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機械維修和機械制造業用的工具,特別是一種卡簧鉗。現有的卡簧鉗都是單鉗頭設計,或內卡鉗、或外卡鉗;使用受尺寸限制,且每把都是單一功能的;有類似組合型的,內、外卡簧鉗可轉換,但要拆換鉗頭,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結合。上述的卡簧鉗在使用和保管上非常不便,且容易丟失。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上述不足,提出一種全能卡簧鉗,它將內、外卡簧鉗有機地結合于一體,在一把卡簧鉗上實現內卡和外卡兩種功能。本技術包括左鉗手、右鉗手、彈簧,其特征在于左、右鉗手的鉗頭部位為雙鉗頭結構,鉗頭一端為內卡鉗頭,另一端為外卡鉗頭。根據上述的雙鉗頭結構,內卡鉗頭為活動式,即大鉗頭可分別拆換、插接使用在內、外鉗頭上。本技術的右鉗柄處于正面狀態時,右鉗頭用于內卡簧,左鉗頭則用于外卡簧;當活動式大鉗頭拆卸后,可用于相應10-45的卡簧,插接上大鉗頭后,可用于相應45-100的卡簧,本技術巧妙地將內、外兩把卡簧鉗有機結合于一體,操作靈活、方便,攜帶簡單、輕巧;且本技術保管時,無須拆卸大鉗頭、產品歸一整體、不易遺失零部件。現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詳述附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本技術自然狀態一示意圖;附圖8是本技術極限狀態一示意圖。如附圖1所示,本技術由左鉗手1、右鉗手2、彈簧3組成,左、右鉗手1、2通過鉚釘4連接,彈簧3連接在左鉗手1和右鉗手2的鉗柄內側,左、右鉗手1、2的鉗柄部位位置有護套7、8,本結構的鉗頭為雙鉗頭結構,即左鉗頭1和右鉗頭2的鉗頭部位,分別有左右兩個鉗頭11、12和21、22,結合后一端形成內卡鉗頭,另一端形成外卡鉗頭。內卡鉗頭為活動式,大鉗頭5、6分別 ...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全能卡簧鉗,包括左鉗手(1)、右鉗手(2)、彈簧(3),其特征在于左鉗手(1)的鉗頭部位為左、右鉗頭(11)、(12)結構,左、右鉗手(1)、(2)結合分別成內卡簧鉗頭和外卡簧鉗頭。
【技術特征摘要】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