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樞軸機構,被構成為,具備在固定凸輪面上具有第1及第2扇形凸部的固定凸輪、及在旋轉凸輪面上具有第1及第2扇形凹部的旋轉凸輪;在嚙合位置,第1及第2扇形凸部與第1及第2扇形凹部相嚙合,并且,固定凸輪面的第1及第2扇形凸部上所設置的內周凸部及外周凸部與旋轉凸輪面的第1及第2扇形凹部上所設置的內周凹部及外周凹部相嚙合。另外,在嚙合位置以外的位置,被構成為,旋轉凸輪面的各凹部以外的位置處所形成的旋轉側凸部在固定凸輪面上所形成的各凸部的至少2個位置處進行系合。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樞軸(hinge ;也稱“鉸接”)機構,特別地,涉及一種在便攜式電話、筆記本電腦等電子機器的折疊部中所使用的樞軸機構。
技術介紹
例如,在便攜式電話或筆記本電腦等電子機器中,具有將蓋體部構成為相對于主體部可旋轉的電子機器;在這種電子機器中,主體部和蓋體部的連接部分配設有樞軸機構。另外,在便攜式電子機器中,還需要使蓋體部相對于主體部較難進行開蓋。為此,提出了一種具有如下結構的樞軸機構,S卩,將具有凸部的第I凸輪、及與其相嚙合的具有凹部的第2凸輪配置為互相面對。另外,在具有該結構的樞軸機構中,例如,第I凸輪(固定凸輪)與主體部連接,并且,第2凸輪(旋轉凸輪)與蓋體部連接;通過旋轉凸輪相對于固定凸輪進行旋轉,蓋體部相對于主體部可進行旋轉(專利文獻I)。圖10是用于對現有的樞軸機構的結構進行說明的概略結構圖。樞軸機構具有固定凸輪100和旋轉凸輪101。在固定凸輪100的凸輪面上分別形成有扇形形狀的固定側扇形凸部102AU02B、及固定側扇形凹部103AU03B。具體而言,在圖10中,沿逆時針方向依次形成有固定側扇形凸部102A、固定側扇形凹部103A、固定側扇形凸部102B、及固定側扇形凹部103B。另外,固定側扇形凸部102A和固定側扇形凸部102B被配置為相離180° ;固定側扇形凹部103A和固定側扇形凹部103B也被配置為相離180°。另一方面,在旋轉凸輪101的凸輪面上也分別形成有扇形形狀的旋轉側扇形凹部105A、105B、及旋轉側扇形凸部104A、104B,它們的配置順序為,在圖10中的順時針方向上依次形成有旋轉側扇形凹部105A、旋轉側扇形凸部104A、旋轉側扇形凹部105B、及旋轉側扇形凸部104B。另外,旋轉側扇形凹部105A和旋轉側扇形凹部105B被配置為相離180° ;旋轉側扇形凸部104A和旋轉側扇形凸部104B也被配置為相離180°。在具有上述結構的固定凸輪100及旋轉凸輪101中,在固定凸輪100的固定側扇形凸部102A、102B和旋轉凸輪101的旋轉側扇形凹部105A、105B相互嚙合的(系合(卡合))的狀態下,因為發生了所謂的“吸入力”的作用,所以,可對蓋體部的相對于主體部的旋轉進行限制。通過該吸入力,可防止蓋體部的相對于主體部的晃動(一種不穩定的狀態)。在圖10所示的現有結構中,在如下兩個狀態下發生吸入力,即,固定側扇形凸部102A與旋轉側扇形凹部105A相嚙合,并且固定側扇形凸部102B與旋轉側扇形凹部105B相嚙合的狀態(此時的旋轉凸輪101的旋轉角度為0° );以及、固定側扇形凸部102A與旋轉側扇形凹部105B相嚙合,并且固定側扇形凸部102B與旋轉側扇形凹部105A相嚙合的狀態。固定側扇形凸部102A與旋轉側扇形凹部105B卩齒合,并且固定側扇形凸部102B與旋轉側扇形凹部105A相嚙合的狀態為,旋轉凸輪101相對于上述旋轉角度0°的狀態旋轉了 180°的狀態。所以,在現有的樞軸機構中,吸入力發生在蓋體部相對于主體部為關閉了的狀態(旋轉角度為0°的狀態)、及蓋體部相對于主體部為水平地打開了的狀態(旋轉角度為180°的狀態)這兩個狀態下。[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8— 196563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但是,在蓋體上設置了液晶顯示裝置的結構中,為了提高對液晶顯示裝置的視認性,希望可使蓋體保持在相對于主體部傾斜了預定角度的狀態下(即,可進行傾斜(tilt))。在近幾年的電子機器中,提出了一種如下的樞軸機構,S卩,僅在蓋體部相對于主體部被關閉了的一個位置處將蓋體部系止在主體部上,在除了該系止位置的其它角度范圍內,可在任意角度處使蓋體部相對于主體部保持固定。在具有該結構的樞軸機構中,形成于第I凸輪的凸部和形成于第2凸輪的凹部的相嚙合的位置(發生吸入力的位置)僅為一處。在圖10所示的現有的樞軸機構中,對固定凸輪100的結構而言,如果僅保留固定側扇形凸部102A,而將其它部分都形成為凹部,并且,對旋轉凸輪101的結構而言,如果僅保留旋轉側扇形凹部105A,而將其它部分都形成為凸部,則這樣的結構與上述的發生吸入力的位置僅為一處的結構等價。在上述結構中,在凸部與凹部嚙合了的狀態(發生了吸入作用的狀態)下不發生晃動。但是,在凸部從凹部脫離了的狀態下,僅在第I凸輪的一處所形成的凸部在第2凸輪的凹部以外的凸部上進行滑動。為此,存在著如下問題,即,因為第I凸輪和第2凸輪之間形成了較大的空間部分,并且,第I及第2凸輪以凸部和平面部的抵接位置為中心發生了傾斜,所以,基于樞軸機構的旋轉動作中會發生晃動。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課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確保進行無晃動的穩定旋轉動作的樞軸機構。[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專利技術的樞軸機構包含:軸;固定凸輪,具有所述軸插入的第I插入孔、及形成有第I及第2扇形凸部的固定凸輪面,其中,所述軸在所述第I插入孔內可進行旋轉;旋轉凸輪,具有所述軸插入的第2插入孔、及形成有第I及第2扇形凹部的旋轉凸輪面,并被配設為,沿所述軸的軸線方向可進行移動并且相對于所述軸不能進行旋轉;及彈性部件,使所述固定凸輪面和所述旋轉凸輪面壓接。所述樞軸機構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凸輪面上,以從所述第I扇形凸部開始沿所述第I插入孔向兩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內周凸部,并且,以從所述第2扇形凸部開始沿所述固定凸輪的外周向兩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外周凸部;在所述旋轉凸輪面上,以從所述第I扇形凹部開始沿所述第2插入孔向兩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內周凹部,并且,以從所述第2扇形凹部開始沿所述旋轉凸輪的外周向兩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外周凹部;在所述固定凸輪和所述旋轉凸輪的相嚙合的嚙合位置,所述第I及第2扇型凸部分別與所述第I及第2扇形凹部相嚙合,并且,所述內周及外周凸部分別與所述內周及外周凹部相嚙合;在所述嚙合位置以外的位置,在所述旋轉凸輪面的所述第I和第2扇形凹部及所述內周和外周凹部的形成位置以外的位置上所形成的旋轉側凸部與所述固定凸輪面的所述第I扇型凸部、所述第2扇型凸部、所述內周凸部、或所述外周凸部相系合。[專利技術的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即使是旋轉360°的期間內僅進行一次系止(產生吸入力)的樞軸機構,也可以確保進行無晃動的穩定旋轉動作。附圖說明[圖1]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軸機構的截面圖。[圖2A]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軸機構的左側面圖。[圖2B]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軸機構的正面圖。[圖2C]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軸機構的右側面圖。[圖3]用于對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軸機構的固定凸輪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4]用于對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軸機構的旋轉凸輪進行說明的立體圖。[圖5A]表示位于上側的固定凸輪和位于下側的旋轉凸輪的組合狀態的立體圖。[圖5B]表示位于上側的旋轉凸輪和位于下側的固定凸輪的組合狀態的立體圖。[圖6]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軸機構的、旋轉凸輪的旋轉角度為0°的狀態的圖。[圖7]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軸機構的、旋轉凸輪的旋轉角度為90°的狀態的圖。[圖8]表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軸機構的、旋轉凸輪的旋轉角度為180°的狀態的圖。[圖9]表示安裝了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形態的樞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9.10 JP 2010-2036171.一種樞軸機構,包含: 軸, 固定凸輪,具有所述軸插入的第I插入孔、及形成有第I及第2扇形凸部的固定凸輪面,其中,所述軸在所述第I插入孔內可進行旋轉, 旋轉凸輪,具有所述軸插入的第2插入孔、及形成有第I及第2扇形凹部的旋轉凸輪面,并被配設為,沿所述軸的軸線方向可進行移動并且相對于所述軸不能進行旋轉,及 彈性部件,使所述固定凸輪面和所述旋轉凸輪面壓接, 所述樞軸機構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固定凸輪面上,以從所述第I扇形凸部開始沿所述第I插入孔向兩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內周凸部,并且,以從所述第2扇形凸部開始沿所述固定凸輪的外周向兩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外周凸部, 在所述旋轉凸輪面上,以從所述第I扇形凹部開始沿所述第2插入孔向兩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內周凹部,并且,以從所述第2扇形凹部開始沿所述旋轉凸輪的外周向兩側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外周凹部, 在所述固定凸輪和所述旋轉凸輪的相嚙合的嚙合位置,所述第I及第2扇型凸部分別與所述第I及第2扇形凹部相嚙合,并且,所述內周及外周凸部分別與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柿崎樹渡,
申請(專利權)人:三菱制鋼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