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馬尾藻在礁石上的移植與栽培方法,該方法利用正方形或長方形的人工混凝土薄磚塊為附著基,以有性繁殖的馬尾藻幼孢子體為苗源,在露天育苗池培育幼孢子體至5~10cm幼苗后,以速凝水泥混合沙漿固定附著有馬尾藻假根的附著基于原生態自然礁石上,或自天然海區采集5~10cm的馬尾藻幼苗,以速凝水泥混合沙漿把剪掉枝葉的假根幼苗固定于原生態自然礁石上,進行馬尾藻的移植與栽培;本方法栽培的馬尾藻可世代繁衍種群,且易于大面積推廣應用,可為構建大型海藻場或人工魚礁或海洋牧場提供技術支撐,也可為修復近岸海洋生態系統提供基礎技術資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馬尾藻的移植與栽培方法,具體涉及一種半葉馬尾藻、硇洲馬尾藻、全緣馬尾藻、亨氏馬尾藻、莫氏馬尾藻和羊棲菜在礁石上的移植與栽培方法,屬于海洋藻類養殖技術。
技術介紹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已導致大氣CO2濃度急劇增加,全球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所產生的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化已引起全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因環境污染而導致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和生物資源的枯竭日益顯現。《京都議定書》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簽署,標志著以“低 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低碳經濟時代已經來臨。海洋不但蘊藏著無盡的寶藏,同時也是全球氣候的調節器。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量,其余大量的二氧化碳均被海洋所吸收,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倡議大型海藻是“藍色碳匯”的主要載體,大力增加“森林碳匯”和“藍色碳匯”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措施。近三十年來,我國沿海工農業的高速發展和新興城市群的建立,給我國近岸海域帶來嚴重的污染,加上酷漁濫捕和無序無度的開發利用,導致漁業資源嚴重衰退、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海藻場等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海岸帶的天然藻場面臨嚴重退化、枯竭和不易恢復的危險,尤其是具有亞熱帶特色的硇洲馬尾藻、全緣馬尾藻和半葉馬尾藻等大型海藻分布區域急劇萎縮。馬尾藻是大型經濟褐藻,藻體長度最大可達7 m以上,馬尾藻形成的自然藻場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是魚類、蝦蟹類良好的繁育場所,是海洋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馬尾藻富含糖類、脂類、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多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其開發利用前景非常廣闊。馬尾藻是一種多年生海藻,由于生長速度快、生物量大以及在淺海生態環境中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可作為“藍色碳匯”、藻場重建、生態系統環境修復、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重要的構建物種之一,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保護野生馬尾藻資源,修復近海生態環境及恢復漁業資源,增加“藍色碳匯”,并為馬尾藻產品的加工利用提供原材料,本專利技術進行了馬尾藻在低潮區礁石上的移植與栽培研究,對影響移植與栽培效果的重要因素如附著基的形狀、移植與栽培方法、移植與栽培時間、藻體大小、海浪、潮汐性質、透明度、懸浮物、敵害生物等進行了探討分析,形成了一套完整、可行的馬尾藻在低潮區礁石上移植與栽培的技術方法,可為馬尾藻藻場的人工修復與重建增加“藍色碳匯”提供技術支撐,最終為近海生態環境恢復和保護提供有效的方法。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是針對目前大型野生馬尾藻退化嚴重的現狀,對馬尾藻在低潮區礁石上進行移植與栽培的方法技術、不同附著基進行篩選,最后確定附著基的材料和形狀、藻體大小、移植與栽培的方法和時間等進行研究,該方法能夠人工修復自然海區退化的馬尾藻藻場或人工構建新的馬尾藻藻場。為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的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馬尾藻移植與栽培技術方法如下: ,包括以下步驟: (O附著基材料的選擇 混凝土材料易于造形和易于與礁石牢固結合,價格便宜,浸泡處理后附苗效果好,經久耐用,環保且易于推廣,故選擇作為馬尾藻移植與栽培的人工附著基; (2)附著基形狀的選擇 人工混凝土薄磚塊適宜于馬尾藻增殖過程中幼孢子體的附著成活;混凝土薄磚塊需制造成表面粗糙,規格為長15 30cm、寬10 20cm、厚I 2cm的正方體或長方體,不宜過大,這樣有利于幼孢子體附著,并可牢固地結合于不規則和不夠平坦的礁石上; (3)固著方式的選擇 方法一:5月份馬尾藻孢子成熟時,用經過海水浸泡約I個月(去除堿性物質或有毒物質)的人工混凝土薄磚塊作為附著 基,于育苗池內采集有性繁殖的馬尾藻幼孢子體進行培育,采用半流水的培育方法,培育至11月份;育苗后期要模擬自然海區海浪和流水的沖擊,使其根系發達并牢固地附著于附著基上,也要模擬潮汐的漲落,逐漸延長幼苗直接接觸太陽光的時間至每天約3小時,以免移植至野外造成不適被陽光曝曬而死;移植時距幼苗基部I 3cm處剪去枝葉,以速凝水泥混合沙漿把混凝土薄磚塊固定于低潮區的原生態自然礁石上,剪去枝葉的目的是為減小初期海浪的沖擊力,使尚未適應自然環境的假根幼苗在大浪的沖擊下不至于被沖走或被擊斷而致栽培失??; 方法二:采集帶有假根的天然幼苗,距基部I 3cm處剪去枝葉,以速凝水泥混合沙漿把剪掉枝葉的假根幼苗固定于低潮區的原生態自然礁石上,注意固定時要露出部份假根,切勿把假根全埋沒于混凝土內,否則馬尾藻幼苗難以成活; (4)幼苗的規格 人工苗或天然苗以長約5 IOcm為宜,苗太小假根不發達,苗太大育苗成本增加,在移植和栽培時務必要把枝葉剪除,否則幼苗成活率較低; (5)移植與栽培時間 移植至海區的適宜時間為11月份,因為人工培育的馬尾藻幼苗長至5 10 cm時,一般要到11月份,另外,天然馬尾藻幼苗也要到10月底至11月初才能長至5 10cm。投放太早,幼苗小假根不夠發達,而且9、10月份海區水溫尚高,不利于幼苗生長,尤其是夏季高水溫致藻體腐爛,假根易脫落,不利于假根營養繁殖。時間太晚,人工育苗成本增加,成活率降低,低水溫也不利于人工移植,并增加移植的困難;天然苗太長,不利于采集和運輸,而且太晚移植與栽培,幼苗萌發后后期的生長時間縮短,不利于馬尾藻的充分生長; (6)海區的選擇 一般選擇地勢較平坦、透明度較大、沒有或較少有污水或養殖廢水排放、懸浮物含量低、食藻動物較少的巖礁帶海區,在低潮區地勢較平坦、礁石較多、流急、浪大的海區尤佳。全日周期潮海區較半日周期潮海區為好,利于施工; (7)日常管理 人工苗或天然苗移植和栽培在低潮區的礁石上后,早期應定期清除附著生物,并采取適當方法如圍網等以防食藻動物對幼苗的傷害,因馬尾藻是多年性海藻,當移植與栽培的馬尾藻假根牢固生長于天然海區礁石上后,就能自然世代繁衍,人工藻場只需粗放管理即可; 所述的速凝水泥混合沙漿為德高水不漏、沙和水的混合物,德高水不漏:沙:水的體積比=0.5:1: 0.3 ; 方法一所述的馬尾藻種類為半葉馬尾藻、硇洲馬尾藻、莫氏馬尾藻、亨氏馬尾藻、全緣馬尾藻和羊棲菜; 所述馬尾藻在低潮區礁石上的移植與栽培方法,采用正方形或長方形混凝土薄磚塊附著基是因為幼孢子體易于在其上附著,混凝土易于與礁石牢固結合,薄磚塊在礁石上較平坦,突出不高,附著的幼苗假根易于向四周延伸。選擇用有性繁殖人工培育的馬尾藻苗源,不會對自然馬尾藻資源造成人為破壞,馬尾藻有性繁殖力強,可以滿足大規模移植與栽培對馬尾藻苗種的需求。因天然苗根系發達,采用天然苗可在坡度較大的礁石上單獨種植或幾棵種植,有利于馬尾藻的生長,當然天然苗僅可在生長較為密集和未受到人為破壞的礁區少量采集,切忌連片采集,否則會破壞天然藻場,不利于藻場的自我修復。本專利技術的馬尾藻在低潮區礁石上的移植與栽培方法,是根據馬尾藻的生態習性,通過探索自然環境下馬尾藻生長的適宜環境條件,采用人工苗源或天然苗源,人為的將藻體移植與栽培在自然海區的礁石上,使其能夠永久存活,并最終形成一定規模的人工藻場,起到恢復或修復馬尾藻資源的作用。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馬尾藻在低潮區礁石上的移植與栽培方法是根據馬尾藻的生活習性,通過探索自然環境下馬尾藻生長的適宜環境條件,采用人工苗源或天然苗源,人為的將藻體移植與栽培在自然海區的礁石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馬尾藻在礁石上的移植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附著基材料的選擇混凝土材料易于造形和易于與礁石牢固結合,浸泡處理后附苗效果好,經久耐用,環保且易于推廣,選擇混凝土材料作為馬尾藻移植與栽培的人工附著基;(2)附著基形狀的選擇人工混凝土薄磚塊適宜于馬尾藻增殖過程中幼孢子體的附著成活;混凝土薄磚塊制造成表面粗糙,規格為長15~30cm、寬10~20cm、厚1~2cm的正方體或長方體,利于幼孢子體附著,并可牢固地結合于不規則和不夠平坦的礁石上;(3)固著方式的選擇方法一:5月份馬尾藻孢子成熟時,用經過海水浸泡1個月去除堿性物質或有毒物質的人工混凝土薄磚塊作為附著基,于育苗池內采集有性繁殖的馬尾藻幼孢子體進行培育,采用半流水的培育方法,培育至11月份,育苗后期模擬自然海區海浪和流水的沖擊,使其根系發達并牢固地附著于附著基上,模擬潮汐的漲落,逐漸延長幼苗直接接觸太陽光的時間至每天3小時,移植時距幼苗基部1~3cm處剪去枝葉,以速凝水泥混合沙漿把混凝土薄磚塊固定于低潮區的原生態自然礁石上;方法二:采集帶有假根的天然幼苗,距基部1~3cm處剪去枝葉,以速凝水泥混合沙漿把剪掉枝葉的假根幼苗固定于低潮區的原生態自然礁石上,固定時露出部分假根,不把假根全埋沒于混凝土內;(4)幼苗的規格人工苗或天然苗以長5~10cm為宜,在移植和栽培時務必要把枝葉剪除;(5)移植與栽培時間移植至海區的適宜時間為11月份;(6)海區的選擇選擇地勢較平坦、透明度較大、沒有或較少有污水或養殖廢水排放、懸浮物含量低、食藻動物較少的巖礁帶海區,在低潮區地勢較平坦、礁石較多、流急、浪大的海區,全日周期潮海區,利于施工;(7)日常管理人工苗或天然苗移植和栽培在低潮區的礁石上后,早期定期清除附著生物,并采取圍網方法防食藻動物對幼苗的傷害,馬尾藻是多年性海藻,移植與栽培的馬尾藻假根牢固生長于天然海區礁石上后,就能自然世代繁衍,人工藻場粗放管理即可。...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馬尾藻在礁石上的移植與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附著基材料的選擇 混凝土材料易于造形和易于與礁石牢固結合,浸泡處理后附苗效果好,經久耐用,環保且易于推廣,選擇混凝土材料作為馬尾藻移植與栽培的人工附著基; (2)附著基形狀的選擇 人工混凝土薄磚塊適宜于馬尾藻增殖過程中幼孢子體的附著成活;混凝土薄磚塊制造成表面粗糙,規格為長15 30cm、寬10 20cm、厚I 2cm的正方體或長方體,利于幼孢子體附著,并可牢固地結合于不規則和不夠平坦的礁石上; (3)固著方式的選擇 方法一:5月份馬尾藻孢子成熟時,用經過海水浸泡I個月去除堿性物質或有毒物質的人工混凝土薄磚塊作為附著基,于育苗池內采集有性繁殖的馬尾藻幼孢子體進行培育,采用半流水的培育方法,培育至11月份,育苗后期模擬自然海區海浪和流水的沖擊,使其根系發達并牢固地附著于附著基上,模擬潮汐的漲落,逐漸延長幼苗直接接觸太陽光的時間至每天3小時,移植時距幼苗基部I 3cm處剪去枝葉,以速凝水泥混合沙漿把混凝土薄磚塊固定于低潮區的原生態自然礁石上; 方法二:采集帶有假根的天然幼苗,距基部I 3cm處剪去枝葉,以速凝水泥混合沙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才學,孫省利,謝恩義,周偉男,劉加飛,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海洋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