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一種具有該聚熱圈的聚熱圈組件以及一種具有上述聚熱圈或者聚熱圈組件的燃氣灶,所述聚熱圈包括:本體,所述本體包括引流環、聚熱環以及位于所述引流環和所述聚熱環之間的連接環,其中,所述聚熱環構造成喇叭狀;和多個定位凸起,所述多個定位凸起互相間隔地布置在所述引流環的內壁上。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聚熱環構造成喇叭狀,用于對燃燒產生的熱量進行聚能反射到鍋底,從而減少熱輻射和熱對流,提高燃氣燃燒熱效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廚房用品制造
,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一種具有該聚熱圈的聚熱圈組件以及一種具有上述聚熱圈或者聚熱圈組件的燃氣灶。
技術介紹
目前燃氣灶產品的節能高效是行業發展的方向,國家標準已討論實行灶具能效的分級認證。節能較好的產品紅外線灶具由于加熱慢、難清潔、易變形等缺點未能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另外節能較好的產品如簡單的增加聚熱圈則未能有效解決煙氣的CO含量的增加。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上述技術問題之一或至少提供一種有用的商業選擇。為此,本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出一種熱效率高、可以使燃燒充分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兩種具有上述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組件。本技術的再一目的在于提出具有上述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或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組件的燃氣灶。根據本技術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包括:本體,所述本體包括引流環、聚熱環以及位于所述引流環和所述聚熱環之間的連接環,其中,所述聚熱環構造成喇叭狀;和多個定位凸起,所述多個定位凸起互相間隔地布置在所述引流環的內壁上。根據本技術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聚熱環構造成喇叭狀,用于對燃燒產生的熱量進行聚能反射到鍋底,從而減少熱輻射和熱對流,提高燃氣燃燒熱效率。另外,根據本技術上述實施例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所述引流環構造成喇叭狀。所述多個定位凸起為3個至12個且沿所述引流環的內壁均勻間隔布置。所述多個定位凸起的每一個的外緣均與所述連接環的內壁間隔預定距離;所述預定距離為1.5mm-30mm。根據本技術的一種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組件,包括:外火蓋;和根據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所述外火蓋位于所述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內,所述外火蓋與所述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一體成形。根據本技術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組件,包括:分氣盤;和根據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所述分氣盤配合在所述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內。所述分氣盤的內緣與所述多個凸臺的外緣相配合。所述分氣盤與所述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一體成形。根據本技術的燃氣灶,包括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或聚熱圈組件。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附圖說明本技術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圖1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聚熱圈的一種立體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聚熱圈的另一立體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聚熱圈的主視圖;圖4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聚熱圈的俯視圖;圖5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聚熱圈的仰視圖;圖6是沿圖5中線A-A剖視圖;圖7是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的聚熱圈的立體示意圖;圖8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聚熱圈組件的立體圖;圖9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聚熱圈組件的俯視圖;圖10是沿圖9中線B-B的剖視圖;圖11是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的聚熱圈組件的立體圖;圖12是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實施例的聚熱圈組件的俯視圖;圖13是沿圖12中線C-C的剖視圖;圖14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燃氣灶的分解示意圖;圖15是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燃氣灶的俯視圖;圖16是沿圖15中線D-D的剖視圖;圖17是圖16中E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和圖18是圖16中F的局部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 “內”、“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技術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首先參考附圖來描述一下燃氣灶。如圖14至圖18所示,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燃氣灶,包括面板40,面板40上設有旋鈕70、爐頭50和環繞爐頭50的接汁盤60 ;分氣盤30設在爐頭50上面,外火蓋20設在分氣盤30上面,聚熱圈10套接在分氣盤30上,爐架80設在面板40的上面。這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是可以理解的。關于聚熱圈10的具體結構,將在以下的描述中變得清晰起來。下面參考附圖來詳細描述根據本技術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如圖1至圖7所示,根據本技術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10,包括:本體和多個定位凸起104。具體而言,所述本體包括引流環101、聚熱環102以及位于引流環101和聚熱環102之間的連接環103。其中,聚熱環102構造成喇叭狀。多個定位凸起104互相間隔地布置在引流環101的內壁上。多個定位凸起104可以為3個至12個當中的任意一個。根據本技術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聚熱環102構造成喇叭狀,用于對燃燒產生的熱量進行聚能反射到鍋底,從而減少熱輻射和熱對流,提高燃氣燃燒熱效率。根據本技術的一個示例,如圖1和圖2所示,多個定位凸起為三個且沿引流環101的內壁均勻間隔布置。可選地,如圖7所示,多個定位凸起為四個且沿引流環101的內壁均勻間隔布置。由此,當聚熱圈10安裝在燃氣灶上是,可以與其他部件配合連接。如圖6所示,多個定位凸起104的每一個的外緣均與連接環103的內壁間隔預定距離。有利地,所述預定距離為1.5mm-30mm。由此,可以使聚熱圈10與其他部件配合時留有空氣通道,以補充燃燒所需的二次空氣,使燃燒充分,提高燃燒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所述本體包括引流環、聚熱環以及位于所述引流環和所述聚熱環之間的連接環,其中,所述聚熱環構造成喇叭狀;和多個定位凸起,所述多個定位凸起互相間隔地布置在所述引流環的內壁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體,所述本體包括引流環、聚熱環以及位于所述引流環和所述聚熱環之間的連接環,其中,所述聚熱環構造成喇叭狀;和 多個定位凸起,所述多個定位凸起互相間隔地布置在所述引流環的內壁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環構造成喇叭狀或垂直狀。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定位凸起為3-12個且沿所述引流環的內壁均勻間隔布置。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定位凸起的每一個的外緣均與所述連接環的內壁間隔預定距離。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預定距離為1.5mm-30mmo6.一種用于燃氣灶的聚熱圈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火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方松青,張炳衛,李定艷,蔣懷平,
申請(專利權)人: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