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鉗子,尤其是一種輸液管排氣鉗,屬于醫療器械的技術領域。按照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輸液管排氣鉗,包括剪刀式交叉杠桿架,所述交叉杠桿架的上部為工作端,交叉杠桿架的下部為把手端;所述交叉杠桿架工作端的第一端頭上設置第一滾輪,交叉杠桿架工作端的第二端頭上設置第二滾輪,第一滾輪及第二滾輪的軸線與交叉杠桿架內對應杠桿的軸線平行,第一滾輪與第二滾輪中至少有一個能在交叉杠桿架的工作端轉動。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緊湊,使用方便,提高對輸液管的管理效率,適用范圍廣,安全可靠。(*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鉗子,尤其是一種輸液管排氣鉗,屬于醫療器械的
技術介紹
輸液管理要求中,“保持暢通,避免氣栓”是很重要的一項內容。然而,保持通暢,避免氣栓的途徑就是避免空氣進入輸液管。當空氣進入輸液管就必須擠壓輸液管排出空氣后才能繼續輸液,目前,臨床醫護人員擠壓輸液管多采取徒手擠壓,不便且費力、耗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輸液管排氣鉗,其結構簡單緊湊,使用方便,提高對輸液管的管理效率,適用范圍廣,安全可靠。按照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輸液管排氣鉗,包括剪刀式交叉杠桿架,所述交叉杠桿架的上部為工作端,交叉杠桿架的下部為把手端;所述交叉杠桿架工作端的第一端頭上設置第一滾輪,交叉杠桿架工作端的第二端頭上設置第二滾輪,第一滾輪及第二滾輪的軸線與交叉杠桿架內對應杠桿的軸線平行,第一滾輪與第二滾輪中至少有一個能在交叉杠桿架的工作端轉動。所述第二滾輪的兩端分別安裝有第一限位擋板及第二限位擋板,第一限位擋板、第二限位擋板與第二滾輪間形成夾持環,所述夾持環允許第一滾輪嵌置,以使得輸液管能夾持在第一滾輪與第二滾輪之間。所述交叉杠桿架的把手端設置用于將兩片把手端進行扣緊嚙合的鎖齒。所述交叉杠桿架內杠桿的工作端設有臺階。所述第一滾輪通 過第一安裝軸安裝于交叉杠桿架工作端的第一端頭上,第一滾輪套在第一安裝軸上,并能在第一安裝軸上轉動;第一限位擋板上設有第一鎖緊孔,第一鎖緊孔內允許第一銷軸嵌置,所述第一銷軸嵌置在第一鎖緊孔內并穿入第一安裝軸端部的第二鎖緊孔內,以將第一滾輪及第一限位擋板鎖定在第一安裝軸上。所述第二限位擋板固定于交叉杠桿架工作端的第一端頭上,第一限位擋板上設有第二安裝軸,第一滾輪套在第二安裝軸上,并能在第二安裝軸上轉動;第二安裝軸的端部設有第三鎖緊孔,第二安裝軸設置第三鎖緊孔的端部穿過第二限位擋板后伸入交叉杠桿架的端頭內;所述第一端頭上設有第四鎖緊孔,所述第四鎖緊孔及第三鎖緊孔允許第二銷軸嵌置,第二銷軸嵌置第四鎖緊孔內并穿入第三鎖緊孔內,以將第二安裝軸與交叉杠桿架的工作端緊固連接。所述第二滾輪通過第三安裝軸安裝于第二端頭上,第三安裝軸的端部設有第五鎖緊孔,第二端頭上設有第六鎖緊孔,第五鎖緊孔及第六鎖緊孔均能允許第三銷軸嵌置;第三安裝軸設置第五鎖緊孔的端部伸入第二端頭內,第三安裝軸通過嵌置在第五鎖緊孔及第六鎖緊孔內的第三銷軸與第二端頭緊固連接。所述第二滾輪通過第四安裝軸安裝于第二端頭上,第四安裝軸的一端與第二端頭固定連接,第四安裝軸的另一端設有第七鎖緊孔;第二滾輪套在第四安裝軸上,并能在第四安裝軸上轉動;第四安裝軸設置第七鎖緊孔的端部套有擋圈,所述擋圈上設有第八鎖緊孔,第七鎖緊孔及第八鎖緊孔均允許第四銷軸嵌置,第二滾輪通過擋圈及穿入第七鎖緊孔、第八鎖緊孔內的第四銷軸鎖緊在第四安裝軸上。本技術的優點:交叉杠桿支架的第一端頭設置第一滾輪,第二端頭設置第二滾輪,第一滾輪及第二滾輪的軸線與交叉杠桿架內對應杠桿的軸線平行,第一滾輪與第二滾輪中至少有一個能在交叉杠桿架的工作端轉動,通過第一滾輪及第二滾輪能夠對輸液管進行夾持排氣,結構簡單緊湊,使用方便,提高對輸液管的管理效率,適用范圍廣,安全可O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使用狀態的局部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第一滾輪與第一端頭配合的一種實施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第一滾輪與第一端頭配合的另一種實施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二滾輪與第二端頭配合的一種實施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第二滾輪與第二端頭配合的另一種實施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_交叉杠桿支架、2-鎖齒、3-第一滾輪、4-第二滾輪、5-第一限位擋板、6-臺階、7-輸液管、8-第二限位擋板、9-第一安裝軸、10-第一銷軸、11-第一鎖緊孔、12-第二安裝軸、13-第三鎖緊孔、14-第四鎖緊孔、15-第二銷軸、16-第三安裝軸、17-第五鎖緊孔、18-第六鎖緊孔、19-第三銷軸、20-第四安裝軸、21-第七鎖緊孔、22-擋圈、23-第四銷軸及24-第八鎖緊孔。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為了能夠對輸液管7進行有效地排氣,本技術包括剪刀式交叉杠桿架1,所述交叉杠桿架I的上部為工作端,交叉杠桿架I的下部為把手端;所述交叉杠桿架I工作端的第一端頭上設置第一滾輪3,交叉杠桿架I工作端的第二端頭上設置第二滾輪4,第一滾輪3及第二滾輪4的軸線與交叉杠桿架I內對應杠桿的軸線平行,第一滾輪3與第二滾輪4中至少有一個能在交叉杠桿架I的工作端轉動。具體地,所述第二滾輪4的兩端分別安裝有第一限位擋板5及第二限位擋板8,第一限位擋板5、第二限位擋板8與第二滾輪4間形成夾持環,所述夾持環允許第一滾輪3嵌置,以使得輸液管7能夾持在第一滾輪3與第二滾輪4之間。通過第一限位擋板5、第二限位擋板8的配合,能夠使得第一滾輪3與第二滾輪4夾持輸液管7排氣時的效率。本技術實施時,第一滾輪3和第二滾輪4在交叉杠桿支架I的工作端都可以轉動。交叉杠桿支架I呈鉗子狀,通過握持把手端能夠帶動工作端的相對運動。所述交叉杠桿架I的把手端設置用于將兩片把手端進行扣緊嚙合的鎖齒2。所述鎖齒2位于把手端的內側,本技術實施時,可以根據需要在把手端設置鎖齒2的個數,以適應不同輸液管7的排氣要求。所述交叉杠桿架I內杠桿的工作端設有臺階6 ;本技術實施例中,由于第一滾輪3分別設置于第一端頭,第二滾輪4設置于第二端頭,第一滾輪3與及第二滾輪4的軸線與交叉杠桿支架I內對應杠桿的軸線平行,因此通過設置臺階6,能夠滿足第一滾輪3及第二滾輪4靠近夾持輸液管7。本技術實施時,第一滾輪3的軸線與第二滾輪4的軸線不必完全平行,而呈一定的夾角。本技術在實施時,第一滾輪3及第二滾輪4根據需要設置在交叉杠桿支架I的工作端,下面分別進行說明,第一滾輪3、第二滾輪4與工作端的配合形式并不限于下面具體描述的形式。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滾輪3通過第一安裝軸9安裝于交叉杠桿架I工作端的第一端頭上,第一滾輪3套在第一安裝軸9上,并能在第一安裝軸9上轉動;第一限位擋板5上設有第一鎖緊孔11,第一鎖緊孔11內允許第一銷軸10嵌置,所述第一銷軸10嵌置在第一鎖緊孔11內并穿入第一安裝軸9端部的第二鎖緊孔內,以將第一滾輪3及第一限位擋板5鎖定在第一安裝軸9上。如圖6所示:所述第二限位擋板8固定于交叉杠桿架I工作端的第一端頭上,第一限位擋板5上設有第二安裝軸12,第一滾輪3套在第二安裝軸12上,并能在第二安裝軸12上轉動;第二安裝軸12的端部設有第三鎖緊孔13,第二安裝軸12設置第三鎖緊孔13的端部穿過第二限位擋板8后伸入交叉杠桿架I的端頭內;所述第一端頭上設有第四鎖緊孔14,所述第四鎖緊孔14及第三鎖緊孔13允許第二銷軸15嵌置,第二銷軸15嵌置第四鎖緊孔14內并穿入第三鎖 緊孔13內,以將第二安裝軸12與交叉杠桿架I的工作端緊固連接。如圖7所示:所述第二滾輪4通過第三安裝軸16安裝于第二端頭上,第三安裝軸16的端部設有第五鎖緊孔17,第二端頭上設有第六鎖緊孔18,第五鎖緊孔17及第六鎖緊孔18均能允許第三銷軸19嵌置;第三安裝軸16)置第五鎖緊孔17的端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輸液管排氣鉗,包括剪刀式交叉杠桿架(1),所述交叉杠桿架(1)的上部為工作端,交叉杠桿架(1)的下部為把手端;其特征是:所述交叉杠桿架(1)工作端的第一端頭上設置第一滾輪(3),交叉杠桿架(1)工作端的第二端頭上設置第二滾輪(4),第一滾輪(3)及第二滾輪(4)的軸線與交叉杠桿架(1)內對應杠桿的軸線平行,第一滾輪(3)與第二滾輪(4)中至少有一個能在交叉杠桿架(1)的工作端轉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陸培華,高宏,
申請(專利權)人:陸培華,高宏,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