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扳手,在扳手本體的頭部容孔中裝設有一驅(qū)動體,在容孔周側的扳手本體上開設有一方向控制槽,其特征在于:在容孔與方向控制槽之間有一與扳手本體成一體的間隔部,在方向控制槽的下部有一與容孔內(nèi)周側相貫通的凹槽,凹槽中裝設有與驅(qū)動體相嚙合的驅(qū)動塊,驅(qū)動塊上凸伸的導滑部活動穿設在于凹槽相貫通的導向限位槽中,并由樞設在方向控制槽中的方向控制件撥轉。(*該技術在201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技術是有關一種扳手,特別是關于一種帶驅(qū)動槽與方向控制槽并由一體形性結構連接的扳手。上述結構,有如下缺點1.整體本體座結構強度減弱即由于中央貫通孔、容置槽以及卡制槽等結構,將本體座的表面形成一種破斷的形狀,因此本體座的強度下降。由于所有的結構破斷,均由結構的表面向內(nèi)裂開,現(xiàn)在常見的結構在兩槽交界處有破斷點,故結構強度脆弱,且表面形狀變化大,極易產(chǎn)生應力集中,造成不必要的結構破壞。2.卡制塊的導向不準確,卡制不穩(wěn)定由于其卡制塊的結構是由控制盤的開放性撥孔決定,卡制塊則由一開放式的容置槽所導引,兩者均由開放性的結構進行引導,而且開放性結構的開放方向相同,均朝本體開放,故卡制塊極易向本體移動,而且易產(chǎn)生兩卡制塊同時向本體移動的缺點,造成不必要的卡制,而使換向不夠確實,甚至換向后,無法確實的卡制帶動,卡制帶動的效率相對減低。為實現(xiàn)所述目的,本技術的扳手結構包括有一種扳手,在扳手本體的頭部容孔中裝設有一驅(qū)動體,在容孔周側的扳手本體上開設有一方向控制槽,其特征在于在容孔與方向控制槽之間有一與扳手本體成一體的間隔部,在方向控制槽的下部有一與容孔內(nèi)周側相貫通的凹槽,凹槽中裝設有與驅(qū)動體相嚙合的驅(qū)動塊,驅(qū)動塊上凸伸的導滑部活動穿設在于凹槽相貫通的導向限位槽中,并由樞設在方向控制槽中的方向控制件撥轉。所述的扳手,其中該方向控制槽內(nèi)縱向設有一中心孔,且該方向控制件上對應設有一固定孔。所述的扳手,其中可利用一固定栓穿設于中心孔并結合于固定孔,以使該方向控制件樞設于方向控制槽內(nèi)。所述的扳手,其中方向控制槽內(nèi)縱向設有一容置槽,且于方向控制件的一面對應設有一雙定向槽。所述的扳手,其中該容置槽是供彈性元件及鋼珠容置,該鋼珠是受彈性元件的推頂而卡掣定位于定向槽內(nèi)。所述的扳手,其中凹槽為與容孔內(nèi)周壁內(nèi)弧側相貫通的圓弧狀凹槽,圓弧狀凹槽中活動裝有兩個一側帶有和齒狀驅(qū)動體相嚙合的弧狀方向塊。所述的扳手,其中兩方向塊頂面所凸伸的導滑部穿設凸露于導向限位槽,該導向限位槽為位于凹槽底部沿凹槽的槽底弧度設置的窄弧形槽狀或孔狀的槽。通過本技術對扳手結構的改進,扳手的換向結構部份強度可保持在最佳的狀態(tài),更可使換向結構的穩(wěn)定性相對提高。本技術的目的、特征及優(yōu)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立體分解系統(tǒng)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立體組合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俯視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俯視動作平面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圖4剖面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一實施例立體系統(tǒng)分解圖。圖號說明10扳手柄 11驅(qū)動頭端12驅(qū)動容槽13方向控制槽 130中心孔 131容置槽14凹槽15導向限位槽 16間隔件20驅(qū)動體 21扣環(huán)22止環(huán)30方向塊 301卡制面302容置槽 303導滑面31彈頂件40方向控制件 P41本體410固定孔 411定向槽412導槽42旋柄43固定拴 44彈性元件在驅(qū)動頭端11的端面上鄰接于驅(qū)動容槽12處另設有一方向控制槽13,而于方向控制槽13與驅(qū)動容槽12間另設有一弧形的凹槽14,凹槽14內(nèi)設有兩組方向塊30配合彈頂件31形成一方向卡制的結構,而其方向塊30相對于驅(qū)動體20方向上設有齒狀的卡制面301,兩方向塊30相對端面的中央處另設有彈頂件31,以使兩方向塊30具有分離的預彈力,兩方向塊30相對于方向控制件40端面凸伸有柱狀的導滑部303以伸入方向控制槽13內(nèi)。方向控制槽13內(nèi)的方向控制件40具有一圓盤狀的本體41,其本體41與方向控制槽13中央處相對設有中心孔130與固定孔410以一由驅(qū)動容槽12另端穿入的固定栓43穿過固定,方向控制件40即可樞設定位于扳手柄10的方向控制槽13內(nèi),而本體41近周緣處與方向控制槽13相對設有兩組定向槽411以及單組的容置槽131,其中容置槽131內(nèi)另設有圈狀彈簧的彈性元件44以推頂鋼珠形態(tài)的定向件45卡制于相對兩組定向槽411之一,使方向控制件40可配合定位于不同的方位上;而方向控制件13相對于兩方向塊30的導滑面303設有導槽412,藉由方向控制件40、本體41的轉動,如圖4、圖5所示,使導槽412偏向帶動兩方向塊30偏于凹槽14的一側,以單一方向塊30向驅(qū)動體20外部卡制帶動。扳手柄10驅(qū)動頭端11的驅(qū)動容槽12與方向控制槽13間為與其形成一體的間隔部份16。使扳手柄10驅(qū)動頭端11端面結構形狀變化性減少,可有效防止應力的集中,并于弧形的凹槽14底部另形成窄弧形槽狀或孔狀的導向限位槽15,其導向限位槽15是沿凹槽14的槽底弧度設置,而與兩方向塊30相對的導滑部303即可穿過該導向限位槽15,使方向控制件40轉動的同時,可以使本體41上的導槽412帶動兩方向塊30的導滑部303外,另以導向限位槽15限止其方向塊30滑移的方位,使兩方向塊30的滑移確保緊貼于凹槽14底部,不致產(chǎn)生不當?shù)南蝌?qū)動體20方向推移。本技術的扳手結構可以使驅(qū)動頭端11整體的強度增高由于驅(qū)動頭端11表面上僅具有兩組凹陷的槽孔形態(tài),即驅(qū)動容槽12與方向控制槽13,且兩槽間是以間隔部份16予以間隔成一非破斷型的結構體,如此,即可降低驅(qū)動頭端11表面形狀變化量,即達到減少應力集中,相對提高使用的強度,以延長扳手整體的平均使用壽命的目的。本技術的扳手結構還可以使方向塊30移動方位確實,換向卡制穩(wěn)定由于方向塊30的方位除為方向控制件40導槽412以及凹槽14的導引控制外,另以導向限位槽15來限止,使兩方向塊30的移動可確實的緊貼于凹槽14弧形的壁面上,以使單一方向塊30卡制向驅(qū)動體20時,可確實的緊貼于凹槽14壁面,使換向后的卡制帶動更為確實,單向的動作更為穩(wěn)定,不致有隨意跳齒的現(xiàn)象,成為一高穩(wěn)定度的換向結構形態(tài)。本技術的結構亦可實施于不同的扳手柄10以及驅(qū)動頭端11結構中。如圖1至圖5所示,是為梅花棘輪板手的結構形狀,亦可如圖6所示,直接設置于套筒棘輪扳手上,同樣可達到前述各項的功能。權利要求1.一種扳手,在扳手本體的頭部容孔中裝設有一驅(qū)動體,在容孔周側的扳手本體上開設有一方向控制槽,其特征在于在容孔與方向控制槽之間有一與扳手本體成一體的間隔部,在方向控制槽的下部有一與容孔內(nèi)周側相貫通的凹槽,凹槽中裝設有與驅(qū)動體相嚙合的驅(qū)動塊,驅(qū)動塊上凸伸的導滑部活動穿設在于凹槽相貫通的導向限位槽中,并由樞設在方向控制槽中的方向控制件撥轉。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方向控制槽內(nèi)縱向設有一中心孔,且該方向控制件上對應設有一固定孔。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可利用一固定栓穿設于中心孔并結合于固定孔,以使該方向控制件樞設于方向控制槽內(nèi)。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方向控制槽內(nèi)縱向設有一容置槽,且于方向控制件的一面對應設有一雙定向槽。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容置槽是供彈性元件及鋼珠容置,該鋼珠是受彈性元件的推頂而卡掣定位于定向槽內(nèi)。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凹槽為與容孔內(nèi)周壁內(nèi)弧側相貫通的圓弧狀凹槽,圓弧狀凹槽中活動裝有兩個一側帶有和齒狀驅(qū)動體相嚙合的弧狀方向塊。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扳手,其特征在于其中兩方向塊頂面所凸伸的導滑部穿設凸露于導向限位槽,該導向限位槽為位于凹槽底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陳泰佐,
申請(專利權)人:林秀貞,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