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及其頭戴式耳機,該喇叭驅動單元包括振動膜、音圈、華司、磁片、U鐵、支架、振動環和封閉式后罩,支架設置在U鐵上,振動環連接在支架與封閉式后罩之間,封閉式后罩、支架、振動環和U鐵組成密閉的振動腔,振動膜設置在支架的前端上,在振動膜外環后方的支架上設置有連通至振動腔的第一通孔;由于采用了振動環和封閉式后罩,以及對應振動膜的第一通孔,在振動膜發聲的同時,其振動引發的氣流經由第一通孔傳導到振動環上,帶動振動環產生更加強烈的振動,進而達到使耳機產生震感的效果,而這種振動完全依靠喇叭驅動單元自身在發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空氣氣流作為動力,由此避免了消耗電流與音頻功率。(*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頭戴式耳機及其喇叭驅動單元領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種具有振動功能的無振動器式喇叭驅動單元及其頭戴式耳機。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的振動耳機是在耳機的殼體內安裝一個振動器,并將振動器并聯或串聯在喇叭驅動單元的回路上,當有音頻信號的電流通過振動器時產生振動。但是,現有技術中的振動耳機,其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消耗電流與音頻功率。因此,現有技術尚有待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無需消耗電流與音頻功率。同時,本技術還提供一種頭戴式耳機,無需安裝振動器也可產生震感的效果。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包括由振動膜、音圈、華司、磁片和U鐵組成的喇叭驅動單元,其中,該喇叭驅動單元還包括支架、振動環和封閉式后罩,所述支架設置在所述U鐵的外壁上,所述振動環連接在所述支架與所述封閉式后罩之間,所述封閉式后罩、支架、振動環和U鐵組成密閉的振動腔,所述振動膜設置在所述支架的前端上,在所述振動膜外環后方的支架上設置有連通至該振動腔的第一通孔。所述的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其中:所述磁片固定在所述U鐵內底面的中心位置上,所述華司固定在所述磁片上,所述音圈的前端連接在所述振動膜上,所述音圈的后端伸入所述U鐵的振動腔,并介于所述華司的外壁與所述U鐵的內壁之間,在所述振動膜內環后方的華司上設置有連通至所述振動腔的第二通孔。所述的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其中:所述振動環的寬度小于所述振動膜外環的寬度。所述的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其中:所述振動環的外邊緣設置在所述封閉式后罩周邊前端面的內邊沿上,所述振動環的內邊緣設置在所述支架周邊前端面的外邊沿上。所述的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其中:所述支架的前端設置有一圈凸出的臺階,所述振動膜的外邊緣設置在該臺階的邊沿上。所述的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其中:所述U鐵的周邊向外延伸形成整體的U鐵支架以代替所述支架,所述振動環連接在所述U鐵支架與所述封閉式后罩之間,所述振動腔由所述封閉式后罩、振動環和U鐵支架組成,所述振動膜設置在所述U鐵支架的前端上,連通至所述振動腔的第一通孔設置在所述振動膜后方的U鐵支架上。一種頭戴式耳機,包括耳機前罩、喇叭驅動單元和耳機后殼,所述耳機前罩與耳機后殼將所述喇叭驅動單元夾在其中,其中:所述喇叭驅動單元設置為上述中任一項所述的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本技術所提供的一種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及其頭戴式耳機,由于采用了振動環和封閉式后罩,以及對應振動膜的第一通孔,在振動膜發聲的同時,其振動引發的氣流經由第一通孔傳導到振動環上,帶動振動環產生更加強烈的振動,進而達到使耳機產生震感的效果,而這種振動完全依靠喇叭驅動單元自身在發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空氣氣流作為動力,由此避免了消耗電流與音頻功率。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實施例一的剖視圖。圖2是本技術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實施例二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和實施例加以詳細說明,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技術,并非用于限定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圖1是本技術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實施例一的剖面圖,該空氣動力振動耳機包括耳機前罩210a、耳機后殼210b、封閉式后罩220、振動環230、支架240、振動膜250、音圈260、華司270、磁片280和U鐵290,所述華司270和磁片280設置在所述U鐵290內部,所述磁片280位于所述U鐵290內底面的中心位置上,所述華司270固定在所述磁片280之上,即所述磁片280夾在所述華司270與所述U鐵290之間,所述華司270的直徑可稍大于所述磁片280的直徑,而所述華司270的厚度一般小于所述磁片280的厚度,所述音圈260的前端連接在所述振動膜250上,所述音圈260的后端伸入所述U鐵290的內部空間,所述音圈260的大小介于所述華司270的外徑與所述U鐵290的內徑之間,所述振動膜250的周邊連接在所述支架240的前端上。本技術空氣動力振動耳機的改進點在于,所述支架240設置在所述U鐵290的外壁上,即所述U鐵290嵌裝在所述支架240的中間,所述振動環230連接在所述支架240的周邊與所述封閉式后罩220的周邊之間,所述支架240通過所述振動環230 “懸浮”在所述后罩220前面的內部空間,所述后罩220的內壁、所述支架240和所述U鐵290的背面與所述振動環230共同形成一個封閉的振動腔300,所述振動膜250外環后方的支架240上至少設置有一個對應所述振動膜250的第一通孔301,所述第一通孔301與所述振動腔300相連通。當所述音圈260的線路中有電流信號通過時,在所述磁片280和華司270的磁場作用下,驅動所述振動膜250發出聲音,所述振動膜250外環在發聲的同時產生振動,振動引發的氣流經由所述第一通孔301進出所述振動腔300,并傳導到所述振動環230上,帶動所述振動環230產生更加強烈的振動,由此達到使耳機產生震感的效果,而且這種振動完全依靠喇叭驅動單元在發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空氣氣流作為動力,根本不需消耗電流與音頻功率。在本技術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的優選實施方式中,在所述振動膜250內環后方的華司中心位置上可設置有第二通孔302,所述第二通孔穿過所述磁片280和所述U鐵290,與所述振動腔300相連通,所述振動環內環在發聲的同時也產生振動,振動弓I發的氣流也可經由所述第二通孔302進出所述振動腔300,并也傳導到所述振動環230上,力口強了所述振動環230的振動幅度,提高了耳機的震感。較好的是,所述振動環230的寬度小于所述振動膜250外環的寬度,由此所述振動環230的面積就小于所述振動膜250外環的面積,進而面積較大的振動膜250外環的振動,通過所述第一通孔301傳導到面積較小的振動環230上,加大了所述振動環230振動的幅度,提高了耳機的震感。進一步地,在固定所述振動膜250時,所述支架240的前端可設置有一圈凸出的臺階245,所述振動膜250的外邊緣設置在該臺階245的邊沿上;而在固定所述振動環230時,所述振動環230的外邊緣可設置在所述封閉式后罩220周邊前端面的內邊沿上,所述振動環230的內邊緣設置在所述支架240周邊前端面的外邊沿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包括由振動膜、音圈、華司、磁片和U鐵組成的喇叭驅動單元,其特征在于,該喇叭驅動單元還包括支架、振動環和封閉式后罩,所述支架設置在所述U鐵的外壁上,所述振動環連接在所述支架與所述封閉式后罩之間,所述封閉式后罩、支架、振動環和U鐵組成密閉的振動腔,所述振動膜設置在所述支架的前端上,在所述振動膜外環后方的支架上設置有連通至該振動腔的第一通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包括由振動膜、音圈、華司、磁片和U鐵組成的喇叭驅動單元,其特征在于,該喇叭驅動單元還包括支架、振動環和封閉式后罩,所述支架設置在所述U鐵的外壁上,所述振動環連接在所述支架與所述封閉式后罩之間,所述封閉式后罩、支架、振動環和U鐵組成密閉的振動腔,所述振動膜設置在所述支架的前端上,在所述振動膜外環后方的支架上設置有連通至該振動腔的第一通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片固定在所述U鐵內底面的中心位置上,所述華司固定在所述磁片上,所述音圈的前端連接在所述振動膜上,所述音圈的后端伸入所述U鐵的振動腔,并介于所述華司的外壁與所述U鐵的內壁之間,在所述振動膜內環后方的華司上設置有連通至所述振動腔的第二通孔。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空氣動力振動喇叭驅動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動環的寬度小于所述振動膜外環的寬度。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郁志曰,
申請(專利權)人:郁志曰,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