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為一種腰橋機構,應用于手術臺或手術床,主要利用第一驅動裝置、第二驅動裝置及連結傳動桿來達到控制升降的目的,在第一驅動裝置及第二驅動裝置內分別設有第一齒輪及第二齒輪,連接傳動桿則設有第三齒輪,并搭配升降牙套及升降心軸,藉此,控制手術臺(床)穩定的升降,以提升安全性及便于醫護人員操作使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有關一種腰橋機構的技術,尤指一種在有限范圍內提升升降幅度及升降穩定度的腰橋機構。
技術介紹
腰橋機構是手術臺或手術床普遍內建的裝置,主要目的是用來調整病患的角度,以便于醫護人員進行各項手術或治療。傳統的手術臺背架容易有不平整的現象,如此將導致背板在升降過程中,與腰橋機構的凸起位置相互抵觸,或是腰橋機構在升降過程中容易不穩定,也無法提供較大角度的升降,如此將造成醫護人員操作上的不便,降低了手術臺(床)的實用性與安全性。因此,如何創作出一種腰橋機構能在有限空間內,穩定的升降,且升降幅度更大,更便于醫護人員進行各項手術操作,以提升整體實用性,將是本技術所欲積極揭露之處。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為提供一種腰橋機構,主要是在最佳空間內能夠獲得最大的升降幅度,且升降過程更加穩定,以提升手術臺或手術床在進行各項操作時的便利性及安全性。為達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腰橋機構,應用于手術臺或手術床,包含第一驅動裝置、第二驅動裝置以及一連接傳動桿。第一驅動裝置具有一第一背部框架,第一背部框架內設有一第一傳動桿,第一傳動桿的前、后兩端各設有一個第一齒輪,位于前端的第一齒輪連接一組第一升降組,第一升降組由下至上具有一軸承、一升降牙套、一扣環以及一升降心軸,令第一傳動桿帶動該第一升降組作動。第二驅動裝置具有一第二背部框架,第二背部框架內設有一第二傳動桿,第二傳動桿的前、后兩端各設有一個第二齒輪,位于前端的第二齒輪連接一組第二升降組,第二升降組由下至上具有一軸承、一升降牙套、一扣環以及一升降心軸,令第二傳動桿帶動該第二升降組作動。連接傳動桿兩端各設有一第三齒輪,且兩端的第三齒輪分別連接第一驅動裝置的第一齒輪及第二輪桿機構的第二齒輪,使第一驅動裝置及第二驅動裝置位于連接傳動桿的左右二側,并能同步作動。在一較佳實施例中,第一升降組的軸承底部設有一傳動齒輪,傳動齒輪連接第一驅動裝置前端的第一齒輪。第二升降組的軸承底部設有一傳動齒輪,傳動齒輪連接該第二驅動裝置前端的第二齒輪。升降心軸套設在該升降牙套內部。第一背部框架內的后端設有一齒輪軸承,齒輪軸承連接第一齒輪及第三齒輪。第二背部框架內的后端設有一齒輪軸承,該齒輪軸承連接第二齒輪及第三齒輪。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 型腰橋機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2為本技術腰橋機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圖3為本技術腰橋機構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升降組上升時的側視圖;以及圖4為本技術腰橋機構一較佳實施例的第一升降組下降時的側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腰橋機構11........第一驅動裝置110......第一背部框架111......第一傳動桿1111......第一齒輪112........第一升降組1121......軸承1122......升降牙套1123......扣環1124......升降心軸1125......傳動齒輪113........齒輪軸承12.........第二驅動裝置120.......第二背部框架121.......第二傳動桿1211......第二齒輪122........第二升降組1221......軸承1222......升降牙套1223......扣環1224......升降心軸1225......傳動齒輪123........齒輪軸承13.........連結傳動桿131........第三齒輪具體實施方式以下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技術是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技術其它優點與功效。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應注意的是,以下圖式為簡化的示意圖式,而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構想,隨圖式中僅例示與本技術有關的結構而非按照實際實施時的元件數目、形狀及尺寸繪制,其實際實施時各元件的型態、數量及比例并非以圖示為限,可依實際設計需要作變化,優先說明。首先,請 參閱圖1、圖2、圖3及圖4所示,為本技術腰橋機構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立體組合圖、第一升降組上升時的側視圖及第一升降組下降時的側視圖。如圖所示,本技術的腰橋機構I包含:第一驅動裝置11、第二驅動裝置12以及一連接傳動桿13。第一驅動裝置11具有一第一背部框架110,第一背部框架110內設有一第一傳動桿111,第一傳動桿111的前、后兩端各設有一個第一齒輪1111,位于前端的第一齒輪1111連接一組第一升降組112,第一升降組112由下至上具有一軸承1121、一升降牙套1122、一扣環1123以及一升降心軸1124,令第一傳動桿111帶動第一升降組112作動。且第一升降組112的軸承1121底部設有一傳動齒輪1125,傳動齒輪1125連接第一驅動裝置11前端的第一齒輪1111,并且升降心軸1124套設在升降牙套1122內部。第二驅動裝置12具有一第二背部框架120,第二背部框架120內設有一第二傳動桿121,第二傳動桿121的前、后兩端各設有一個第二齒輪1211,位于前端的第二齒輪1211連接一組第二升降組122,第二升降組122由下至上具有一軸承1221、一升降牙套1222、一扣環1223以及一升降心軸1224,令第二傳動桿121帶動第二升降組122作動。且第二升降組122的軸承1221底部設有一傳動齒輪1225,傳動齒輪1225連接第二驅動裝置12前端的第二齒輪1211,升降心軸1224則同樣套設在升降牙套1222內部。連結傳動桿13兩端各設有一第三齒輪131,且兩端的第三齒輪131分別連接第一驅動裝置11的第一齒輪1111及第二輪桿12機構的第二齒輪1211,使第一驅動裝置11及第二驅動裝置12位于連接傳動桿13的左右兩側,并且,第一背部框架110內的后端設有一齒輪軸承113,齒輪軸承113連接第一齒輪1111及第三齒輪131,且第二背部框架120內的后端也設有一齒輪軸承123,齒輪軸承123連接第二齒輪1211及第三齒輪131,所以能控制第一驅動裝置11及第二驅動裝置12同步作動。在不同本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裝置11及第二驅動裝置12更可為鏈條、齒輪、馬達等或任何能達到相同效果的驅動結構。藉由上述結構,本技術的腰橋機構I在實際使用時內建于手術臺(床),能控制手術臺(床)的升降,分別利用第一 升降組112及第二升降組122的扣環1123、扣環1223來控制升降心軸1124、升降心軸1224的行程,再搭配第一齒輪1111及第二齒輪1211使升降心軸1124、升降心軸1224能在升降牙套1122、升降牙套1222內升降移動。其中,第一齒輪1111能通過各種驅動模式來與傳動齒輪1225連接。整體作動原理為利用連接傳動桿13來驅動升降牙套1122、升降牙套1222上升,當升降牙套1122、升降牙套1222上升到達行程死點時,升降牙套1122、升降牙套1222上升會帶動升降心軸1124、升降心軸1224上升,達到控制手術臺(床)腰部的升降。相較于現有結構,本技術的腰橋機構確實能令手術臺背部框架的床面有良好的平坦設計,腰橋機構在作動過程更加平穩且升降范圍更大,能提升手術操作時的便利性及安全性。雖然前述的描述及圖式已揭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但必須了解到各種增添、許多修改和取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腰橋機構,應用于手術臺或手術床,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驅動裝置,具有一第一背部框架,該第一背部框架內設有一第一傳動桿,該第一傳動桿的前、后兩端各設有一個第一齒輪,位于前端的第一齒輪連接一組第一升降組,該第一升降組由下至上具有一軸承、一升降牙套、一扣環以及一升降心軸,令該第一傳動桿帶動該第一升降組作動;?第二驅動裝置,具有一第二背部框架,該第二背部框架內設有一第二傳動桿,該第二傳動桿的前、后兩端各設有一個第二齒輪,位于前端的第二齒輪連結一組第二升降組,該第二升降組由下至上具有一軸承、一升降牙套、一扣環以及一升降心軸,令該第二傳動桿帶動該第二升降組作動;以及?一連結傳動桿,兩端各設有一第三齒輪,且兩端的第三齒輪分別連接該第一驅動裝置的第一齒輪及第二輪桿機構的第二齒輪,使該第一驅動裝置及第二驅動裝置位于該連結傳動桿的左右兩側,并能同步作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志宗,
申請(專利權)人:淳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