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具有多自由度的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及包括該結構的起重機,同步結構包括用于承載配重的承載裝置和多個配重物,其中,所述承載裝置主要由兩個并排設置的獨立的車體形成,每個所述車體包括履帶式行走機構,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通過回轉支承部件與所述車體下部連接,兩個所述車體之間通過一連接架形成剛性連接,所述連接架中部通過一連接部件與主機后部連接,所述配重物按預設比例分別置于兩個所述車體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履帶式起重機的配重結構,尤其是一種具有多自由度的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及包括該結構的起重機。
技術介紹
超起配重小車主要應用于大噸位的履帶起重機和全地面起重機,其與超起裝置配合增加吊臂的穩定性,充分發揮起重機臂架的性能,曾而擴大起重機的適用范圍。現有的大噸位履帶式起重機超起配重小車一般采用履帶式或者輪胎式行走機構,主機與小車的連接方案基本采用剛性連接。相對于履帶式行走方案,輪胎式結構復雜、價格昂貴而且損耗極大。同時剛性連接對于小車與主機間的連接機構的機械性能要求極高,且不便于超起配重小車隨履帶式起重機同步行走,且不利于調整超起配重偏移,且存在超起配重離地造成傾翻的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的超起配重小車存在的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具有多自由度的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及包括該結構的起重機。本技術解決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包括用于承載配重的承載裝置和多個配重物,其中,所述承載裝置主要由兩個并排設置的獨立的車體形成,每個所述車體包括履帶式行走機構,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通過回轉支承部件與所述車體下部連接,兩個所述車體之間通過一連接架形成剛性連接,所述連接架中部通過一連接部件與主機后部連接,所述配重物按預設比例分別置于兩個所述車體上。上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中,每個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包括獨立的驅動裝置和獨立的控制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用于驅動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行走,所述控制裝置用于控制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的行走速度和行走方向。上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中,所述連接部件主要由與所述主機連接的后撐桿和與所述連接架連接二聯桿形成,所述后撐桿和所述二聯桿之間通過鉸鏈鉸接。上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中,每個所述車體與所述連接架鉸接。上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中,所述二聯桿與所述連接架的連接處設有回轉支承部件。 上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中,還包括主控裝置,所述主控裝置與每個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的控制裝置連接。上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中,所述二聯桿與所述連接架之間設有一伸縮部件,所述伸縮部件的伸縮部位設有距離傳感器用于感應所述伸縮部件的伸縮距離,所述距離傳感器與所述主控裝置連接。上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中,二聯桿與所述后撐干連接部位的鉸鏈處設有角度傳感器,所述角度傳感器與所述主控裝置連接,所述主控裝置與所述主機的控制系統連接。上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中,每個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均設有一對平行的履帶。一種起重機,其中,包括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主機與超起配重小車之間采用多自由度的連結方式,降低了主機與超起配重小車之間的連結機構的機械性能要求,同時保證了超起配重小車與主機之間的同步控制精度。2.超起配重裝置將所有超起配重放在小車上,整機吊重、空載時均可隨主機同步行駛,避免了超起配重離地而導致傾翻的意外,增強了履帶起重機在特殊領域施工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達到安全施工作業要求。3.履帶式超起裝置的超起配重小車具備自行功能,因此起重量與超起配重的匹配關系不必像懸浮式那么嚴格,既使安裝所有超起配重,在起重范圍內起重機可以不受限制地起升、變幅、行走及回轉,操作簡單,且履帶式超起配重小車比輪胎式超起配重小車承載能力更強。4.兩車體通過連接架鉸接,可以避免因兩車體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造成連接架損壞,即可以適應不平地面。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與主機連接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的后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與主機連接結構的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與主機同步進退時履帶式行走機構的狀態不意圖;圖6是本技術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與主機同步回轉時履帶式行走機構的狀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本技術的限定。如圖1、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本技術具有多自由度的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包括用于承載配重的承載裝置和多個配重物2,其中,承載裝置主要由兩個并排設置的獨立的車體10形成,每個車體10包括履帶式行走機構11,履帶式行走機構11通過回轉支承部件12與車體10下部連接,兩個車體10之間通過一連接架13形成剛性連接,連接架13中部通過一連接部件與主機4后部連接,配重物2按預設比例分別置于兩個車體10上。本技術的原理是兩個車體10下方的履帶行走機構11可通過回轉支承部件12回轉,使本技術提供的結構在隨主機4同步進退時形成如圖5所示的狀態,在隨主機4同步回轉時形成如圖6所示的狀態,以方便超起配重小車隨主機4同步移動。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其中,每個履帶式行走機構11包括獨立的驅動裝置和獨立的控制裝置,驅動裝置用于驅動履帶式行走機構11行走,控制裝置用于控制履帶式行走機構11的行走速度和行走方向。由于履帶式行走機構11的自身特點使得控制其轉向只需使兩邊的履帶的轉動速度不同,控制其回轉只需是兩邊的履帶反向轉動,由于在兩個車體10上分別設置了獨立的驅動裝置和獨立的控制裝置使得兩個車體10下的履帶式行走機構11可以被獨立的控制和驅動,是的調整履帶式行走機構11更方便。進一步的,其中,連接部件主要由與主機4連接的后撐桿31和與連接架13連接二聯桿32形成,后撐桿31和二聯桿32之間通過鉸鏈鉸接。通過鉸鏈鉸接的形式將使本技術提供的超起配重小車結構在于主機4連接時增加了自由度降低了主機4與超起配重小車之間的連結機構的機械性能要求,基于同一目的還可以在二聯桿32與連接架13的連接處設置回轉支承部件34以使超起配重小車的自由度增加。在此基礎上,可在二聯桿32與后撐干31連接部位的鉸鏈處設置角度傳感器,以實現對超級配重小車偏移角度的采集。當主機4與超起配重小車同步前進退時,超起配重小車的兩個車體10的速度不匹配時即會出現超起配重小車偏移的現象,通過設置角度傳感器感應二聯桿32與后撐桿31與鉸鏈處形成的角度即可對超起配重小車的兩個車體10的速度差異作出判斷。進一步的,其中,二聯桿32與連接架13之間設有一伸縮部件33,伸縮部件33的伸縮部位設有距離傳感器用于感應伸縮部件33的伸縮距離。當主機4與超起配重小車同步前進退時一旦出現主機速度與超起配重小車速度不通就會造成伸縮部件33伸縮,通過設置距離傳感器感應伸縮部件33的伸縮距離即可對主機速度與超起配重小車速度的差異做出判斷。進一步的,其中,每個車體10與連接架13鉸接。這樣設置可以避免因兩車體10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造成連接架13損壞,即可以適應不平地面。在上述技術方案基礎上還包括主控裝置,主控裝置與每個履帶式行走機構11的控制裝置連接,角度傳感器與主控裝置連接,距離傳感器與主控裝置連接,同時主控裝置還與主機4的控制系統連接。如圖5所示,當主機4和超起配重小車同步直線行走時,以后撐桿31為參照物,主控裝置根據伸縮部件33上的距離傳感器獲得的數值檢測主機4和超起配重小車相對行走速度的快慢,以后撐桿31和二聯桿32連接部位處鉸鏈位置的角度傳感器獲得的數據來檢測超起配重小車是否走偏。當行走出現快慢時,雙向調節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包括用于承載配重的承載裝置和多個配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裝置主要由兩個并排設置的獨立的車體形成,每個所述車體包括履帶式行走機構,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通過回轉支承部件與所述車體下部連接,兩個所述車體之間通過一連接架形成剛性連接,所述連接架中部通過一連接部件與主機后部連接,所述配重物按預設比例分別置于兩個所述車體上。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包括用于承載配重的承載裝置和多個配重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載裝置主要由兩個并排設置的獨立的車體形成,每個所述車體包括履帶式行走機構,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通過回轉支承部件與所述車體下部連接,兩個所述車體之間通過一連接架形成剛性連接,所述連接架中部通過一連接部件與主機后部連接,所述配重物按預設比例分別置于兩個所述車體上。2.如權利要求1所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包括獨立的驅動裝置和獨立的控制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用于驅動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行走,所述控制裝置用于控制所述履帶式行走機構的行走速度和行走方向。3.如權利要求2所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件主要由與所述主機連接的后撐桿和與所述連接架連接二聯桿形成,所述后撐桿和所述二聯桿之間通過鉸鏈鉸接。4.如權利要求2所述履帶配重小車同步結構,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車體與所述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蘇令華,王寶玉,陳志剛,劉響,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三一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