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開爐門機構,其包括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為一四邊形框架;以及,爐門,所述爐門橫跨所述四邊形框架的兩條對邊;所述支撐機構由爐門橫跨的兩條對邊的兩端皆設置有變向裝置;所述爐門包括第一扇門和第二扇門,所述第一扇門其兩端下部皆設置有滾動裝置以及第一固定點;所述第二扇門其兩端下部皆設置有滾動裝置以及第二固定點;所述雙開爐門機構還包括有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第一傳動裝置和第二傳動裝置,所述第一傳動裝置一端與所述第二固定點相連接,經變向裝置后與第一固定點相連接;所述第二傳動裝置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點相連接,經變向裝置后與第二固定點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減少了待處理件的周轉時間,提高了處理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大型鋁合金熱處理設備的部件,尤其是對需要經過固溶、時效處理后進行淬火工藝而采用爐門位于底部的熱處理爐的雙開爐門機構。
技術介紹
隨著有色金屬工業的發展和有色金屬應用技術的進步,鋁合金以其獨特和優越的性能,在航空、汽車、摩托車、輕工等工業部門以及建筑、五金、食品包裝和醫療器械等行業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因此,對鋁合金熱處理設備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對熱處理爐產品的質量要求愈來愈高。鋁合金熱處理已發展成為金屬熱處理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鋁合金熱處理的目的,歸納起來主要是提高強度和硬度,消除壓力加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內應力,使其獲得均勻的成分、組織和性能。鋁合金熱處理的方法很多,基本的熱處理形式有淬火、時效及退火等。后者屬于軟化處理,目的是獲得穩定和均勻的組織和優良的加工塑性。前者又稱固溶處理。眾所周知,固溶熱處理是提高鋁合金強度的熱處理工藝,其過程包括淬火和時效。鋁合金的淬火方法,一般都是把要淬火的工件置于溫度比較均勻的加熱爐內,將它加熱到規定的淬火溫度,并在該溫度下保溫一段時間,使合金的組織發生變化。一些能溶入α固溶體中的合金元素(起強化作用),其溶解度隨著溫度提高而增加。然后將工件迅速地浸人水中冷卻,把高溫時的合金組織以過飽和固溶體(起硬化作用)的形式在室溫下固定下來,這便是淬火的全部過程。鋁合金淬火一個技術關鍵問題是工件淬火轉移時間必須很短,以避免淬火前其局部乃至整體溫度下降。工件從出爐到進入淬火槽的間隔稱為淬火轉移時間,在工件轉移過程中,工件溫度下降導致固溶體發生部分分解,析出粗大疏松相,產生組織偏析,從而降低時效強化效果,據分析研究,工件出爐后的溫度下降5° C,可導致強度降低20%。一般淬火轉換時間為7s 25s,具體視工件大小厚薄而定。目前采用的熱處理爐,其爐門設計并不合理,單向開門設計使得其開門時間過長。這樣,其內經過熱處理后的鋁合金件,就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輸送進入到后續工藝的淬火槽內。而如果零件周轉時間過長,很容易影響到零件之前進行的熱處理工藝的處理效果。因此,業界很有必要設計一種新型的熱處理爐爐門機構,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熱處理爐爐門設計不合理,導致其開門時間過長,從而影響其內的熱處理件輸出時間,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雙開爐門機構,其爐門打開、關閉快捷,時間短,減少其內的鋁合金件從熱處理爐進入下一步其他處理設備的時間,從而確保熱處理件的過飽和固溶體被固定下來不分解。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雙開爐門機構,其包括支撐機構,所述支撐機構為一四邊形框架;以及,爐門,所述爐門橫跨所述四邊形框架的兩條對邊;所述支撐機構的一條邊的兩端設置有變向裝置;所述爐門包括第一扇門和第二扇門,所述第一扇門其兩端下部皆設置有滾動裝置;所述第二扇門其兩端下部皆設置有滾動裝置;所述雙開爐門機構還包括有傳動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包括第一傳動裝置和第二傳動裝置,所述第一傳動裝置一端與所述第二扇門相連接,經變向裝置后與第一扇門相連接;所述第二傳動裝置一端與所述第一扇門相連接,經變向裝置后與第二扇門相連接。作為本技術所述雙開爐門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支撐機構的一側設置有驅動機構,所述第一扇門與所述驅動機構相連接。作為本技術所述雙開爐門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變向裝置區分為第一變向部和第二變向部,所述第一變向部設置于所述第一扇門的右側,其包括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所述第二變向部設置于所述第二扇門的左側,其包括第三鏈輪和第四鏈輪。作為本技術所述雙開爐門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傳動裝置和第二傳動裝置為鏈條,所述鏈條與所述第一鏈輪、第二鏈輪、第三鏈輪以及第四鏈輪相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一扇門的下端的第一傳動裝置經過第二鏈輪然后與第一鏈輪相嚙合繞過第一鏈輪而與所述第二扇門下端相連接;固定于所述第二扇門下端的第二傳動裝置經過第四鏈輪然后與第三鏈輪相嚙合繞過第三鏈輪而與所述第一扇門相連接。作為本技術所述雙開爐門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支撐機構上還設置有聯軸器和同步軸,所述聯軸器和同步軸與所述第三鏈輪相連。作為本技術所述雙開爐門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傳動機構還包括第三傳動裝置和第四傳動裝置,所述第三傳動裝置設置于與第一傳動裝置相對的所述第二扇門的另一端,經變向裝置后與第一扇門相連接;所述第四傳動裝置設置于與第二傳動裝置相對的所述第一扇門的另一端,經變向裝置后與第二扇門相連接。作為本技術所述雙開爐門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驅動機構為氣缸、油缸或電動推桿中的一種或幾種。作為本技術所述雙開爐門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支撐機構由爐門橫跨的兩條對邊上設置有槽軌,所述爐門下部的滾動裝置與槽軌相配合,使得所述爐門能夠沿所述槽軌往復運動。作為本技術所述雙開爐門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支撐機構的由爐門橫跨的兩條對邊的兩端皆設置有變向裝置。作為本技術所述雙開爐門機構的一種優選方案,其中:所述變向裝置區分為第三變向部和第四變向部,所述第三變向部與所述第一變向部相對應設置于所述第一扇門的右側,所述第三變向部包括第五鏈輪和第六鏈輪,所述第四變向部與所述第二變向部相對應設置于所述第二扇門的左側,所述第四變向部包括第七鏈輪和第八鏈輪。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爐門采用雙開門設計,可有效的縮短爐門打開和關閉的時間,從而使得其內的熱處理件,使用更少的時間從爐體內輸出到外部,進而也減少了其進入下一個處理階段所需要的周轉時間。進一步的,爐門設置在熱處理爐的下方,使得熱處理件出爐后,可直接輸送到熱處理爐下方的裝置中以進行后續處理,更進一步的,減少了待處理件的周轉時間,提高了處理效率。而本技術的這種雙開爐門機構設計,尤其對于鋁合金件而言更是意義重大,在本技術涉及的熱處理爐的下方,設置淬火槽,鋁合金件熱處理完,雙開爐門橫向打開,鋁合金件直接在熱處理爐的底部輸出到其下方的淬火槽中,進行淬火冷卻。如此,快速的爐門開門時間和直接的產品輸出到位,能夠有效減少待處理鋁合金零件淬火前的周轉時間,提高冷卻速度,確保過飽和固溶體被固定下來不分解。本技術方案,設計巧妙、結構簡單、穩定性好,制作成本低,便于工業推廣。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涉及的雙開爐門機構的主視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另一個實施方式涉及的雙開爐門機構的立體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雙開爐門機構的俯視示意圖。圖4為圖2所示雙開爐門機構的主視示意圖。圖5為圖2所示雙開爐門機構的局部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本技術的描述中,術語“內”、“外”、“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而不是要求本技術必須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如圖1 5所示,圖中,支撐機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開爐門機構,其包括支撐機構(1),所述支撐機構(1)為一四邊形框架;以及,爐門(2),所述爐門(2)橫跨所述四邊形框架的兩條對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機構(1)的一條邊的兩端設置有變向裝置(3);所述爐門(2)包括第一扇門(201)和第二扇門(202),所述第一扇門(201)其兩端下部皆設置有滾動裝置(201a);所述第二扇門(202)其兩端下部皆設置有滾動裝置(201a);所述雙開爐門(2)機構還包括有傳動機構(4),所述傳動機構(4)包括第一傳動裝置(401)和第二傳動裝置(402),所述第一傳動裝置(401)一端與所述第二扇門(202)相連接,經變向裝置(3)后與第一扇門(201)相連接;所述第二傳動裝置(402)一端與所述第一扇門(201)相連接,經變向裝置(3)后與第二扇門(202)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雙開爐門機構,其包括支撐機構(I),所述支撐機構(I)為一四邊形框架;以及,爐門(2),所述爐門(2)橫跨所述四邊形框架的兩條對邊;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撐機構(I)的一條邊的兩端設置有變向裝置(3); 所述爐門(2)包括第一扇門(201)和第二扇門(202),所述第一扇門(201)其兩端下部皆設置有滾動裝置(201a);所述第二扇門(202)其兩端下部皆設置有滾動裝置(201a); 所述雙開爐門(2)機構還包括有傳動機構(4),所述傳動機構(4)包括第一傳動裝置(401)和第二傳動裝置(402 ),所述第一傳動裝置(401) —端與所述第二扇門(202 )相連接,經變向裝置(3)后與第一扇門(201)相連接;所述第二傳動裝置(402)—端與所述第一扇門(201)相連接,經變向裝置(3)后與第二扇門(202)相連接。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開爐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機構(I)的一側設置有驅動機構(5),所述第一扇門(201)與所述驅動機構(5)相連接。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開爐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變向裝置(3)區分為第一變向部(301)和第二變向部(302 ),所述第一變向部(301)設置于所述第一扇門(201)的右側,其包括第一鏈輪(301a)和第二鏈輪(301b),所述第二變向部(302)設置于所述第二扇門(202)的左側,其包括第三鏈輪(302a)和第四鏈輪(302b)。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開爐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傳動裝置(401)和第二傳動裝置(402)為鏈條,所述鏈條與所述第一鏈輪(301a)、第二鏈輪(301b)、第三鏈輪(302a)以及第四鏈輪(302b)相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一扇門(201)的下端的第一傳動裝置(401)經過第二鏈輪(301b )然后與第 一鏈輪(301a)相嚙合繞過第一鏈...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洪軍,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豐東熱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