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系一種氣壓回轉缸結構,其使夾持工件旋轉的回轉缸得更更佳實用功效;主要系:設成由具有驅動盤的主軸管、前殼體、后殼體、固定座、內環座、旋轉座、鎖合環所組成,固定座設有第一、二入氣孔,內環座、旋轉座設有可通氣的數個通氣孔,并設有通氣道、通氣縫分別連通于前、后殼體所形成的前、后氣室,藉由上述,得以構成氣壓作動主軸管的驅動盤,達到夾持、放松夾頭工件的效果,并且,因設成數個通氣孔供給氣壓,而獲得泄漏量極小,能夠使用較小空壓泵及可獲得氣壓力大夾持力的功效。(*該技術在2015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夾持工件旋轉的氣壓回轉缸。
技術介紹
公知的夾持工件回轉缸,都設成「油壓式」,換言之,都是采用輸入油壓,達到控制夾緊、放松工件的目的。然而,公知之所以采用油壓,系因無法突破使回轉缸壓旋轉狀態時「泄氣量大」的問題,致使需采用「稠密度較大」的油,方可使得泄漏量小,然,「油壓式」存在有下列缺點回轉缸系必然會有泄漏的問題,其泄漏油將造成污染周遭環境,亦即,有不清潔的困擾。又,必然有體積龐大的油箱、抽油泵,占空間、費用較貴。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氣壓回轉缸結構,系由具有驅動盤的主軸管、前殼體、后殼體、固定座、內環座、旋轉座、鎖合環所組成;其特征在于,該前、后殼體呈鎖密合一體,主軸管的驅動盤處于前、后殼體中,而形成有前氣室、后氣室,前殼體設有連通孔、通氣孔而連通于前氣室,后殼體則設有通氣道連通于前殼體的連通孔;該旋轉座,套組于主軸管外周,其設有通氣道連通于后殼體的通氣道,其內壁與主軸管間留有通氣縫連通于前、后殼體所形成的后氣室,其并設有數孔間隔排列、貫穿內外的通氣孔連通于通氣縫;該內環座,套組于旋轉座外周,其設有數孔間隔排列、貫穿內外、雙層的通氣孔,其中一層通氣孔連通于旋轉座的通氣道、另一層通氣孔連通于旋轉座的通氣孔;該固定座,配合軸承而套組于內環座的外周,而使得呈固定座不可旋轉,其設有第一、二入氣孔輸入氣壓,對應第一入氣孔的內壁設有通氣環道連通于內環座的通氣孔,對應第二入氣孔的內壁亦設有通氣環道連通于內環座的另一通氣孔;該鎖合環,系套組于主軸管外周、并鎖合于旋轉座,形成使軸承、內環座、固定座不可脫離;該主軸管,系可供組合于具有旋轉動力的機臺,其并供組裝主軸拉管夾頭;藉由上述結構,于第一入氣孔輸入氣壓、第二入氣孔不輸入氣壓時,得以使驅動盤后退而使其拉管夾頭夾緊工件,于第二入氣孔輸入氣壓、第一入氣孔不輸入氣壓,得以使驅動盤前進而使拉管夾頭放松工件。本技術系使夾持工件旋轉的回轉缸,能夠呈氣壓驅動及更佳實用功效。主要技術、目的為其一,設成組合一體的固定座、內環座、旋轉座、鎖合環、前殼體、后殼體,其內組設具有驅動盤的主軸管,主軸管連結主軸拉管夾頭,固定座則設有第一、二入氣孔而可通于前、后殼體中的前、后氣室,形成可氣壓推動驅動盤主軸管前進、后退的作用,而得以使拉管夾頭夾緊、放松工件。其二,旋轉座、內環座設有數孔貫穿的通氣孔、及通氣環道,而得以在旋轉狀態呈單一孔連通氣壓,達到空氣泄漏量極小的效果,因此可保持極佳的氣壓力大而夾持力大的功效。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構造剖視及A-A處斷面圖。圖2為本技術應用于前端組裝主軸主軸夾頭夾持工件狀態圖。圖3為系圖2放松工件狀態圖。圖4為本技術應用于后端組裝主軸夾頭夾持工件狀態圖。圖5為系圖4放松工件狀態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主軸管17前氣室26軸承11驅動盤18后氣室30旋轉座 12前殼體 20固定座33通氣縫13連通孔 21第一入氣孔34鎖合環14、24、25、32通氣孔 22第二入氣孔40主軸15后殼體 211、212通氣環道41拉管16、31、330通氣道 23內環座42夾頭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圖1的A-A斷面圖、圖2、圖3,系由具有驅動盤11的主軸管10、前殼體12、后殼體15、固定座20、內環座23、旋轉座30、鎖合環34所組成;其中,該前、后殼體12、1呈鎖密合一體,主軸管10的驅動盤11處于前、后殼體12、15中,而形成有前氣室17、后氣室18,前殼體12設有連通孔13、通氣孔14而連通于前氣室17,后殼體15則設有通氣道16連通于前殼體12的連通孔13;該旋轉座30,套組于主軸管10外周,其設有通氣道31連通于后殼體15的通氣道16,其內壁與主軸管10間留有通氣縫33連通于前、后殼體12、15所形成的后氣室18,其并設有數孔間隔排列、貫穿內外的通氣孔32連通于通氣縫33;該內環座23,套組于旋轉座30外周,其設有數孔間隔排列、貫穿內外、雙層的通氣孔24、25,其中一層通氣孔24連通于旋轉座30的通氣道31、另一層通氣孔25連通于旋轉座30的通氣孔32;該固定座20,配合軸承26而套組于內環座23的外周,而得以呈固定座20不可旋轉,其設有第一、二入氣孔21、22輸入氣壓,對應第一入氣孔21的內壁設有通氣環道211連通于內環座23的通氣孔24,對應第二入氣孔22的內壁亦設有通氣環道212連通于內環座23的另一通氣孔25;該鎖合環34,系套組于主軸管10外周、并鎖合于旋轉座30,形成使軸承26、內環座23、固定座20不可脫離;該主軸管10,系可供組合于具有旋轉動力的機臺,其并供組裝主軸40拉管41夾頭42。本技術圖2、圖3,系應用于前端組裝長形主軸40,主軸40中供組裝拉管41,拉管41具有夾頭42,配合主軸40前端口呈斜錐面,拉管41夾頭42前進、后退時,即可夾緊、放松工件。而使拉管41夾頭42作動的動力,系見圖2,其由第一入氣孔21輸入氣壓第二入氣孔22不輸入氣壓,氣壓經由固定座20的通氣環道211而進入內環座23通氣孔24,再經由通氣道31再進入后殼體15通氣道16,又進入前殼體12連通孔12、通氣孔14,最后進入前氣室17即可推動驅動盤11主軸管10后退,而得以連帶使拉管41夾頭42后退,配合主軸40端口的斜壁即可使夾頭42產生收縮孔徑夾緊工件的效果。反之,放松工件時,如圖3所示,第二入氣孔22輸入氣壓、第一入氣孔21不輸入氣壓,氣壓經由固定座20另一通氣環道211而進入內環座23另一組通氣孔25,再經由通氣縫33而進入后氣室18,得以推動驅動盤11主軸管10前進,連帶使拉管41夾頭42前進,即得以放松工件;由上述說明可知,本技術具有極快速、精確控制作動夾頭42夾緊、放松工件的功效。又,再特別說明如圖1的A-A斷面圖所示,本技術因固定座20設有通氣環道212(211)、內環座23及旋轉座30設有數孔通氣孔25(24)、32,因此,在旋轉狀態時皆會至少有一孔相連通,而得以保持正常的供應氣壓,且因本技術系呈「孔」的通氣,而非全周式通氣,故其可獲得空氣的泄漏量極小的效果,而使得較小的氣壓泵即可得供應充足的氣壓,并因泄氣量小而得以保持強大的氣壓力,即可獲得強大的夾持力功效,又,所泄出的空氣,并不會有油壓式的油污染問題,獲得周遭環境清潔的功效。另外,依上述的技術手段,本技術亦可實施呈圖4、圖5所示,系將主軸管10設成較厚,而在主軸管10設通氣道330連通于前氣室17,如此即可后殼體15不必設通氣道16、前殼體12不必設連通孔13及通氣孔14,亦能獲得輸入氣壓控制驅動盤11前進、后退的效果。權利要求1.一種氣壓回轉缸結構,系由具有驅動盤的主軸管、前殼體、后殼體、固定座、內環座、旋轉座、鎖合環所組成;其特征在于,該前、后殼體呈鎖密合一體,主軸管的驅動盤處于前、后殼體中,而形成有前氣室、后氣室,前殼體設有連通孔、通氣孔而連通于前氣室,后殼體則設有通氣道連通于前殼體的連通孔;該旋轉座,套組于主軸管外周,其設有通氣道連通于后殼體的通氣道,其內壁與主軸管間留有通氣縫連通于前、后殼體所形成的后氣室,其并設有數孔間隔排列、貫穿內外的通氣孔連通于通氣縫;該內環座,套組于旋轉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壓回轉缸結構,系由具有驅動盤的主軸管、前殼體、后殼體、固定座、內環座、旋轉座、鎖合環所組成;其特征在于,該前、后殼體呈鎖密合一體,主軸管的驅動盤處于前、后殼體中,而形成有前氣室、后氣室,前殼體設有連通孔、通氣孔而連通于前氣室, 后殼體則設有通氣道連通于前殼體的連通孔;該旋轉座,套組于主軸管外周,其設有通氣道連通于后殼體的通氣道,其內壁與主軸管間留有通氣縫連通于前、后殼體所形成的后氣室,其并設有數孔間隔排列、貫穿內外的通氣孔連通于通氣縫;該內環座,套 組于旋轉座外周,其設有數孔間隔排列、貫穿內外、雙層的通氣孔,其中一層通氣孔連通于旋轉座的通氣道、另一層通氣孔連通于旋轉座的通氣孔;該固定座,配合軸承而套組于內環座的外周,而使得呈固定座不可旋轉,其設有第一、二入氣孔輸入氣壓,對應第一 入氣孔的內壁設有通氣環道連通于內環座的通氣孔,對應第二入氣孔的內壁亦設有通氣環道連通于內環座的另一通氣孔;該鎖合環,系套組于主軸管外周、并鎖合于旋轉座,形成使軸承、內環座、固定座不可脫離;該主軸管,系可供組合于具有旋轉動力的 機臺,其并供組裝主軸拉管夾頭;藉由上述結構,于第一入氣孔輸入氣壓、第二入氣孔不輸入氣壓時,得以使驅動盤后退而使其拉管夾頭夾緊工件,于第二入氣孔輸入氣壓、第一入氣孔不輸入氣壓,得以使驅動盤前進而使拉管夾頭放松工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蔡晨鐘,
申請(專利權)人:蔡晨鐘,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