一迎接面上設有一導斜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固定結構用以固定沿一延伸方向延伸的一線體,該懸臂的長度大于該線體的寬度,且該懸臂懸空于該殼體的該表面的距離小于該線體的厚度。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懸臂自該殼體的該表面朝向遠離該殼體方向延伸出,并橫跨于該開口上方,該勾部再朝向該開口延伸至該開口內,該懸臂橫跨于該開口上方的橫跨方向與該線體的該延伸方向相垂直。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懸臂以一體不可分離的關系設置于該殼體,該勾部以一體不可分離的關系連接于該懸臂。6.一種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包...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云棠,
申請(專利權)人: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