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燃氣灶,包括具有開口的面板、支撐面板的底殼、燃燒器以及設置于面板開口處的聚能盤,燃燒器位于聚能盤內,聚能盤下方設置有增壓盤,增壓盤側壁開設有二次空氣補充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燃燒器外圍設置有聚能盤,對燃燒器產生的熱量進行聚能反射,極大的減少熱輻射和熱對流,提高了燃氣燃燒熱效率;在聚能盤下方設置增壓盤,并在增壓盤側壁設置二次空氣補充孔,使增壓盤外的空氣經二次空氣補充孔進入、通過增壓盤與聚能盤之間的通道為燃燒器補充二次空氣,并在燃氣灶底殼設置增壓風扇,增壓風扇外圍設置有風道結構,使燃燒更充分,進一步提高燃氣燃燒熱效率,并起到降低燃氣灶內部溫升的作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廚具
,尤其涉及一種內嵌式的燃氣灶。
技術介紹
目前,普通家用燃氣嵌入式灶具的燃燒器通常是置于灶具的面板之上,這種燃氣灶結構中,燃氣燃燒時,火焰完全裸露在空氣中,燃燒產生的熱量因熱輻射或與空氣對流的熱交換而大部分損失,其中可利用的熱量僅有50%左右,其余有一半的熱量則白白浪費。現有的內嵌式灶具中,也有將燃燒器置于灶具的面板之下,但是,其結構較為復雜,不僅增加了灶具內部溫升,而且還是無法充分利用燃氣的燃燒熱量,造成燃氣燃燒熱效率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燃氣灶,旨在提高灶具的燃氣燃燒熱效率。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一種燃氣灶,包括具有開口的面板、支撐所述面板的底殼,以及燃燒器,該燃氣灶還包括設置于面板開口處的聚能盤,所述燃燒器位于聚能盤內,所述聚能盤下方設置有增壓盤,所述增壓盤側壁開設有二次空氣補充孔。其中,增壓盤上的二次空氣補充孔給燃燒器補充二次空氣,使燃燒充分,提高熱效率。優選地,所述增壓盤側壁的二次空氣補充孔均勻設置,且整體呈向左或向右旋轉式設置,其傾斜角度為L,0° < L < 90°,所有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面積之和為SI,SI >1000mm2。`其中,尺寸的設置是為了保證二次空氣補充量。優選地,所述傾斜角度為L,25°彡L < 45° ;所述開口面積之和為SI,3000mm2<SI < 10000 mm2。優選地,所述傾斜角度L = 30° ±5° ;所有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面積之和Sl=3500 mm2±500mm2。 優選地,所述燃燒器上設置有火孔和/或火槽;且所述燃燒器的火孔和/或火槽不高于聚能盤的頂面;所述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處設置有翻邊,所有翻邊與增壓盤側壁間形成的空氣通風口面積之和為S2,3000mm 2 < S2 < IOOOOmm2 ;所述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形狀至少為以下之一:圓形、方形、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其中,所述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處設置有翻邊,是使從此二次空氣補充孔補充的二次空氣可以平緩均勻的進入燃燒器組件中。其中,燃燒器嵌入聚能盤內,且燃燒器的火孔和/或火槽不高于聚能盤的頂面,使得從燃燒器火孔和/火槽噴出的火焰能被聚能盤聚集反射到鍋底,提高燃氣燃燒熱效率。優選地,所述底殼設置有增壓風扇。其中,增壓風扇可降低燃氣灶內部溫升,同時可配合二次空氣補充孔給燃燒器補充二次空氣,使燃燒更充分,提高熱效率。優選地,所述增壓風扇外圍設置有風道結構。其中,風道結構可使風量穩定均勻,配合增壓盤上的二次空氣補充孔給燃燒器補充二次空氣,更進一步的使燃燒充分,提高熱效率。優選地,所述燃燒器上設置有火孔和/或火槽;且所述燃燒器的火孔和/或火槽不高于聚能盤的頂面;所述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處設置有翻邊,所有翻邊與增壓盤側壁間形成的空氣通風口面積之和為S2,3000mm 2 < S2 < 10000mm2。優選地,所述聚能盤的內表面設置有若干壓點或設置有鏡面反射層,以提高聚能盤的聚能反射效果。優選地,所述燃燒器包括爐頭、分氣盤和內、外環火蓋,所述分氣盤設有上下慣穿的孔,與增壓盤相連通。優選地,所述面板的開口處設置有密封圈,密封圈可以用于防水;所述增壓盤底部與所述燃燒器的爐頭連接;所述聚能盤可拆卸地設置在所述增壓盤上,所述聚能盤的下部具有供所述燃燒器的爐頭穿過的中心開口,所述中心開口與所述燃燒器的分氣盤有間隙,所述增壓盤底部設置有湯汁積存部。增壓盤的湯汁積存部用來收集從燃燒器的火蓋及聚能盤上流下來的湯汁和雜質。本技術提出的一種燃氣灶,在燃燒器外圍設置有聚能盤,用于對燃燒器產生的熱量進行聚能反射,從而極大的減少熱輻射和熱對流,提高了燃氣燃燒熱效率,此外,在聚能盤下方設置增壓盤,并在增壓盤側壁開設二次空氣補充孔,使增壓盤外的空氣經二次空氣補充孔進入、通過所述增壓盤與聚能盤之間的通道為所述燃燒器補充二次空氣,優選的,在燃氣灶底殼設置有增壓風扇,所述增壓風扇外圍設置有風道結構,增強二次空氣補充能力,使燃燒更充分,進一步提高燃氣燃燒熱效率,并起到降低燃氣灶內部溫升的作用。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燃氣灶主視圖的剖視圖;圖2是圖1中燃氣灶局部剖視放大圖;圖3是本技術內嵌式燃氣灶的爆炸圖;圖4是本技術內嵌式燃氣灶的立體圖;圖5是圖3所示的右邊增壓盤(帶孔翻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3所示的左邊增壓盤(不帶孔翻邊)的立體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面板;2,聚能盤;21,聚能盤2上部邊沿的環形外周緣部;22,聚能盤2的下部中心開口 ;3,外環火蓋;31,火槽;4,內環火蓋;41,火孔;5,增壓盤;51,增壓盤5上部邊沿;52,增壓盤5底部;53,湯汁積存部;6,底殼;7,爐頭;8,風扇;9,分氣盤;91,上下貫穿的孔;10,二次空氣補充孔;11,翻邊;12 ;燃燒器組件;13,鍋支架;14,增壓盤上的空氣通道;15,旋鈕;16,密封圈;17,風扇對應的風道結構;171,開口 ;18,聚能盤2的下部中心開口 22與燃燒器組件12的分氣盤9具有間隙。為了使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更加清楚、明了,下面將結合附圖作進一步詳述。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至圖4所示,本實施例提出的一種燃氣灶,包括具有開口的面板1、支撐面板I的底殼6、燃燒器組件12以及設置在面板I開口處的鍋支架13,所述燃燒器組件12上設置有火孔41和/或火槽31,該燃氣灶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面板I開口處的、呈碗狀的聚能盤2,所述燃燒器組件12位于所述聚能盤2內,且所述燃燒器組件12的火孔41和/或火槽31不高于聚能盤2的頂面。本實施例將燃燒器組件12嵌入聚能盤2內,且燃燒器組件12的火孔41和/或火槽31不高于聚能盤2的頂面,使得從燃燒器組件12的火孔41和/火槽31噴出的火焰能被聚能盤2聚集反射到鍋底,提高燃氣灶的燃氣燃燒熱效率。其中,面板I為玻璃面板1,根據實際情況面板I還可以采用不銹鋼板和冷板等金屬材質,或者陶瓷材質。該面板I上設有旋鈕15。燃燒器組件12與面板I可以呈水平面齊平設置或者置于所述面板I的水平面之下;該燃燒器組件12包括爐頭7、分氣盤9和火蓋,爐頭7連接在分氣盤9的中心底部52與底殼6之間,火蓋設置在所述分氣盤9的上方,所述火蓋包括內環火蓋4以及位于內環火蓋4外側的外環火蓋3。所述聚能盤2可拆卸地設置在面板I的開口處,碗狀的聚能盤2上端向外延伸出環形外周緣部21,聚能盤2通過該環形外周緣部21懸置在面板I的開口的周緣部;上述聚能盤2的頂面即指該聚能盤2上端向外延伸出的環形外周緣部21的頂面;聚能盤2的下部設有中心開口 22,供所述燃燒器組件12的爐頭7穿過;所述燃燒器組件12的分氣盤9置于聚能盤2的碗狀空腔內;爐頭7穿過所述聚能盤2底部的中心開口 22后,連接在所述分氣盤9的中心底部52與所述底殼6之間;聚能盤2的下部中心開口 22與燃燒器組件12的分氣盤9具有間隙18,該間隙18可通過二次空氣。聚能盤2位于所述燃燒器組件12的外圍,用于對所述燃燒器組件12產生的熱量起聚能反射作用,可減少燃氣燃燒產生的熱量對周圍進行熱輻射和熱交換。為了進一步提高聚能反射作用,可在聚能盤2的內表面設置若干壓點,以增加聚能反射面積;或者在聚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燃氣灶,包括具有開口的面板、支撐所述面板的底殼,以及燃燒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面板開口處的聚能盤,所述燃燒器位于所述聚能盤內,所述聚能盤下方設置有增壓盤,所述增壓盤側壁開設有二次空氣補充孔。
【技術特征摘要】
1.種燃氣灶,包括具有開口的面板、支撐所述面板的底殼,以及燃燒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于所述面板開口處的聚能盤,所述燃燒器位于所述聚能盤內,所述聚能盤下方設置有增壓盤,所述增壓盤側壁開設有二次空氣補充孔。2.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氣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壓盤側壁的二次空氣補充孔均勻設置,且整體呈向左或向右旋轉式設置,其傾斜角度為L,0° <L<90°,所有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面積之和為SI,SI > 1000mm2。3.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燃氣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角度L取值范圍為:25°<45° ;所有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面積之和SI取值范圍為:3000mm2 < SI < 10000mm2。4.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燃氣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角度L= 30° ±5° ;所有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面積之和Sl=3500 mm2±500mm2。5.據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燃氣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燒器上設置有火孔和/或火槽;且所述燃燒器的火孔和/或火槽不高于聚能盤的頂面;所述二次空氣補充孔開口處設置有翻邊,所有翻邊與增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山偉,賈貴勝,張炳衛,孫飛,
申請(專利權)人:蕪湖美的廚衛電器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