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于微動開關的行程限位機構,包括一撥叉、一旋轉部件上的擋塊和一限制撥叉旋轉角度的限制裝置,所述旋轉部件上的擋塊可推動所述撥叉旋轉,所述撥叉在旋轉部件的旋轉軸的軸向方向上布置,所述撥叉包括一本體并可圍繞一撥叉旋轉軸旋轉,所述撥叉一端可被旋轉部件上的擋塊推動而使撥叉旋轉,所述撥叉的兩側各設有一彈性恢復,在旋轉部件上的擋塊脫離對撥叉的推動或阻擋時,所述彈性恢復推動撥叉復位。所述行程限位機構的零部件系在旋轉部件的旋轉軸的軸向方向上布置,不占用額外的徑向空間,適合應用于徑向空間要求嚴格的環境。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限位機構,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徑向空間要求嚴格的環境中的基于微動開關的行程限位機構。
技術介紹
隨著工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力成本不斷上升,工業自動化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機器人作為一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得到廣泛的應用。機器人的設計是一種復雜的設計,涉及到各學科的技術知識。其中,機構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現有的復位型撥叉旋轉限位機構主要為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而設計,其有一定優點,但其缺點是沒有充分優化旋轉徑向空間。而潔凈環境應用的機器人,由于在機臺中,所以徑向空間要求嚴格,原有的復位型撥叉旋轉限位機構已不能滿足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內容,有必要提供一種不過多占用旋轉軸徑向空間的基于微動開關的行程限位機構。—種基于微動開關的行程限位機構,包括一撥叉、一旋轉部件上的擋塊和一限制撥叉旋轉角度的限制裝置,所述旋轉部件上的擋塊可推動所述撥叉旋轉,所述撥叉在旋轉部件的旋轉軸的軸向方向上布置,所述撥叉包括一本體并可圍繞一撥叉旋轉軸旋轉,所述撥叉一端可被旋轉部件上的擋塊推動而使撥叉旋轉,所述撥叉的兩側各設有一彈性恢復,在旋轉部件上的擋塊脫離對撥叉的推動或阻擋時,所述彈性恢復推動撥叉復位。進一步地,所述彈性恢復一端固定在一彈性恢復支架上,另一端為一自由端,所述彈性恢復通過該自由端推動撥叉復位。進一步地,所述彈性恢復的自由端斜向上延伸,其尾端彎曲成一弧形。進一步地,所述限制撥叉旋轉角度的限制裝置包括兩微動開關,所述兩微動開關分別對應撥叉旋轉的起點和終點,所述撥叉在其旋轉的起點和終點觸發微動開關產生限位信號對撥叉限位。進一步地,所述限制撥叉旋轉角度的限制裝置還包括一設在所述撥叉上的傳感器壓面,所述撥叉通過所述傳感器壓面觸發微動開關產生限位信號。進一步地,所述傳感器壓面設在所述撥叉本體的兩側面上,與所述撥叉旋轉軸的軸向大致相平行。進一步地,所述傳感器壓面在所述撥叉到達其旋轉的起點或終點時,推動所述彈性恢復,由所述彈性恢復觸動所述微動開關而觸發限位信號。進一步地,所述彈性恢復包括一自由端和一固定端,所述彈性恢復與所述傳感器壓面作用的位置靠近所述彈性恢復的自由端,所述彈性恢復與所述微動開關作用的位置靠近所述彈性恢復的固定端。進一步地,所述限制撥叉旋轉角度的限制裝置還包括分別對應撥叉兩旋轉極限的兩機械死擋,當所述微動開關沒有被觸發限位信號對撥叉限位時,所述撥叉繼續運動時會與機械死擋相撞而終止運動。進一步地,所述旋轉部件上的擋塊位于所述撥叉的上方,所述兩微動開關位于所述撥叉的下方兩側。與現有技術相比,在上述行程限位機構中,其零部件系在旋轉部件的旋轉軸的軸向方向上布置,在使用功能不變的情況下,不占用額外的徑向空間,適合應用于徑向空間要求嚴格的環境,如應用在潔凈環境的機器人中。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基于微動開關的行程限位機構的一較佳實施方式的一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傳感器壓面Γ1機械死擋2^9微動開關3 7 彈性恢復4 彈性恢復支架5撥叉旋轉軸6 固定件8 ~1FX10 旋轉部件上的擋塊 H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專利技術。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考圖1,在本專利技術的一較佳實施方式中,一種基于微動開關的行程限位機構,包括一撥叉10、一旋轉部件上的擋塊11和一限制裝置,所述旋轉部件上的擋塊11可推動所述撥叉10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旋 轉,所述限制裝置則限制撥叉10沿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時的旋轉角度。所述旋轉部件上的擋塊11位于所述撥叉10的上方,包括一向下延伸的凸塊,在擋塊11移動時會推動撥叉10轉動。所述撥叉10在旋轉部件的旋轉軸的軸向方向上布置,具一呈長條形的本體。所述撥叉10還具一撥叉旋轉軸6,撥叉10長條形本體的延伸方向和撥叉旋轉軸6的軸向相垂直。撥叉10 —端系逐漸變細,該端可被旋轉部件上的擋塊推動而使撥叉旋轉,另一端樞轉固定在撥叉旋轉軸6上。所述撥叉10的下方兩側各設有一彈性恢復4,在旋轉部件上的擋塊11脫離對撥叉10的推動或阻擋時,所述彈性恢復4推動撥叉10復位。所述彈性恢復4 一端為固定端,固定在一彈性恢復支架5上;另一端為自由端,該自由端的尾端彎曲成一弧形,所述彈性恢復4通過該自由端推動撥叉10復位。在自由狀態下,該彈性恢復4的自由端斜向上延伸向撥叉10。所述限制裝置包括兩級,第一級限制裝置為微動開關限制裝置,第二級限制裝置為機械死擋限制裝置,第二級的機械死擋限制裝置在第一級的微動開關限制裝置因故障或其他原因沒有發揮作用時,會在撥叉10繼續運動時與其相撞,達到終止其運動的目的第一級的微動開關限制裝置包括一傳感器壓面I和兩微動開關3、7。所述兩微動開關3、7安裝在一固定件8上,且位于所述撥叉10的兩側,以分別對應撥叉10旋轉的起點和終點,所述撥叉10在其旋轉的起點和終點會觸發微動開關3、7產生限位信號對撥叉10限位。所述傳感器壓面I設在所述撥叉10本體的兩側面上(包括直接以撥叉10本體的兩側面作為傳感器壓面),與所述撥叉旋轉軸6的軸向大致相平行(包括傳感器壓面的一部分與撥叉旋轉軸6的軸向不平行,但傳感器壓面起工作作用的那部分與旋轉軸6的軸向大致相平行的情況)。所述撥叉10在其旋轉的起點和終點,由撥叉10兩側的傳感器壓面I分別觸發兩側的微動開關3、7,從而產生限位信號,對撥叉10進行限位。彈性恢復4固定端所在的彈性恢復支架5和微動開關3固定在一起。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傳感器壓面I在所述撥叉10到達其旋轉的起點或終點時,是通過推動所述彈性恢復4靠近自由端的部分,由所述彈性恢復4靠近固定端的部分觸動所述微動開關3而觸發限位信號對撥叉10進行限位的。第二級的機械死擋限制裝置包括分別對應撥叉10兩旋轉極限的兩機械死擋2、9。當微動開關3沒有被觸發限位信號對撥叉10限位時,撥叉10繼續運動會與機械死擋2、9相撞而終止運動。兩機械死擋2、9也安裝在固定件8上,位于所述撥叉10的兩側,且靠近撥叉10被旋轉部件上的擋塊11推動的一端。兩機械死擋2、9之間形成一 V形空間,只容許撥叉10在這個V形空間內進行旋轉。撥叉10在工作時如圖1所示,撥叉10在旋轉部件上的擋塊11的右側,當旋轉部件上的擋塊11向左側移動時,由于運動將會在旋轉部件上的擋塊11和撥叉10之間產生間隙,且撥叉10在彈性恢復4和彈性恢復支架5的推動下,撥叉10將繞撥叉旋轉軸6逆時針轉動到豎直位置;當旋轉部件上的擋塊11在撥叉10的右側接觸后將推動撥叉10繼續逆時針轉動,當撥叉上的傳感器壓面I在撥叉10的帶動下與帶彈性恢復的微動開關3接觸時觸發限位信號。若帶彈性恢復的微動開關3沒有發揮作用,撥叉10繼續運動并與固定件8上的機械死擋2相撞,達到終止運動目的。撥叉10順針旋轉原理與逆時針旋轉原理相同。本實施例中的行程限位機構的零部件系在旋轉部件的旋轉軸的軸向方向上布置,在使用功能不變的情況下,不占用結構的徑向空間,適合應用于徑向空間要求嚴格的環境,如應用在潔凈環境的機器人中。權利要求1.一種基于微動開關的行程限位機構,包括一撥叉、一旋轉部件上的擋塊和一限制撥叉旋轉角度的限制裝置,所述旋轉部件上的擋塊可推動所述撥叉旋轉,其特征在于:所述撥叉在旋轉部件的旋轉軸的軸向方向上布置,所述撥叉包括一本體并可圍繞一撥叉旋轉軸旋轉,所述撥叉一端可被旋轉部件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于微動開關的行程限位機構,包括一撥叉、一旋轉部件上的擋塊和一限制撥叉旋轉角度的限制裝置,所述旋轉部件上的擋塊可推動所述撥叉旋轉,其特征在于:所述撥叉在旋轉部件的旋轉軸的軸向方向上布置,所述撥叉包括一本體并可圍繞一撥叉旋轉軸旋轉,所述撥叉一端可被旋轉部件上的擋塊推動而使撥叉旋轉,所述撥叉的兩側各設有一彈性恢復,在旋轉部件上的擋塊脫離對撥叉的推動或阻擋時,所述彈性恢復推動撥叉復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金濤,朱維金,王鳳利,韓立志,姜飛,董吉順,劉長斌,邵建國,
申請(專利權)人: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