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制冷技術領域,滿足結構簡單、體積緊湊的要求。一種汽車發動機余熱利用的吸附式制冷機由吸附式制冷機、熱源系統、冷卻系統、制冷回路以及PLC控制器組成,熱源系統包括發動機冷卻水,發動機冷卻水通過第一電磁閥組與吸附式制冷機對應連接成回路;冷卻系統包括儲水箱,儲水箱通過第二電磁閥組、第一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對應連接成回路;制冷回路包括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通過第三電磁閥組、第二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對應連接成回路;第一電磁閥組、第二電磁閥組、第三電磁閥組分別與PLC控制器電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利用汽車發動機余熱向駕駛室提供冷量,減少因制冷而消耗的燃料量,具有明顯的節能作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制冷
,特別涉及一種汽車發動機余熱利用的吸附式制冷機。
技術介紹
截止到2009年,全國汽車保有量大約有7000萬臺,并且總量還以較高的速度增長。汽車空調燃油消耗大約占發動機能源消耗的10%左右,尤其在中國南方,空調使用時間較長,汽車空調能耗十分明顯。同時,發動機能夠產生大量的余熱,汽車發動機冷卻水帶走的熱量占燃燒總熱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出口溫度為85°c左右,目前基本上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吸附式制冷機可以利用低品位熱源進行制冷,而不消耗電能,具有節能作用,與壓縮式制冷相比,利用汽車發動機冷卻水余熱驅動吸附式制冷,不增加燃料消耗,也不減少汽車動力,更適合在汽車空調中應用;同時無泄漏、無噪聲,也減輕了對環境的破壞,符合汽車空調綠色環保的發展趨勢。中國專利申請號為200810048718.2、專利技術名稱為卡車尾氣吸附制冷駕駛室空調機的專利技術專利于2009年I月7日公開了一種卡車尾氣吸附制冷駕駛室空調機,包括發生器、冷凝器、儲液器、節流閥、含氨冷風機的空調機以及閥門等,氨為制冷劑,利用氨的制冷循環帶動氨冷風機對卡車駕駛室實施降溫。但是使用氨為制冷劑有一定的危害性,并且結構比較復雜,體積較大,對于應用于車載空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汽車體積一定,車載制冷機必須具有體積小、結構緊湊的特點才能具有應用的可能性。但是吸附式制冷機普遍存在制冷效率低、體積大等特點,限制了吸附式制冷機在汽車方面的應用。于是需要一種結構簡單、體積緊湊的吸附式制冷機來滿足車載制冷機的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汽車發動機余熱利用的吸附式制冷機,滿足節能環保、結構緊湊、體積小的要求。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以下的技術方案:一種汽車發動機余熱利用的吸附式制冷機,由吸附式制冷機、熱源系統、冷卻系統、制冷回路以及PLC控制器組成,熱源系統包括發動機冷卻水,發動機冷卻水通過第一電磁閥組與吸附式制冷機對應連接成回路;冷卻系統包括儲水箱,儲水箱通過第二電磁閥組、第一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對應連接成回路;制冷回路包括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通過第三電磁閥組、第二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對應連接成回路;第一電磁閥組、第二電磁閥組、第三電磁閥組分別與PLC控制器電連接。上述吸附式制冷機由隔板分隔為四個室,左吸附器、右吸附器、冷凝器和蒸發器分別置于其中,每個室之間通過安裝在隔板上的蒸汽閥門連接,其中冷凝器和蒸發器所在的室通過制冷劑管道連通,制冷劑為水。上述第一電磁閥組包括閥門一、閥門二、閥門三和閥門四,發動機冷卻水分別通過閥門一、閥門三分別與左吸附器和右吸附器連通,發動機冷卻水還分別通過閥門二、閥門四分別與左吸附器和右吸附器連通,發動機冷卻水分別與左吸附器、右吸附器之間形成回路;第二電磁閥組包括閥門五、閥門六、閥門七、閥門八和閥門九,第一水泵組包括水泵一和水泵二,儲水箱通過水泵二分別經閥門五、閥門七分別與左吸附器和右吸附器連通,儲水箱還分別通過閥門六、閥門八分別與左吸附器和右吸附器連通,儲水箱分別通過水泵一、閥門九與冷凝器連通,儲水箱分別與左吸附器、右吸附器之間以及儲水箱與冷凝器之間均形成回路;第三電磁閥組包括閥門十,第二水泵組包括水泵三,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分別通過閥門十和水泵三與蒸發器連通,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與蒸發器之間形成回路。在儲水箱上還安裝有風扇,用于對儲水箱降溫。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I)汽車發動機冷卻水直接通入吸附式制冷機的吸附器中進行熱量交換,有效地提聞了傳熱效率;(2)所采用的吸附式制冷機結構簡單、體積緊湊,滿足應用于車載制冷機的體積要求;(3)利用汽車發動機余熱進行制冷,減少了因制冷而消耗的燃料量,具有節能作用,同時,也充分利用汽車發動機余熱,提高能源利用率。附圖說明圖1是實施例的制冷系統圖;圖2是圖1中吸附式制冷機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吸附式制冷機;11-右吸附器;12-左吸附器;13-蒸發器;14-冷凝器;15-蒸汽閥門;17-制冷劑管道;20_閥門十;21_閥門一 ;22_閥門二 ;23_閥門三、24-閥門四;25_閥門五;26_閥門六;27_閥門七;28_閥門八;29_閥門九;31_儲水箱;41-風扇;51_水泵一 ;52_水泵二 ;53_水泵三;61_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71_發動機冷卻水;8-PLC控制器。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
技術實現思路
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由吸附式制冷機1、熱源系統、冷卻系統、制冷回路以及PLC控制器8組成,吸附式制冷機I由隔板分隔為四個室,左吸附器12、右吸附器11、冷凝器14和蒸發器13分別放置其中,每個室之間通過安裝在隔板上的蒸汽閥門15連接,其中冷凝器14和蒸發器13所在的室通過制冷劑管道17連通,制冷劑為水。熱源系統包括發動機冷卻水71,發動機冷卻水71通過第一電磁閥組與吸附式制冷機I對應連接成回路:第一電磁閥組包括閥門一 21、閥門二 22、閥門三23和閥門四24,發動機冷卻水71分別通過閥門一 21和閥門三23分別與左吸附器12和右吸附器11連通,發動機冷卻水71還分別通過閥門二 22和閥門四24分別與左吸附器12和右吸附器11連通,發動機冷卻水71分別與左吸附器12、右吸附器11之間形成回路;冷卻系統包括儲水箱31,儲水箱31通過第二電磁閥組、第一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對應連接成回路:第二電磁閥組包括閥門五25、閥門六26、閥門七27、閥門八28和閥門九29,第一水泵組包括水泵一 51和水泵二 52,儲水箱31通過水泵二 52分別經閥門五25和閥門七27分別與左吸附器12和右吸附器11連通,儲水箱31還分別通過閥門六26和閥門八28分別與左吸附器12和右吸附器11連通,儲水箱31分別通過水泵一 51和閥門九29與冷凝器14連通,儲水箱31分別與左吸附器12、右吸附器11之間以及儲水箱31與冷凝器14之間均形成回路;制冷回路包括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61,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61通過第三電磁閥組、第二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I對應連接成回路:第三電磁閥組包括閥門十20,第二水泵組包括水泵三53,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61分別通過閥門十20和水泵三53與蒸發器13連通,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61與蒸發器13之間形成回路。第一電磁閥組、第二電磁閥組、第三電磁閥組分別與PLC控制器8電連接。在儲水箱31上還安裝有風扇41,用于對儲水箱31降溫。本技術的工作原理是由PLC控制器8控制第一電磁閥組、第二電磁閥組和第三電磁閥組的開啟與關閉,并在第一水泵組和第二水泵組作用下,通過發動機冷卻水71與左吸附器12、右吸附器11之間回路以及儲水箱31與左吸附器12、右吸附器11、冷凝器14之間回路,實現交替加熱和冷卻左吸附器12和右吸附器11過程,從而完成連續的制冷過程,并通過蒸發器13與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61之間回路來實現利用汽車發動機余熱為駕駛室輸入冷量的效果。顯然,本技術的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技術所作的舉例,而并非是對本技術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容易地做出其它形式上的變化或者替代,而這些改變或者替代也將包含在本技術確定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發動機余熱利用的吸附式制冷機,由吸附式制冷機(1)、熱源系統、冷卻系統、制冷回路以及PLC控制器(8)組成,其特征是:所述熱源系統包括發動機冷卻水(71),發動機冷卻水(71)通過第一電磁閥組與吸附式制冷機(1)對應連接成回路;所述冷卻系統包括儲水箱(31),儲水箱(31)通過第二電磁閥組、第一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1)對應連接成回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61),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61)通過第三電磁閥組、第二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1)對應連接成回路;第一電磁閥組、第二電磁閥組、第三電磁閥組分別與PLC控制器(8)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發動機余熱利用的吸附式制冷機,由吸附式制冷機(I)、熱源系統、冷卻系統、制冷回路以及PLC控制器(8)組成,其特征是:所述熱源系統包括發動機冷卻水(71),發動機冷卻水(71)通過第一電磁閥組與吸附式制冷機(I)對應連接成回路;所述冷卻系統包括儲水箱(31),儲水箱(31)通過第二電磁閥組、第一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I)對應連接成回路;所述制冷回路包括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61),駕駛室室內空調部分(61)通過第三電磁閥組、第二水泵組與吸附式制冷機(I)對應連接成回路;第一電磁閥組、第二電磁閥組、第三電磁閥組分別與PLC控制器(8)電連接。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發動機余熱利用的吸附式制冷機,其特征是:所述吸附式制冷機(I)由隔板分隔為四個室,左吸附器(12)、右吸附器(11)、冷凝器(14)和蒸發器(13)分別置于其中,每個室之間通過安裝在隔板上的蒸汽閥門(15)連接,其中冷凝器(14)和蒸發器(13)所在的室通過制冷劑管道(17)連通,制冷劑為水。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發動機余熱利用的吸附式制冷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電磁閥組包括閥門一(21)、閥門二( 22 )、閥門三(23 )、閥門四(24),發動機冷卻水(71)分別通過閥門一(21)、閥門三(...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黃宏宇,何兆紅,袁浩然,小林敬幸,陳勇,鄧立生,趙丹丹,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