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且安全可靠的塑料模具油缸滑塊的自鎖結構;它包括定模(2)、第一滑塊(3)、油缸(4)和抽芯體(5),第一滑塊(3)分別與抽芯體(5)和定模(2)滑動連接;其特征在于:第一滑塊(3)與油缸(4)之間設有擋塊(15),擋塊(15)嵌在定模(2)內,擋塊(15)下方安裝有可將擋塊(15)上部頂出定模(2)的彈性部件;第一滑塊(3)上設有用于將擋塊(15)上部壓回定模(2)內的壓塊部件,壓塊部件的一端與油缸(4)的活塞桿(7)固定連接;壓塊部件的另一端與第一滑塊(3)滑動連接,第一滑塊(3)上設有用于防止壓塊部件靠近油缸(4)的一端滑出的限位部件,所述的壓塊部件滑動至限位部件處時可帶動第一滑塊(3)在定模(2)內滑動。(*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塑料模具油缸滑塊的自鎖結構。
技術介紹
塑料模具在工業生產中被廣泛用來制造各種塑料產品,實際使用時根據產品的結構常需要在模具上設計抽芯體,而抽芯體的抽離最常用的就是油缸滑塊組成的抽芯結構。進一步結合附圖1和附圖2,所述的塑料模具油缸滑塊組成的抽芯結構包括滑塊03、油缸04和抽芯體05,滑塊03通過斜向的滑鍵06與抽芯體05相連,所述的滑鍵06為T型滑鍵;抽芯體05可在滑塊03內滑動,抽芯體05的末端與產品型腔01相連;油缸04安裝于定模02上,油缸04的活塞桿07與滑塊03相連。壓條08將滑塊03壓在定模02上,且滑塊03可在油缸04的帶動下來回移動。上述的油缸滑塊抽芯結構在實際工作時存在以下不足之處:因為滑塊03與油缸04的活塞桿07之間沒有阻擋部件,當模具在注塑過程中,產品型腔01內會產生一個較大的壓力,這個壓力會從抽芯體05傳向滑塊03,如果壓力大于油缸04施加給活塞桿07的推力,那么滑塊03就會向油缸04 —側運動,從而通過滑鍵06帶動抽芯體05從產品型腔01中脫出一段距離,顯然這樣會影響到抽芯體05與產品型腔01相接觸處的產品的成型;從而導致成型產品不合格。為了克服上述不足,現有技術中采用的方案要么是加大油缸04的推力,要么是增設帶電控的阻擋部件。所述的兩種方案的前者存在安全隱患,當油缸04內壓力太大時容易發生泄漏。而后者則結構復雜,成本較高且電控件受電力影響穩定性不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且安全可靠的塑料模具油缸滑塊的自鎖結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塑料模具油缸滑塊的自鎖結構,它包括定模、第一滑塊、油缸和抽芯體,第一滑塊分別與抽芯體和定模滑動連接;第一滑塊與油缸之間設有擋塊,擋塊嵌在定模內,擋塊下方安裝有可將擋塊上部頂出定模的彈性部件;第一滑塊上設有用于將擋塊上部壓回定模內的壓塊部件,壓塊部件的一端與油缸的活塞桿固定連接;壓塊部件的另一端與第一滑塊滑動連接,第一滑塊上設有用于防止壓塊部件靠近油缸的一端滑出的限位部件,所述的壓塊部件滑動至限位部件處時可帶動第一滑塊在定模內滑動。采用以上結構后,本技術具有如下優點:所述的擋塊通過彈性部件頂出定模,通過第二滑塊壓入定模,實現對第一滑塊的鎖定與解鎖從而有效防止了模具在注塑時產生的壓力對第一滑塊的反作用力使產品成型更完好,次品率更低,整個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且不用增加油缸的壓力沒有安全隱患。作為改進,所述的擋塊通過螺釘嵌在定模的凹槽之中,擋塊上設有通孔,螺釘穿過通孔后與定模螺接,擋塊可沿螺釘上下運動,所述的彈性部件為彈簧,彈簧穿在螺釘上并抵在擋塊和定模之間。螺釘將擋塊連在定模凹槽內,在彈簧彈力較大的情況下,擋塊不會完全彈出凹槽,進一步提高了整個機構的可靠性。作為優選,所述的限位部件為設置在壓塊部件朝油缸滑動方向上的限位凸起。限位凸起加工方便,可與第一滑塊一體成型,穩定性好。作為優選,所述的壓塊部件為第二滑塊,第二滑塊與擋塊相接觸處設有可將擋塊上部壓回定模內的第一斜面。通過設置一個簡單的斜面可將第二滑塊的水平運動通過斜面與擋塊接觸轉換成擋塊的上下運動。從而巧妙的將擋塊壓入到定模內。結構簡單可靠,成本低。作為進一步改進,所述的擋塊上設有與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二斜面。通過在擋塊上設置與第一斜面相配的第二斜面,兩個斜面相對滑動時比一個直角面與一個斜面相對滑動更加順暢,使擋塊的壓入更加平穩順利。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技術塑料模具油缸滑塊安裝于模具上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滑塊與抽芯部分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塑料模具油缸滑塊安裝于模具上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中自鎖處的放大示意圖。圖5是圖4中第一滑塊處于自鎖狀態時對應的作用部件剖視示意圖。圖6是圖4中第一滑塊處于即將解鎖狀態時對應的作用部件剖視示意圖。圖7是從圖4的右側向左側看第一滑塊3時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現有技術中:01、產品型腔,02、定模,03、滑塊,04、油缸,05、抽芯體,06、滑鍵,07、活塞桿,08、壓條。本技術中:1、產品型腔,2、定模,3、第一滑塊,4、油缸,5、抽芯體,6、第一滑鍵,7、活塞桿,9、自鎖處,10、第二滑鍵,11、限位凸起,12、第二滑塊,13、第一斜面,14、第二斜面,15、擋塊,16、螺釘,17、彈簧。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結合附圖3到附圖7,一種塑料模具油缸滑塊的自鎖結構,它包括定模2、第一滑塊3、油缸4和抽芯體5,第一滑塊3分別與抽芯體5和定模2滑動連接;第一滑塊3與油缸4之間設有擋塊15,擋塊15嵌在定模2內,擋塊15下方安裝有可將擋塊15上部頂出定模2的彈性部件;第一滑塊3上設有用于將擋塊15上部壓回定模2內的壓塊部件,壓塊部件的一端與油缸4的活塞桿7固定連接;壓塊部件的另一端與第一滑塊3滑動連接,第一滑塊3上設有用于防止壓塊部件靠近油缸4的一端滑出的限位部件,所述的壓塊部件滑動至限位部件處時可帶動第一滑塊3在定模2內滑動。所述的擋塊15通過螺釘16嵌在定模2的凹槽之中,擋塊15上設有通孔,螺釘16穿過通孔后與定模2螺接,擋塊15可沿螺釘16上下運動,所述的彈性部件為彈簧17,彈簧17穿在螺釘16上并抵在擋塊15和定模2之間。所述的限位部件為設置在壓塊部件朝油缸4滑動方向上的限位凸起11。所述的壓塊部件為第二滑塊12,第二滑塊12與擋塊15相接觸處設有可將擋塊15上部壓回定模2內的第一斜面13。所述的擋塊15上設有與第一斜面13相配合的第二斜面14。本技術在具體實施時,所述的彈性部件除了彈簧17還可以用比如彈性片、彈性橡膠等代替。所述的第二滑塊12可通過水平設置的T型滑鍵相連。所述的第一斜面13,以附圖6中的方位為參照的話,是位于第二滑塊12的右下角處,即將所述的右下角的直角切去,使之變成一個斜面,所述的第一斜面13靠近油缸4的一端高于遠離油缸4的一端。所述的第二斜面14則是將擋塊15的左上角與第二滑塊12對應處鑿去直角而成,亦可理解為在擋塊15的左上角上與第二滑塊12對應處鑿了一個斜槽,所述的第二斜面14靠近油缸4的一端高于遠離油缸的一端。當然,所述的壓塊部件還可以采用功能相同的其它結構。以上對本技術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這種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總而言之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技術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 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塑料模具油缸滑塊的自鎖結構,它包括定模(2 )、第一滑塊(3 )、油缸(4 )和抽芯體(5),第一滑塊(3)分別與抽芯體(5)和定模(2)滑動連接;其特征在于:第一滑塊(3)與油缸(4)之間設有擋塊(15 ),擋塊(15 )嵌在定模(2 )內,擋塊(15 )下方安裝有可將擋塊(15)上部頂出定模(2)的彈性部件;第一滑塊(3)上設有用于將擋塊(15)上部壓回定模(2)內的壓塊部件,壓塊部件的一端與油缸(4)的活塞桿(7)固定連接;壓塊部件的另一端與第一滑塊(3)滑動連接,第一滑塊(3)上設有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塑料模具油缸滑塊的自鎖結構,它包括定模(2)、第一滑塊(3)、油缸(4)和抽芯體(5),第一滑塊(3)分別與抽芯體(5)和定模(2)滑動連接;其特征在于:第一滑塊(3)與油缸(4)之間設有擋塊(15),擋塊(15)嵌在定模(2)內,擋塊(15)下方安裝有可將擋塊(15)上部頂出定模(2)的彈性部件;第一滑塊(3)上設有用于將擋塊(15)上部壓回定模(2)內的壓塊部件,壓塊部件的一端與油缸(4)的活塞桿(7)固定連接;壓塊部件的另一端與第一滑塊(3)滑動連接,第一滑塊(3)上設有用于防止壓塊部件靠近油缸(4)的一端滑出的限位部件,所述的壓塊部件滑動至限位部件處時可帶動第一滑塊(3)在定模(2)內滑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葛文枝,
申請(專利權)人:寧海縣現代模具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