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設有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雙排樁結構,屬于建筑基坑工程及邊坡工程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多組平行排列的前排樁和后排樁,冠梁Ⅰ、冠梁Ⅱ、連系梁和預應力豎向錨索。前排樁和后排樁的頂端分別設有冠梁Ⅰ和冠梁Ⅱ,冠梁Ⅰ與冠梁Ⅱ之間通過連系梁連接,各組后排樁的樁間等間距或不等間距設置有預應力豎向錨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在后排樁的樁間加入預應力豎向錨索之后,能有效地提高支護結構的抗傾覆能力,減少支護結構的位移,同時還可減少后排樁的長度以節約造價。(*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設有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雙排樁結構,屬于建筑基坑工程及邊坡工程
技術介紹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心城區的建筑越來越密集,特別是高層、超高層建筑的大量新建,建筑物的地下室向著更大、更深發展。目前,我國常采用的支護方案有:放坡開挖、土釘墻支護、樁錨支護,水泥土重力式擋墻、排樁加內支撐結構、雙排樁等支護方式。放坡開挖、土釘墻支護、樁錨支護施工必然會超出建筑紅線,但因建筑紅線以外的土地受到國家政策限制,或者需要經相關部門許可,這給建筑地下室的順利施工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排樁加內支撐結構造價高、施工周期長、而且地下室結構施工作業面少;以往的雙排樁支護結構有其整體性好的特點,但抗傾覆及變形很難滿足現有設計規范要求。因此,現有常規的支護結構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抗傾覆能力又能減少位移的雙排樁支護結構。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設有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雙排樁結構,包括多組平行排列的前排樁I和后排樁2,冠梁I 3、冠梁II 4、連系梁5和預應力豎向錨索6。前排樁I和后排樁2的頂端分別設有冠梁I 3和冠梁II 4,冠梁I 3與冠梁II 4之間通過連系梁5連接,各組后排樁2的樁間等間距或不等間距設置有預應力豎向錨索6。所述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頭固定在后排樁2頂端的冠梁II 4上,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固段7位于前排樁I樁底以下土層內。所述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固段7的長度大于6m。所述前排樁I和后排樁2的樁體平面布置呈矩形陣列排布且彼此間隔排布。本技術的使用步驟是:(I)根據場地地質條件和基坑安全穩定計算分析的要求,確定前、后排樁的直徑(截面大小)、樁間距及排距;確定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錨固段、自由段長度及錨索間距;對前、后排樁的樁長、樁身截面強度及配筋設計;確定前、后排樁的樁頂冠梁截面尺寸并進行配筋計算;確定連系梁的截面尺寸、間距及配筋量;確定基坑開挖施工工序。(2)施工后排樁2 ;樁型由設計確定。(3)施工前排樁I ;樁型由設計確定。(4)施工預應力豎向錨索。(5)施工前、后排樁的樁頂冠梁及連系梁,使整個支護體系形成一個整體,各部分協同受力、變形。(6)對錨索施加預應力;后排樁的樁間加入預應力錨索之后,能有效地提高支護結構的抗傾覆能力,減少支護結構的位移。(7) 土方開挖及運輸。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在后排樁的樁間加入預應力豎向錨索之后,能有效地提高支護結構的抗傾覆能力,減少支護結構的位移,同時還可減少后排樁的長度以節約造價。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平面布置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橫向剖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縱向剖面示意圖;圖中各標號為:1:前排樁,2:后排樁,3:冠梁I,4:冠梁11,5:連系梁,6:預應力豎向錨索,7:錨固段。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但本技術的內容并不限于所述范圍。實施例1:如圖1-3所示,一種設有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雙排樁結構,包括6組平行排列的前排樁I和后排樁2,冠梁I 3、冠梁II 4、連系梁5和預應力豎向錨索6。前排樁I和后排樁2的頂端分別設有冠梁I 3和冠梁II 4,冠梁I 3與冠梁II 4之間通過連系梁5連接,各組后排樁2的樁間等間距設置有預應力豎向錨索6。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頭固定在后排樁2頂端的冠梁II 4上,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固段7位于前排樁I樁底以下土層內。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固段7的長度為6.5m。前排樁I和后排樁2的樁體平面布置呈矩形陣列排布且彼此間隔排布。實施例2:如圖1-3所示,一種設有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雙排樁結構,包括10組平行排列的前排樁I和后排樁2,冠梁I 3、冠梁II 4、連系梁5和預應力豎向錨索6。前排樁I和后排樁2的頂端分別設有冠梁I 3和冠梁II 4,冠梁I 3與冠梁II 4之間通過連系梁5連接,各組后排樁2的樁間不等間距設置有預應力豎向錨索6。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頭固定在后排樁2頂端的冠梁II 4上,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固段7位于前排樁I樁底以下土層內。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固段7的長度為7m。前排樁I和后排樁2的樁體平面布置呈矩形陣列排布且彼此間隔排布。實施例3:如圖1-3所示,一種設有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雙排樁結構,包括9組平行排列的前排樁I和后排樁2,冠梁I 3、冠梁II 4、連系梁5和預應力豎向錨索6。前排樁I和后排樁2的頂端分別設有冠梁I 3和冠梁II 4,冠梁I 3與冠梁II 4之間通過連系梁5連接,各組后排樁2的樁間等間距設置有預應力豎向錨索6。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頭固定在后排樁2頂端的冠梁II 4上,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固段7位于前排樁I樁底以下土層內。預應力豎向錨索6的錨固段7的長度為Sm。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設有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雙排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組平行排列的前排樁(1)和后排樁(2),冠梁Ⅰ(3)、冠梁Ⅱ(4)、連系梁(5)和預應力豎向錨索(6);前排樁(1)和后排樁(2)的頂端分別設有冠梁Ⅰ(3)和冠梁Ⅱ(4),冠梁Ⅰ(3)與冠梁Ⅱ(4)之間通過連系梁(5)連接,各組后排樁(2)的樁間等間距或不等間距設置有預應力豎向錨索(6)。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設有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雙排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組平行排列的前排樁(I)和后排樁(2),冠梁I (3)、冠梁II (4)、連系梁(5)和預應力豎向錨索(6);前排樁(I)和后排樁(2)的頂端分別設有冠梁I (3)和冠梁II (4),冠梁I (3)與冠梁II (4)之間通過連系梁(5)連接,各組后排樁(2)的樁間等間距或不等間距設置有預應力豎向錨索(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設有預應力豎向錨索的雙排樁結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曹凈,劉甜,
申請(專利權)人:昆明理工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