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連接機構,及采用這種機構的電子裝置。所述連接機構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一第二固定件、一鎖固件、一彈性件及一設置于第二固定件上的結合件。鎖固件穿過第一固定件并可沿一第一方向旋轉,彈性件設置于第一固定件上并抵接鎖固件的一外表面,以限制鎖固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旋轉。當第一、第二固定件相向壓合時,鎖固件鎖入結合件內以使第一、第二固定件相互接合。本發明專利技術不僅能達到拆裝方便的目的,更能確保電子裝置的整體美觀,故相當適合應用于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等各式電子裝置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連接機構,特別涉及一種用以連接電子裝置上的殼體與外蓋的連接機構。
技術介紹
請參見圖1,傳統的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背面通常設有一外蓋C2,前述外蓋C2大多是利用螺絲S鎖固于機殼Cl上,當欲更換電腦內部零件或進行維修時,必須先逐一將螺絲S卸除后才能移開外蓋C2。如前所述,鑒于傳統的螺絲S裝卸過程需要浪費許多時間與人力,且螺絲S通常會顯露于外蓋C2表面而影響到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整體的美觀,故如何設計出一種使用方便且可確保電子裝置整體美觀的連接機構開始成為重要的課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電子裝置的連接機構,及采用這種連接機構的電子裝置。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連接機構,包括一第一固定件、一第二固定件、一鎖固件、一彈性件以及一結合件。前述第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側,其中第二側相反于第一側。前述鎖固件穿過第一固定件并可相對第一固定件沿一第一方向旋轉,其中鎖固件具有一頭部以及一尾部,頭部位于第一側并具有一外表面,尾部則凸出于第二側。前述彈性件設置于第一固定件的第一側并且抵接前述外表面,以限制鎖固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旋轉。前述結合件設置于第二固定件上并且具有一中空結構,當第一固定件受到一朝第二固定件方向的外力作用時,鎖固件的尾部鎖入結合件內,以使第一、第二固定件相互接合。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鎖固件的尾部形成有一凸螺紋,且結合件形成有一凹螺紋,當鎖固件的尾部鎖入結合件內時,凸螺紋與凹螺紋相互耦合。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外表面形成有一連續的齒狀結構或為一粗糙面。在一實施例中,前述鎖固件的頭部的直徑大于該尾部的直徑。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彈性件形成有相互連接的一卡合部以及一彈性部,前述卡合部卡合于一容納部內,彈性部抵接頭部的外表面,以限制鎖固件沿第一方向的反向旋轉。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彈性部由卡合部朝鎖固件方向延伸,且彈性部與卡合部之間具有一鈍角。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卡合部具有一 Π字型結構。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固定件還具有一圓形的凹槽以及一穿孔,前述穿孔形成于凹槽的底側,且鎖固件穿過前述穿孔。在一實施例中,前述第一固定件還具有一容納部以及一凹孔,彈性件設置于容納部內,凹槽與容納部相通,且凹孔形成于容納部的底側。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例還提供一種電子裝置,其主要包括一外蓋、一殼體以及前述連接機構,其中前述第一、第二固定件分別通過熱熔方式固定于前述外蓋以及殼體上。在一實施例中,前述外蓋具有一開孔,一桿體穿過前述開孔并壓迫彈性件朝鎖固件的外側方向變形,以使彈性件脫離鎖固件。在一實施例中,前述桿體的一端形成有漸縮的錐體結構。本專利技術不僅能達到拆裝方便的目的,更能確保電子裝置的整體美觀,故相當適合應用于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等各式電子裝置中。附圖說明圖1表不現有電子裝置的外蓋固定于殼體上的不意圖;圖2表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連接機構示意圖;圖3A表不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第一固定件不意圖;圖3B表不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鎖固件不意圖;圖3C表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彈性件示意圖;圖3D表示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第二固定件示意圖;圖3E表不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結合件不意圖;圖4表示第一、第二固定件分別固定于一電子裝置的殼體和外蓋的示意圖;以及圖5表不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桿件不意圖。 其中,第一固定件10 ; 第一側101 ;第二側102 ;凹孔11;凹槽12 ;穿孔121;容納部13 ;鎖固件20 ;頭部21 ;外表面211 ;尾部22 ;凸螺紋221 ;彈性件30 ;卡合部31 ;彈性部32 ;第二固定件40 ; 座體41 ;結合件50 ;凹螺紋51 ;桿件60 ;錐體結構61 ;殼體Cl;外蓋C2;開孔C21;第一方向Dl ;鈍角Θ。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首先請參閱圖2,本專利技術一實施例的連接機構可用以結合一電子裝置上的殼體與外蓋(例如第I圖中所示的殼體Cl與外蓋C2),其主要包括一第一固定件10、一鎖固件20、一彈性件30、一第二固定件40以及一結合件50,前述鎖固件20以可旋轉的方式樞接于第一固定件10上,結合件50則是埋設在第二固定件40上方的一中空座體41內部。如圖2、圖3A圖所示,前述第一固定件10的第一側101形成有一凹孔11、一圓形之凹槽12以及一容納部13,其中容納部13用以容置彈性件30,且容納部13與凹槽12相通,凹孔11則形成于容納部13的底側。應了解的是,在凹槽12的中央位置另形成有一穿孔121,前述鎖固件20經由穿孔121穿過第一固定件10,并可相對于第一固定件10旋轉;如圖2、圖3B所示,鎖固件20的頭部21直徑較尾部22更大,其中頭部21容置于凹槽12內,尾部12則穿過第一固定件10。在本實施例中,鎖固件20的頭部21周圍形成有環狀的外表面211,且前述外表面211具有連續的齒狀結構,或者也可為一粗糙面;此外,鎖固件20的尾部12凸出于第一固定件10下方的第二側102,且在尾部12的表面上設有凸螺紋221,藉以和結合件50相互耦合。接著請一并參見圖2、圖3C,前述彈性件30具有一卡合部31以及一彈性部32,其中卡合部31具有π字型結構并且卡合于第一固定件10的容納部13內,彈性部32與卡合部31之間則形成有一鈍角Θ,其中彈性部32自容納部13朝凹槽12方向延伸,并且與鎖固件20的頭部21周圍的外表面211相互抵接(如第2圖所示)。再請一并參見圖2、圖3D、圖3E,在本實施例中的結合件50埋設于第二固定件40上的座體41內部,其中在結合件50的內側表面上形成有凹螺紋51,對應于鎖固件20尾部12表面上的凸螺紋221。需特別說明的是,前述第一、第二固定件10、40可為塑膠材質,并可分別通過熱熔方式固定于一電子裝置的殼體Cl和外蓋C2表面(如圖4所示)。當欲使殼體Cl和外蓋C2相互結合時,可直接施加一外力將外蓋C2朝殼體Cl方向壓合,此時位于第一固定件10上的鎖固件20可通過其尾部12的凸螺紋221與結合件50內側表面上的凹螺紋51相互耦合,并使得鎖固件20可沿一第一方向Dl旋轉(如圖2所示)。由圖2中可以看出,因為彈性件30上的彈性部32與鎖固件20的頭部21周圍的外表面211相互抵接并形成一傾斜角,因此鎖固件20僅能沿第一方向Dl旋轉,而無法沿第一方向Dl的反向旋轉。如此一來,當鎖固件20受到外力壓迫而與結合件50相互耦合固定后,可有效確保兩者間緊密結合以避免松脫。舉例而言,前述外表面211可形成有連續的齒狀結構,其中通過彈性件30上的彈性部32與鎖固件20的外表面211相互抵接,使得鎖固件20僅能沿單向(第一方向Dl)旋轉;或者,前述外表面211亦可為一粗糙面,透過彈性件30上的彈性部32與外表面211之間接觸時的摩擦力,亦可限制鎖固件20僅能沿單向(第一方向Dl)旋轉,藉以防止鎖固件20由結合件50上松脫。再請一并參見圖2、圖4、圖5,當欲使鎖固件20脫離結合件50時,可將一細長的桿件60穿過外蓋C2的開孔C21并延伸至容納部13底側的凹孔11處(如第4圖所示),此時位于容納部13中的彈性件30會受到桿件60的擠壓而朝鎖固件20的外側偏移(如圖2中的箭頭A所示),由于彈性件30受到桿件60的擠壓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連接機構,包括:一第一固定件,具有一第一側以及一第二側,其中該第二側相反于該第一側;一鎖固件,穿過該第一固定件并可相對該第一固定件沿一第一方向旋轉,其中該鎖固件具有一頭部以及一尾部,該頭部位于該第一側并具有一外表面,該尾部凸出于該第二側;一彈性件,設置于該第一固定件的該第一側并且抵接該外表面,以限制該鎖固件沿該第一方向的反向旋轉;一第二固定件;以及一結合件,設置于該第二固定件上并且具有一中空結構,當該第一固定件受到一朝第二固定件方向的外力作用時,該鎖固件的尾部鎖入該結合件內,以使該第一、第二固定件相互接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繼遠,
申請(專利權)人: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