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具有控制盤的機床,即使在機體的左右寬度較窄的情況下,也能夠不損害對加工部的目視確認和準備等的作業性,能夠功能性地配置控制盤。在加工部的前方具有由前側控制盤(71)和后側控制盤(72)構成的控制盤(70)。前側控制盤(71)的姿態和位置的任一方或雙方能夠自由切換為第1狀態(P1)和第2狀態(P2A,P2B)。從機械正面側看,在第1狀態(P1)下,成為后側控制盤(72)的控制部(77A,77B)的至少一部分被前側控制盤(71)擋住的狀態;在第2狀態下(P2A,P2B),成為后側控制盤(72)的控制部(77A,77B)與第1狀態相比能夠被看到的狀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具有控制盤的機床,尤其涉及一種能夠不損害 對加工部的準備等的作業性、而將控制盤配置在左右寬度較窄的機床上的技術。技術背景在設置有車床等機床的生產現場,期待 一 種能夠節省空間地設 置的左右寬度較窄的機床。例如,左右排列了兩個加工部的平行二 軸車床(例如專利文獻1 ),但因其結構上的原因左右寬度容易擴大, 因此根據現場的狀況,有時會有設置困難的情況。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2606511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實開昭62-198032號7>才艮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6-102911號公才艮專利文獻4:日本實開昭63-113527號7>才艮因此,通過將前后并列配置刀具臺和主軸的結構(例如專利文 獻2)引入平行二軸車床,嘗試使平行二軸車床的左右寬度縮小。在 這種情況下,控制盤的配置就成為了問題。即,由于控制盤上設有 開關按鈕、按鍵、顯示器等各種控制部故具有較寬面積的操作面, 因此,若在左右寬度窄的平行二軸車床上,以操作面正對著正面側 的方式設置控制盤,則控制盤會成為將各加工部的前方覆蓋的狀態, 因而會構成對各加工部的目^見確認、進行對各加工部的準備等的作 業的障礙。專利文獻3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在單軸車床中,以能夠繞豎直 旋轉軸自由旋轉的方式設置控制盤,使控制盤在加工時位于使操作 面正對正面側的位置,在進行作業時使控制盤從上述加工時位置向退避位置旋轉,由此謀求作業的容易化。然而,在該方案的機床中, 為了能夠目視確認作業時的加工部,控制盤被設置在開閉罩部的上 方,該開閉罩部用于在加工時進行目視確認、或在作業時使作業者 的身體進入機械內。因此,控制盤位于比作業者的眼睛的高度高很 多的位置,存在著不易進行控制盤的操作的弊端。另外,對機床來 說,不僅要求左右寬度窄,還要求上下高度低,將控制盤設在較高 的位置上會使機床的上下高度變高而并非是人們所期望的。在平行二軸車床中,還公開有使左、右兩加工部所共用的控制盤繞豎直旋轉軸旋轉的結構(專利文獻4)。但是,該文獻所公開的 控制盤的結構,其目的在于提高控制盤的操作性,并不以提高對加 工部的目視確認和準備作業等的作業性為目的。因此,根據該文獻 中公開的結構,并不能解決左右寬度窄的平行二軸車床中所特有的 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控制盤的機床,即使在機體的左右寬度窄的情況下,也能夠不損害對加工部的目視確認和準備等的作業性、而功能性地配置控制盤。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使控制盤的切換機構為簡易的結構。 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目的在于,具體地表示一種控制盤的切換機構的結構,該控制盤的切換機構的結構的動作確實、且動作的調整容易。 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目的在于,使加工部的準備等的作業變得容易。 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目的在于,在左右并列地具有兩個加工部的情況下,能夠防止對左、右加工部錯誤輸入的誤操作。本專利技術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控制盤的機床,能夠不損害對加工部的目視確認和準備等作業性、而緊湊地配置控制盤。本專利技術的第1方案的具有控制盤的機床,在加工部的前方具有 控制盤,該控制盤包括前側控制盤、以及位于該前側控制盤與所述 加工部之間的后側控制盤,所述前側控制盤的姿態和位置的任一方或雙方能夠自由切換為第1狀態和第2狀態,從機械正面側看,在 所述第1狀態下,成為后側控制盤的控制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前側控 制盤擋住的狀態;在所述第2狀態下,成為后側控制盤的控制部與 第1狀態相比能夠看到的狀態。若具有這樣的結構,由于控制盤由前側控制盤和后側控制盤構 成,因此能夠在前、后控制盤上分開設置控制部,與在一個控制盤 上設置全部控制部的情況相比,能夠減小各控制盤的大小。例如, 能夠使左右寬度變窄。因此,通過使前側控制盤和后側控制盤在前 后方向上重疊地進行配置,能夠使控制盤不大范圍地覆蓋加工部的 前方,從而使加工時對加工部的目視確認變得容易。例如,加工時使前側控制盤處于第1狀態,對加工部進行準備 等作業時使前側控制盤處于第2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若在后側控 制盤上設置只在上述作業時才使用的作業時用的控制部,則在加工 時成為上述作業時用的控制部被前側控制盤擋住的狀態,從而能夠 防止錯誤地操作上述作業時用的控制部。在本專利技術中,將所述前側控制盤切換至第1狀態和第2狀態的 切換機構,是使前側控制盤繞朝向大致豎直方向的旋轉中'"、軸旋轉 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是以下結構上述前側控制盤具有設有控 制部的纟喿作面,在第1狀態下,所述#:作面的面方向乂人才幾一成正面側看與左右方向平行;在第2狀態下,所述操作面與第1狀態相比朝 向左、右任一側,而且左右的可視寬度與第1狀態相比變窄。這里 所說的左右的可視寬度,是投影在前后方向上的、前側控制盤的左 右方向的最大寬度,該左右的可視寬度隨著前側控制盤的姿態變化 而變化。另外,上述切換機構的結構最好是以下結構當所述前側控制 盤從第1狀態向第2狀態切換時,前側控制盤的俯視中央位置向前 方移動、且向左右方向移動。若前側控制盤的切換機構是使前側控制盤繞旋轉中'"、軸旋轉的結構,則能夠使切換機構為簡易的結構。若前側控制盤構成為在第1狀態下,操作面的面方向從機械 正面側看與左右的方向平行,在第2狀態下,操作面與第1狀態相 比朝向左右任一側,而且左右的可視寬度與第1狀態相比變窄,能 夠使切換機構成為簡易的結構,并且能夠使對加工部的準備等作業 變得容易。另外,若構成為前側控制盤的俯視中央位置向前方移動并向左 右方向移動地從第l狀態向第2狀態切換,當處于第l狀態時,使 前側控制盤和后側控制盤在前后方向上接近地進行配置,因此能夠 使控制盤不會過于向機體前方伸出、緊湊地設置控制盤。即,若僅 僅是使前側控制盤旋轉,則在前后的控制盤的間隔窄的情況下,前 側控制盤的后側的角部會在旋轉時與后側控制盤發生干涉,但是通 過向前方移動并向左右方向移動,能夠防止這樣的干涉。為了實現上述前側控制盤的動作,上述切換結構可以是如下結 構。即,所述切換機構具有支承臂,該支承臂將所述前側控制盤支 承為能夠繞所述旋轉中心軸自由旋轉,所述切換機構將所述支承臂 以能夠繞轉動中心軸自由轉動的方式設置在固定基座上,所述轉動 中心軸與所述S走轉中心軸平;f亍、而平面位置不同,在所述切換才幾構上設有凸輪機構,該凸輪機構在所述前側控制盤切換為第1狀態和 第2狀態時、規定前側控制盤的姿態。通過以繞轉動中心自由轉動的方式設置支承前側控制盤的支承 臂,能夠在前側控制盤從第1狀態向第2狀態切換時,使前側控制 盤的俯-f見中央位置向前方移動并向左右方向移動。另外,通過以凸 輪機構對前側控制盤從第1狀態向第2狀態切換時的前側控制盤的 姿態進行規定,能夠使切換動作時的前側控制盤的最后部總是大致 位于前后相同的位置,由此,能夠將前側控制盤與后側控制盤以在 前后方向上接近的方式進行配置。由于該切換機構的結構比較簡易, 因此動作確實、動作的調整容易。在本專利技術中,具有對內含有所述加工部的加工部空間進行覆蓋的罩,在該罩上設有能夠自由開閉的圍欄部,該圍欄部將所述加工 部空間與其前方的作業者空間隔開,在所述前側控制盤處于第1狀態的情況下,所述圍欄部與前側控制盤在從機械正面側看時至少部分地重疊,在所述前側控制盤處于第2狀態的情況下,所述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具有控制盤的機床,其特征在于, 在加工部的前方具有控制盤,該控制盤包括前側控制盤、以及位于該前側控制盤與所述加工部之間的后側控制盤, 所述前側控制盤的姿態和位置的任一方或雙方能夠自由切換為第1狀態和第2狀態,從機械正面側看, 在所述第1狀態下,成為后側控制盤的控制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前側控制盤擋住的狀態;在所述第2狀態下,成為后側控制盤的控制部與第1狀態相比能夠看到的狀態。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中島章雄,
申請(專利權)人:村田機械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JP[日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