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吸濕性織物及其用途,該織物中含有吸濕性聚酯纖維,所述吸濕性聚酯纖維中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含量為5~15wt%,且吸濕性聚酯纖維橫斷面為3葉以上的多葉形狀,其異型度為1.7~3.0。所述織物的吸水高度為70~78mm,且干燥速度為0.014~0.019cc/min,具有清涼、吸濕、吸水速干等效果,可應用于內衣等貼身衣用領域,所制成的內衣在保持美感以及機能性的同時,也改善了內衣的舒適性,穿著時不會有粘膩的感覺。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ー種吸濕性織物及其用途。
技術介紹
以棉、羊毛為代表的天然纖維由于其柔軟的手感,良好的吸濕性以及穿著舒適度,在內衣等與皮膚直接接觸的衣料中得到廣泛的使用。但是,由棉做成的內衣缺乏懸垂感和光澤度,在表面接觸時無光滑感,作為女性內衣使用時缺乏審美感。聚酯纖維以及聚酰胺纖維織物由于具有光滑、光澤度高、懸垂等特性正代替天然纖維在內衣方面得到使用。但是聚酯纖維的吸濕性極低,當用于直接接觸皮膚或貼近皮膚穿著的內衣、運動衣料等時,由于皮膚出汗不能及時排出,會產生發粘的感覺,在穿著舒適性上比天然纖維差,因此限制了聚酯纖維在衣料用途方面的發展。為了提高聚酯纖維織物的吸濕性能使其具有天然纖維織物的穿著舒適性,常用的方法有化學改性和物理改性。化學改性的方法主要是通過共聚的方法在分子鏈中引入醚鍵、羥基、磺酸等親水基團,但是生產速度慢、易產生大量廢水,且會導致聚酯纖維織物的強度及耐候性下降;或者用親水性整理劑對纖維進行涂層處理以提高其吸濕性能,然而這種方法常因親水劑與纖維結合不牢導致吸濕沒有耐久性,也會導致織物的手感、耐光性不良等問題。物理改性方法包括纖維的超細化、中空多空化和異型截面,都是利用虹吸效應來提高纖維的吸濕性,其中以纖維的異型斷面化應用最為廣泛。如美國杜邦公司于1998年推出的Coolmax異型斷面纖維,其表面有四道凹槽,具有虹吸效應。該纖維所制成的織物能將濕氣從皮膚排到織物表層。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具有清涼、吸濕、吸水速干效果的吸濕性織物,該織物可應用于內衣等貼身衣用領域,所制成的內衣在保持美感以及機能性的同時,也改善了內衣的舒適性,穿著時不會有粘膩的感覺。本專利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是:ー種吸濕性織物,該織物中含有吸濕性聚酯纖維,所述吸濕性聚酯纖維中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含量為5 15wt %,且吸濕性聚酯纖維橫斷面為3葉以上的多葉形狀,其異型度為 1.7 3.0。吸濕性聚酯纖維橫斷面為3葉以上的多葉形狀,通過將纖維斷面設計成3葉以上的多葉斷面形狀,使單根纖維之間形成更多的毛細管,從而增加所得織物的吸水性以及干燥速度。同時通過使用多葉斷面的吸濕性聚酯纖維,所得衣物在穿著時與皮膚的接觸面積變小,在夏天出汗時內衣的發粘感得到改善,提高了其穿著的舒適性。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吸濕性織物中吸濕性聚酯纖維的異型度為1.7 3.0,采用斷面異型度為1.7 3.0的吸濕性聚酯纖維使單根纖維之間形成毛細管,由于毛細管原理所得織物的吸水性高,同時其干燥速度也變快。隨著濕性聚酯纖維異型度的増大,纖維的表面積也相應増大,這種變化使得所得織物的吸濕速度也變快。所述異型度優選2.4 3.0,使用這種吸濕性聚酯纖維所制得的織物具有更好的吸濕速度以及吸水性。聚こ烯吡咯烷酮作為上述吸濕性聚酯纖維中的吸濕成分,為了獲得良好的吸濕性能,其含量為相對于吸濕性聚酯纖維為5 15wt%。相對于吸濕性聚酯纖維,當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含量小于5wt%時,所得到的織物吸濕性低,且由其制成的衣物在穿著時舒適感差;當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含量大于15wt%時,所得織物的物性下降、接觸有粘感,由其制成的衣物無法達到穿著舒適性的要求。上述含量優選7 12wt%。所述吸濕性織物中吸濕性聚酯纖維的含量相對于織物總量的30wt%以上。所述吸濕性聚酯纖維中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平均分散徑為200nm以下。平均分散徑在200nm以下可以使得聚こ烯吡咯烷酮與聚酯很好的絡合,一般將聚こ烯吡咯烷酮通過ニ軸擠出機進行混煉,降低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平均分散徑使其在200nm以下,使聚こ烯吡咯烷酮在聚酯中得到很好的分散,并通過分子間的氫鍵作用力,提高兩者的絡合能力,從而抑制混合后聚こ烯吡咯烷酮的溶出,防止纖維及其織物在使用過程中吸濕性變差。上述聚こ烯吡咯烷酮的K值優選15 90,更優選20 60。如果聚こ烯吡咯烷酮的K值過低,則聚こ烯吡咯烷酮即使與聚酯的絡合能力不強,在擠出后水冷過程中容易溶出,致使纖維得不到很好的吸濕性。而如果其K值過高,則聚酯體系的粘度大大增加,混煉吐出不良,很難造粒,導致生產效率低下。所述吸濕性聚酯纖維的吸濕率差AMR為1.0 4%,優選1.5 4%。所述吸濕性聚酯纖維經過130°C熱水30分鐘處理后,其中聚こ烯吡咯烷酮的溶出率為3%以下,優選2%以下。聚こ烯吡咯烷酮的水溶性極好,通過控制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平均分散徑在200nm以下,從而提高其與聚酯的絡合能力,降低織物中聚こ烯吡咯烷酮的溶出率,提高織物的吸濕性耐久性。聚こ烯吡咯烷酮在高溫下的耐熱性較差,與聚酯共混后由于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受熱分解使所得到的組合物色調變黃。因此,本專利技術通過低溫混煉及低溫紡絲,得到的吸濕性聚酯纖維的色調b值為5.0以下,使得吸濕性織物具有良好的色調,同時達到吸水高度為70 78mm,且干燥速度為0.014 0.019cc/min。本專利技術所述吸濕性聚酯纖維的具體生產方法如下:在長徑比L/D為40以上的ニ軸擠出機上,將聚酯和K值為15 90的聚こ烯吡咯烷酮在真空條件下進行低溫共混,其中聚こ烯吡咯烷酮的添加量以其在聚酯纖維中占聚酯重量的5 15wt%計,得到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平均分散徑在200nm以下的聚酯和聚こ烯吡咯烷酮組合物,將該組合物通過熔融紡絲進行制絲,得到初生纖維,將該初生纖維進ー步進行拉伸,得到延伸絲。對于聚こ烯吡咯烷酮的混煉而言,一般的混煉方法下,由于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凝集,無法達到很好的分散性,因此本專利技術采用在長徑比L/D為40以上的ニ軸擠出機上進行低溫混煉達到平均分散徑在200nm以下的聚酯和聚こ烯吡咯烷酮組合物。所述的低溫混煉是指在混煉時,控制熔融部溫度為聚酯熔點以上10 20°C,混煉部溫度為180 230°C。另夕卜,由于聚こ烯吡咯烷酮在空氣中極易吸水發粘,容易在喂料口受熱造成堵料,因此通過在擠出機喂料ロ添加水冷裝置,把喂料部溫度控制在80°C以下,優選60°C以下,從而使喂料順利進行。 本專利技術中的吸濕性聚酯纖維織物,可以由吸濕性聚酯纖維與其他纖維混纖通過機織或針織編織而成,作為與吸濕性聚酯纖維混纖的纖維可以是以棉為代表的天然纖維,也可以是纖維素類的纖維或聚酰胺、聚氨酯等合成纖維。吸濕性織物中吸濕性聚酯纖維的含量為30wt%以上。通過此方法得到的吸濕性織物的吸水高度在70mm以上,且干燥速度為0.0lWmin以上。在該吸濕性織物用于內衣時,具有很好的清涼感、吸濕、吸水速干等特性,即使大量出汗也能很好的改善穿著時的發粘感,提高穿著舒適性,具有良好的生產性和市場前景。評價方法:1、纖維異型度:求出單纖維的斷面形狀的重心位置到斷面外周的距離中的最長距離和最短距離,異型度=最長距離/最短距離。2、聚こ烯吡咯烷酮的溶出率:纖維未處理時60°C干燥2h后重量為W1,經過加壓130°C處理30min后重量為W2,聚こ烯吡咯烷酮的溶出率由下式算出:溶出率=(W1-W2)ZW1XlOO^03、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平均分散徑: 通過掃描電鏡SEM或透射電鏡TEM對切片以及纖維的表面和斷面進行觀察,得到電子圖像,再通過winrof軟件處理得到聚こ烯吡咯烷酮的平均分散徑。4、聚こ烯吡咯烷酮的K值:將聚こ烯卩比咯燒酮制成濃度I %的水溶液,測定其相對粘度,再用fikentscher求得其K值,1gZ = C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吸濕性織物,其特征是:織物中含有吸濕性聚酯纖維,所述吸濕性聚酯纖維中聚乙烯吡咯烷酮的含量為5~15wt%,且吸濕性聚酯纖維橫斷面為3葉以上的多葉形狀,其異型度為1.7~3.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范志恒,望月克彥,
申請(專利權)人:東麗纖維研究所中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