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頁巖墻體塊,包括長方體本體,采用榫卯結構連接,所述長方體本體的第一側面設有凸出部,與所述第一側面相鄰的第二側面上設有與所述凸出部相配合的凹進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一種頁巖墻體塊,采用凸出部和凹進部這樣的榫卯結構連接,不需要太多水泥即可固定,節省了水泥、砂漿等材料,防止了由于水泥、砂漿等材料對環境的污染,更環保。同時節省了水泥砌筑方式所使用的人工成本。(*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建筑材料
,尤其是涉及一種頁巖墻體塊。
技術介紹
頁巖磚,是利用頁巖和煤矸石為原料進行高溫燒制的磚塊。其按孔洞率分可以分為實心磚和多孔磚。實心磚為無孔洞或孔洞率小于25%的磚。多孔磚為孔洞率等于或大于25%,孔洞的尺寸小而數量多的磚,常用于承重部位,強度等級較高。其中孔洞率等于或大于40%,孔的尺寸大而數量少的磚,為空心磚,常用于非承重部位,強度等級偏低。在以頁巖墻磚作為主要建材的磚混建筑施工中,其最大的優勢就是與傳統的黏土磚施工方法大致一樣,無須附加任何特殊施工設施、專用工具,是傳統粘土實心磚或者空心磚的最佳替代品。而傳統實心磚在砌筑過程中,磚與磚之間填充水泥砂漿,而現有技術中的頁巖磚也采用填充水泥砂漿的施工方式,水泥砂漿固化后,起到連接和固定作用。可見,這種頁巖磚在砌筑時,需要較多的水泥砂漿,比較消耗水泥砂漿等這類建筑材料。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出了一種頁巖墻體塊,無需較多的水泥漿即可實現固定,節省水泥砂漿等材料。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本技術提供一種頁巖墻體塊,包括長方體本體,采用榫卯結構連接,所述長方體本體的第一側面設有凸出部,與所述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上設有與所述凸出部相配合的凹進部。其中,所述凸出部上設有兩個與所述第一側面的長邊平行的第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側面上還設有與所述第一凹槽垂直的第二凹槽。其中,所述第二凹槽的寬度為3毫米。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寬度為10毫米,位于距所述凸出部的邊緣15毫米處。其中,所述凸出部的高度為20毫米,所述凹進部的深度為20毫米。其中,所述頁巖墻體塊為加入纖維的頁巖墻體塊。其中,所述頁巖墻體塊的常用尺寸為600毫米*600毫米*180毫米、600毫米*400毫米*180毫米或者600*200*150毫米及其它特殊尺寸。其中,所述頁巖墻體塊內設有孔洞。其中,所述頁巖墻體塊的榫卯連接處通過水泥漿與膠水的混合物粘接。可見,本技術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頁巖墻體塊,設置包括凸出部和凹進部的榫卯結構,塊與塊之間主要由榫卯結構連接和固定,因此減少了水泥的用量,節省了水泥砂漿等材料;同時,由于無需制備大量水泥砂漿等材料,所以減少了人工制備水泥砂漿和將水泥漿涂抹至磚塊之間的人工成本;進一步地,還設置了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用于放置拉結鋼筋,在榫卯連接固定的基礎上,再用鋼筋連接和固定,增強了墻體的穩固性;進一步地,加入纖維,能夠增加頁巖墻體塊的韌性,而現有技術中的頁巖墻體塊,硬度較高同時也比較脆,在運輸過程中遇到振動或磕碰容易斷裂,加入纖維后,能夠增加頁巖墻體塊整體的韌性,不易斷裂;進一步地,該頁巖墻體塊內部還設有孔洞,節省了制作頁巖墻體塊所用的材料,同時減輕了墻體塊的重量。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頁巖墻體塊的正面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頁巖墻體塊的A-A向剖面圖;圖3為本技術的頁巖墻體塊的實施例二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頁巖墻體塊的實施例二的裝配正面圖;圖5為本技術的頁巖墻體塊的實施例二的裝配俯視圖;圖6為圖4所示的頁巖墻體塊的A-A向剖面圖。其中圖1至圖3中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的對應關系為:凸出部I ;凹進部2 ;第一凹槽11 ;第二凹槽12 ;孔洞3。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實施例一本技術實施例一提供了一種頁巖墻體塊,參見圖1所示,其中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頁巖墻體塊的正面示意圖。該頁巖墻體塊材質同頁巖空心磚,包括長方體本體,頁巖墻體塊與頁巖墻體塊之間采用榫卯結構連接,所述長方體本體的第一側面設有凸出部I (即榫頭),與所述第一側面相鄰的第二側面上設有與所述凸出部I相配合的凹進部2 (即卯眼)。本技術為了表述清楚,將頁巖墻體塊的四個側面中的一個側面定義為第一側面,并將其相對的側面定義為第二側面。這樣,不同的頁巖墻體塊之間通過榫卯結構的凹凸配合連接,無需大量水泥跡衆的使用,即可實現初步拼裝和固定,節省了水泥砂漿這種材料,并且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利用水泥砂漿砌墻時,首先需要人工將固態水泥加水、砂拌制成水泥砂漿狀,之后再涂抹到磚塊與磚塊上作結合層,這樣比較消耗勞動力。而本技術的頁巖墻體塊,則節約了因此而產生的人工成本。實施例二本技術實施例二提供了一種頁巖墻體塊,本實施例的墻體塊的正面示意圖參見圖1。圖2為圖1所示的頁巖墻體塊的A-A向剖面圖。參見圖2所示,所述凸出部I上設有兩個與所述第一側面的長邊平行的第一凹槽11。優選地,參見圖3所示,圖3為本技術的頁巖墻體塊的實施例二的俯視圖。所述第一側面上還設有與所述第一凹槽11垂直的第二凹槽12。優選地,所述第二凹槽12的寬度為3毫米。優選地,所述第一凹槽11的寬度為10毫米,位于距所述凸出部的邊緣15毫米處。優選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深度為1.5毫米。其中,第一凹槽11與第二凹槽12的寬度和深度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所述第一凹槽11用于放置鋼筋,鋼筋將多個頁巖墻體塊連接,鋼筋的末端可彎折插入所述第二凹槽12,以固定所述鋼筋。在通過榫卯結構連接的基礎上,再通過鋼筋固定和連接,使得該頁巖墻體塊拼裝的墻體更加穩固。優選地,所述凸出部I的高度為20毫米,所述凹進部2的深度為20毫米。凸出部I和凹進部2的高度或者深度,也不唯一,可有多種實施方式,本技術不一一列舉。優選地,所述頁巖墻體塊為加入纖維的頁巖墻體塊。優選地,加入的纖維為防火纖維、防火棉或者李蘇合成纖維,加入防火纖維,還能增強整個頁巖墻體塊的防火性能。本技術的原材料是將李蘇合成纖維等纖維與現有技術中的頁巖墻體塊的原材料攪拌燒制而成。加入防火纖維或者李蘇合成纖維等纖維材料是為了增加磚的柔韌性,因為磚在運輸過程中,由于本身很脆,很容易斷裂,加入纖維,可以有效地防止頁巖墻體塊斷裂。而李蘇合成纖維等纖維材料,能耐高溫,加入了李蘇合成纖維等纖維的頁巖墻體塊柔韌性更好,不易斷裂,減少了損耗。其中,所述頁巖墻體塊的常用尺寸為600毫米*600毫米*180毫米、600毫米*400毫米*180毫米或者600*200*150毫米及其它尺寸。優選地,所述頁巖墻體塊內設有孔洞3。其中不同大小的頁巖墻體塊,其孔洞3的大小和個數也不同,例如,當該頁巖墻體塊的尺寸為600毫米*600毫米*180毫米時,如圖2所示,則設置三個孔洞3 ;當該頁巖墻體塊的尺寸為600毫米*400毫米*180毫米時,則設置二個孔洞3 ;當該頁巖墻體塊的尺寸為600毫米*200毫米*15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頁巖墻體塊,包括長方體本體,其特征在于,采用榫卯結構連接,所述長方體本體的第一側面設有凸出部,與所述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上設有與所述凸出部相配合的凹進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頁巖墻體塊,包括長方體本體,其特征在于,采用榫卯結構連接,所述長方體本體的第一側面設有凸出部,與所述第一側面相對的第二側面上設有與所述凸出部相配合的凹進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頁巖墻體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上設有兩個與所述第一側面的長邊平行的第一凹槽。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頁巖墻體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面上還設有與所述第一凹槽垂直的第二凹槽。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頁巖墻體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寬度為3毫米。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頁巖墻體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寬度為10毫米,位于距所述凸出部的邊緣15毫米處。6.根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何勇,
申請(專利權)人:何勇,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