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溫控器電路系統,包括輸入交流電的輸入端,連接負載的輸出端,溫控器,控制溫控器的單片機和對輸入電流起穩流作用的可控硅,其特征在于:在該溫控器中設置一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該智能調壓控制芯片連接單片機,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的輸出端連接可控硅。本溫控器電路系統中加入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輸入端輸入的交流電經過整流電路進行整流,得到上千至上萬Hz高頻電流,由智能調壓控制芯片對其進行截取電流點處理,從而得到恒定電流,此時控制芯片的單片機只要簡單的編程控制系統即可,之后由智能調壓控制芯片直接控制可控硅,之后再連接到負載,本電路系統功耗低,轉換率高,并對組成電路的元器件具有保護作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負載用電控制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具有截取電流點、降低功耗的溫控器電路系統。技術背景:溫控器(Thermostat)是一類調控一體化智能溫度控制器,它采用全數字化集成設計,具有溫度曲線可編程或定點恒溫控制、多重PID調節、輸出功率限幅曲線編程、手動/自動切換、軟啟動、報警開關量輸出、實時數據查詢、與計算機通訊等功能,將數顯溫度儀表和ZK晶閘管電壓調整器合二為一,集溫度測量、調節、驅動于一體,儀表直接輸出晶閘管觸發信號,可驅動各類晶閘管負載。如圖1所示,現有的控制系統包括輸入交流電的輸入端(AC-1N),連接負載的輸出端(LOAD),溫控器,控制溫控器的單片機和對輸入電流起穩流作用的可控硅,該電路系統要達到測量、調節、驅動的效果,需要單片機輸入復雜的編程,組成電路中要加保護電路,才能起到對電器元件的保護作用,價格較為昂貴,目前都是通過進口才能達到要求,并且,在對輸入端的輸入交流電進行轉換過程中,內部損耗要達4W以上,轉化率只有80%。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減少單片機編程,對電流進行截取電流點從而獲得恒定電流,保護內部元器件,并價格便宜的溫控器電路系統。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溫控器電路系統,包括輸入交流電的輸入端,連接負載的輸出端,溫控器,控制溫控器的單片機和對輸入電流起穩流作用的可控硅,其特征在于:在該溫控器中設置一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該智能調壓控制芯片連接單片機,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的輸出端連接可控硅。進一步的,內部的線路連接為: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有十六個引腳,第一引腳經過第四電阻后連接到可控硅的門極,該可控硅的陰極接地,陽極連接到輸出端;第三引腳分兩路:第一路經過第五電阻、第七電阻和第八電阻后連接到輸出端,在所述第五電阻和第七電阻間引出一路經過第四二極管和第三二極管后接地,第二路經過第七電容后接地;第六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第七電容,第二路接地;第七引腳分兩路:一路經過第六電阻后連接到內部電壓,第二路經過第八電容后接地;第八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第七電容,另一路接地;第九引腳連接到單片機;第十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第十六引腳,另一路連接5V電壓;第十二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第六電容,另一路接地;第十四引腳分兩路:一路經過第六電容后接地,另一路連接5V電壓;第十六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5V電壓,另一路經過第六電容后接地;在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與5V電壓間引出一路連接到整流電路。進一步的,在所述輸入端并聯有熱敏電阻,并同時并聯有第一電容。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電容為220nF。進一步的,為了對內部電器元件起到避免瞬間高壓擊穿的作用,所述第六電容為0.1 μ F。進一步的,所述第七電容為10pF。進一步的,所述第八電容為0.1 μ F。本裝置的具體使用效果:本溫控器電路系統中加入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輸入端輸入的交流電經過整流電路進行整流,得到上千至上萬Hz高頻電流,由智能調壓控制芯片對其進行截取電流點處理,從而得到恒定電流,此時控制芯片的單片機只要簡單的編程控制系統即可,之后由智能調壓控制芯片直接控制可控硅,之后再連接到負載,本電路系統功耗只為0.5W,相比現有的電路系統內耗的4W降低了 70 %,大大節省了功耗,從大局出發,所有用電器都在減少3.5W的內耗,為國家電網也節省了更過的電源;且,在對輸入的交流電整流后,通過該只能調壓控制芯片進行截取電流點,之后再傳送到負載,轉化率可達90%,相比之前的轉換率為80%的,達到一個質的飛躍。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的溫控器電路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電路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中線路連接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就具體的附圖對本技術做詳細說明。如圖2所不一種溫控器電路系統,包括輸入交流電的輸入端AC-1N,連接負載的輸出端LOAD,溫控器,控制溫控器的單片機和對輸入電流起穩流作用的可控硅,其特征在于:在該溫控器中設置一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該智能調壓控制芯片連接單片機,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的輸出端連接可控硅。進一步的,如圖3所示,內部的線路連接為: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有十六個引腳,第一引腳經過第四電阻R4后連接到可控硅T的門極,該可控硅T的陰極接地,陽極連接到輸出端LOAD ;第三引腳分兩路:第一路經過第五電阻R5、第七電阻R7和第八電阻R8后連接到輸出端LOAD,在所述第五電阻R5和第七電阻R7間引出一路經過第四二極管D4和第三二極管D3后接地,第二路經過第七電容C7后接地;第六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第七電容C7,第二路接地;第七引腳分兩路:一路經過第六電阻R6后連接到內部電壓VDD,第二路經過第八電容CS后接地;第八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第七電容C7,另一路接地;第九引腳連接到單片機DD ;第十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第十六引腳,另一路連接5V電壓;第十二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第六電容C6,另一路接地;第十四引腳分兩路:一路經過第六電容R6后接地,另一路連接5V電壓;第十六引腳分兩路:一路連接到5V電壓,另一路經過第六電容C6后接地;在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與5V電壓間引出一路連接到整流電路。進一步的,在所述輸入端AC-1N并聯有熱敏電阻TNR,并同時并聯有第一電容Cl。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電容Cl為220nF。進一步的,為了對內部電器元件起到避免瞬間高壓擊穿的作用,所述第六電容C6為 0.1 μ F。進一步的,所述第七電容C7為10pF。進一步的,所述第八電容C8為0.1 μ F。本溫控器電路系統中加入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輸入端輸入的交流電經過整流電路進行整流,得到上千至上萬Hz高頻電流,由智能調壓控制芯片對其進行截取電流點處理,從而得到恒定電流,此時控制芯片的單片機只要簡單的編程控制系統即可,之后由智能調壓控制芯片直接控制可控硅,之后再連接到負載,本電路系統功耗只為0.5W,相比現有的電路系統內耗的4W降低了 70%,大大節省了功耗,從大局出發,所有用電器都在減少3.5W的內耗,為國家電網也節省了更過的電源;且,在對輸入的交流電整流后,通過該只能調壓控制芯片進行截取電流點,之后再傳送到負載,轉化率可達90 %,相比之前的轉換率為80 %的,達到一個質的飛躍。需要強調的是,以上是本技術的較佳實施列而已,并非對此技術在外觀上作任何形式的限制,凡是依據本技術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技術技術方案的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溫控器電路系統,包括輸入交流電的輸入端(AC-1N),連接負載的輸出端(LOAD),溫控器,控制溫控器的單片機和對輸入電流起穩流作用的可控硅,其特征在于:在該溫控器中設置一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該智能調壓控制芯片連接單片機,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的輸出端連接可控硅。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控器電路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有十六個引腳,第一引腳經過第四電阻(R4)后連接到可控硅⑴的門極,該可控硅⑴的陰極接地,陽極連接到輸出端(LOAD);第三引腳分兩路:第一路經過第五電阻(R5)、第七電阻(R7)和第八電阻(R8)后連接到輸出端(LOAD),在所述第五電阻(R5)和第七電阻(R7)間引出一路經過第四二極管(D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溫控器電路系統,包括輸入交流電的輸入端(AC?IN),連接負載的輸出端(LOAD),溫控器,控制溫控器的單片機和對輸入電流起穩流作用的可控硅,其特征在于:在該溫控器中設置一智能調壓控制芯片,該智能調壓控制芯片連接單片機,所述智能調壓控制芯片的輸出端連接可控硅。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超,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威利仕塑膠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