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和顯示裝置,其底座固定結構包括底座和整機外殼,所述底座中部向上突起,形成一凸臺,所述凸臺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固定片,所述整機外殼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固定片適配的切口,所述固定片插入所述切口,與所述整機外殼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從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同時固定底座和整機外殼,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形成有效力矩,使底座和整機外殼在多個方向上穩固連接,有效提高了底座固定結構以及整個顯示裝置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牢固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顯示屏結構,特別涉及一種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和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平板電視、顯示器、一體化電腦等顯示裝置的結構主要包括整機,為了能夠平穩的放置于桌面,通常還需要由底座支撐整機。整機的外殼和底座之間用螺釘連接,連接好的設備在穩定性、可靠性及牢固性等方面會有相關測試。在設計過程中,雖同是用螺釘連接,但固定結構不同,測試效果也有很大差異,成本也相應不同。現有的固定結構如圖1所示,通常將底座110的連接部111通過螺釘120固定在整機外殼130的背部。由于連接部111與整機外殼130之間的固定接觸面積太小,無法確保設備固定的穩定性和牢固性。同時,底座110及其連接部111通常采用塑膠材料,存在強度低、易老化等問題,當長期使用或遭遇意外情況時,塑膠件失效將帶來整機外殼的破壞和損毀,可靠性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有效提高穩定性、可靠性和牢固性的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和顯不裝置。本技術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包括底座和整機外殼,所述底座中部向上突起,形成一凸臺,所述凸臺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固定片,所述整機外殼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固定片適配的切口,所述固定片插入所述切口,與所述整機外殼連接。優選地,所述底座包括金屬件和底座外殼,所述底座外殼套設于所述金屬件上方;所述金屬件為扁條形結構,中部向上彎折呈幾字結構;所述底座外殼中部向上突起,形成一中空的子凸臺,所述子凸臺套設于所述幾字結構的頂端,所述子凸臺與所述幾字結構共同構成所述底座的凸臺。優選地,所述金屬件的幾字結構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金屬片,所述子凸臺的上端面開設有與所述金屬片適配的開口,所述金屬片伸入所述開口,構成所述固定片。優選地,所述整機外殼包括屏支架和整機后殼,所述整機后殼固定于所述屏支架后方。優選地,所述固定片上設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整機后殼后方下端對應于所述第一通孔設置有第二通孔,所述屏支架后方對應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設置有第一螺紋孔。優選地,所述金屬件的幾字結構的頂部端面上設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子凸臺的上端面對應于所述第三通孔設置有第四通孔,所述屏支架底部對應于所述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設置有第二螺紋孔。優選地,所述底座外殼上設置有定位栓,所述屏支架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定位栓匹配的定位孔。優選地,所述底座外殼上設置有定位孔,所述屏支架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定位栓匹配的定位栓。本技術還提出一種顯示裝置,包括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該底座固定結構包括底座和整機外殼,所述底座中部向上突起,形成一凸臺,所述凸臺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固定片,所述整機外殼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固定片適配的切口,所述固定片插入所述切口,與所述整機外殼連接。本技術從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同時固定底座和整機外殼,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形成有效力矩,使底座和整機外殼在多個方向上穩固連接,有效提高了底座固定結構以及整個顯示裝置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牢固性。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中顯不裝置底座固定結構的結構不意圖;圖2為本技術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第一實施例中底座的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第一實施例中底座與整機外殼的拆分圖;圖4為本技術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第二實施例中底座的金屬件和底座外殼的拆分圖;圖5為本技術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第二實施例中底座和屏支架的拆分圖。本技術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定本技術。如圖2和圖3所示,圖2為本技術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第一實施例中底座的俯視圖,圖3為本技術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第一實施例中底座與整機外殼的拆分圖。該實施例提出的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包括底座210和整機外殼220,底座210中部向上突起,形成一凸臺211,凸臺211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固定片212,整機外殼220底部設置有與固定片212適配的切口 222。在安裝底座固定結構時,將整機外殼220豎直放置于底座210上方,整機外殼220受到底座210向上托舉的一個力;同時,固定片212插入切口222,與整機外殼220連接,連接方式可采用螺釘橫向固定整機外殼220與固定片212。本實施例從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同時固定底座210和整機外殼220,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形成有效力矩,使底座210和整機外殼220在多個方向上穩固連接,有效提高了底座固定結構以及整個顯示裝置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牢固性。如圖4和圖5所示,圖4為本技術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第二實施例中底座的金屬件和底座外殼的拆分圖,圖5為本技術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第二實施例中底座和屏支架的拆分圖。本實施例中,底座300包括金屬件310和底座外殼320,底座外殼320套設于金屬件310上方;整機外殼包括屏支架400和整機后殼(圖中未不出),整機后殼固定于屏支架400后方。金屬件310為扁條形結構,中部向上彎折呈幾字結構311 ;底座外殼320中部向上突起,形成一中空的子凸臺321,子凸臺321套設于幾字結構311的頂端,子凸臺321與幾字結構311共同構成底座300的凸臺。金屬件310的幾字結構311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金屬片312,子凸臺321的上端面開設有與金屬片312適配的開口 322,金屬片312伸入開口 322,構成固定片。本實施例在底座300中加入金屬件310,可有效避免傳統的塑膠材料底座老化造成的已損壞問題,有效提高底座300固定結構的可靠性;在金屬件310上套設底座外殼320,使整個底座300看起來更加美觀。金屬片312上設置有第一通孔511,整機后殼后方下端對應于第一通孔511設置有第二通孔(圖中未示出),屏支架400后方對應于第一通孔511和第二通孔設置有第一螺紋孔521。金屬件310的幾字結構311的頂部端面上設置有第三通孔513,子凸臺321的上端面對應于第三通孔513設置有第四通孔514,屏支架400底部對應于第三通孔513和第四通孔514設置有第二螺紋孔522。安裝時,幾字結構311上的第三通孔513、子凸臺321上的第四通孔514和屏支架400底部的第二螺紋孔522對齊,螺釘依次穿過第三通孔513、第四通孔514和第二螺紋孔522,旋緊固定于第二螺紋孔522內。同時,金屬片312上的第一通孔511和屏支架400后方的第一螺紋孔521對齊,蓋上整機后殼后,整機后殼后方下端的第二通孔也與第一通孔511和第一螺紋孔521對齊,且第一通孔511位于第二通孔和第一螺紋孔521之間,螺釘依次穿過第二通孔、第一通孔511和第一螺紋孔521,擰緊固定。本實施例的屏支架400可為金屬材料,通過屏支架400與底座300實現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同時固定,一方面可避免傳統的將底座固定于塑膠材料的整機后殼上造成整機后殼損壞,有效提高底座固定結構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從豎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同時固定底座300和屏支架400,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形成有效力矩,使底座300和屏支架400在多個方向上穩固連接,有效提高了底座固定結構以及整個顯示裝置的穩定性、可靠性和牢固性。此外,底座外殼320上還可設置定位栓531,屏支架400底部設置與定位栓531匹配的定位孔53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整機外殼,所述底座中部向上突起,形成一凸臺,所述凸臺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固定片,所述整機外殼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固定片適配的切口,所述固定片插入所述切口,與所述整機外殼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整機外殼,所述底座中部向上突起,形成一凸臺,所述凸臺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固定片,所述整機外殼底部設置有與所述固定片適配的切口,所述固定片插入所述切口,與所述整機外殼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金屬件和底座外殼,所述底座外殼套設于所述金屬件上方;所述金屬件為扁條形結構,中部向上彎折呈幾字結構;所述底座外殼中部向上突起,形成一中空的子凸臺,所述子凸臺套設于所述幾字結構的頂端,所述子凸臺與所述幾字結構共同構成所述底座的凸臺。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件的幾字結構的上端面向上延伸出一金屬片,所述子凸臺的上端面開設有與所述金屬片適配的開口,所述金屬片伸入所述開口,構成所述固定片。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底座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機外殼包括屏支架和整機后殼...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弓,王代青,李輝喜,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TCL新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