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現澆反濾植生型混凝土生態護坡系統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坡體,在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上設置植生型生態混凝土,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為植物生長層,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下設置反濾型生態混凝土,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下方設有防沖結構;所述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為階梯形或波浪形,其表面設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內填充有活化沸石,所述凹槽的表面覆蓋一層濾網。本發明專利技術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下方設有防沖結構,抗雨水沖刷的同時為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設置為階梯形或波浪形,能有效的減少波浪對邊坡的沖擊;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設有若干凹槽,凹槽內填充有活化沸石,凈化了水質。?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包括坡體,在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上設置植生型生態混凝土,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為植物生長層,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下設置反濾型生態混凝土,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下方設有防沖結構;所述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為階梯形或波浪形,其表面設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內填充有活化沸石,所述凹槽的表面覆蓋一層濾網。本專利技術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下方設有防沖結構,抗雨水沖刷的同時為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設置為階梯形或波浪形,能有效的減少波浪對邊坡的沖擊;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設有若干凹槽,凹槽內填充有活化沸石,凈化了水質。【專利說明】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生態護坡系統及其施工方法,特別是涉及一種現澆反濾植生型混 凝土生態護坡系統及其施工方法,屬于河道邊坡整治
。
技術介紹
水庫、河川堤岸、山體及道路邊坡等的防護和治理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傳統的 護坡方法主要有漿砌或干砌塊石護坡、混凝土護坡、金屬塑網、碎石堆積、擋土墻及抗滑樁 等,在滿足護坡功能性要求的同時,隔絕了土壤與水體之間的物質交換,破壞了河湖岸區原 有的生態系統,造成生態多樣性下降,陸岸及水生動植物喪失了棲息空間,水體自凈功能下 降甚至完全喪失,有鑒于此,具備多孔性的植生型生態混凝土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河湖護坡 結構中。生態護坡的最終目的是除了能實現穩定河道、防止水土流失的基本功能外,還具 有生態景觀等功能。目前的生態混凝土護坡系統中,其抗沖刷能力較弱,覆蓋土容易滑落, 植物成活率低,生長緩慢;且水體的自凈功能較低,水質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現澆反濾植生型混凝土生態 護坡系統及其施工方法,能夠有效的防止流水、風浪及降水的沖刷,更好的保持水土,有利 于植物生長,美化了環境,同時凈化了水質。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現澆反濾植生型混凝土生態護 坡系統,包括坡體,在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上設置植生型生態混凝土,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 土的表面為植物生長層,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下設置反濾型生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 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下方設有防沖結構;所述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為階梯形或波浪 形,其表面設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內填充有活化沸石,所述凹槽的表面覆蓋一層濾網。進一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活化沸石的外部套有編織袋,所述編織袋的一端設有繩索,所述繩索設在所 述凹槽的外部。所述的防沖結構包括依次層疊的營養層、加強層和反濾層。所述的營養層包括依次層疊的角蛋白纖維層、棉纖維層和木漿纖維層,所述的角 蛋白纖維層的單位面積質量為50g/m2,棉纖維層的單位面積質量為10g/m2,木漿纖維層的 單位面積質量為30g/m2。所述的加強層為土工格柵,所述土工格柵內填充有有機肥。所述的反濾層為透水性無紡土工布層,所述透水性無紡土工布層的單位面積質量 為 100g/m2。所述反濾型生態混凝土下方設有砂礫石墊層,所述砂礫石墊層的厚度為50_。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強度范圍在15MPa以上,密度為1800?2100kg/m3,孔隙率大于20%。現澆反濾植生型混凝土生態護坡系統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I)河道邊坡施工測量在河道邊坡坡頂埋點,根據河道邊坡斷面設計,測定河道邊坡施工基準線;采用 方向投點法測量出左右兩岸0.5m高程以上坡面點和坡面與混凝土擋土墻的交點,沿河道 縱向每間隔25m放樣架設坡度架,掛線找平;(2)坡面平整、清理夯實按照預先設計的坡比進行坡面削坡,土層夯實平整,清理坡面的浮石、雜物;(3)常水位以上植生型生態混凝土部分的施工a.防沖結構的鋪設:從下到上依次鋪設反濾層、加強層和營養層,首先鋪設單位 面積質量為100g/m2的透水性無紡土工布層作為反濾層;然后鋪設聚酯纖維土工格柵作為 加強層,土工格柵內填充有有機肥;最后從下到上依次鋪設單位面積質量為30g/m2的木漿 纖維層、單位面積質量為10g/m2的棉纖維層和單位面積質量為50g/m2的角蛋白纖維層作為營養層;b.混凝土框架結構的燒筑混凝土框架采用普通混凝土現場澆筑而成,整個框架由邊長為2m的基本方格構 成,按設計尺寸支模板,框格梁高5cm,梁寬15cm,在混凝土框架的上部及下部分別設置 200mmX 300mm 及 300mmX 500mm 的 C25 的凝土擋土墻;c.澆筑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現場攪拌混凝土并澆筑,對表面進行平整化處理和抹 平,清掃框格,澆筑的厚度大于IOcm;d.客土層的添加及植物種子的噴播:在植生型生態混凝土表面覆蓋一層客土,將 水、種子、有機質及種子發育的基礎材料按序加入到攪拌設備中,經充分攪拌后,通過噴播 機將攪拌后的基礎材料噴播到客土層上,從而在邊坡表面形成長期穩定的植物生長層;(4)常水位以下反慮型生態混凝土部分的施工a.圍堰施工:筑堰前,清除河床上的雜物、石塊及樹根;筑堰材料采用黏性土、粉 質黏土,夯實;沿河道填筑圍堰,圍堰高度高出施工期間最高水位的0.5?0.7m,堰頂寬度 I?2m ;堰外邊坡迎水流一側坡度為1: 3,背水流一側在1:2之內,堰內邊坡為1:1,內坡腳 與基坑的距離不小于Im ;b.墊層的鋪設:在坡面鋪設一層厚度為50-100mm的沙礫石墊層;c.燒筑反慮型生態混凝土:現場燒筑混凝土的框架結構,攪拌、制備并燒筑反慮 型生態混凝土,將反慮生態混凝土的表面澆筑成波浪形或階梯形;d.在反慮型生態混凝土內設置若干凹槽,在混凝土成型后填充活化沸石,沸石用 編織袋盛裝并用繩索固定,繩索設在凹槽的外部,凹槽的表面覆蓋一層濾網。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下方設有防沖結構,抗雨水沖刷的同 時為植物的生長提供營養;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設置為階梯形或波浪形,能有效的減 小波浪上揚的幅度,從而減少波浪對邊坡的沖擊;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設有若干凹槽, 凹槽內填充有活化沸石,凈化了水質。【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中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為階梯形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中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為波浪形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中防沖結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進一步揭示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如圖1和圖2所示,現澆反濾植生型混凝土生態護坡系統,包括坡體及親水平臺1,在所述坡體的常水位2以上設置植生型生態混凝土 3。植生型生態混凝土 3由粗骨料、細骨料、水泥化合物以及SR系列添加劑組成。粗骨料按照GB/T14685-2001規定的公稱粒徑范圍,為5_25mm, 采用卵石或者碎石。細骨料按照GB/T14684-2001規定的公稱粒徑范圍,為0.15_5mm。水泥化合物是水泥、水、添加劑如鈣鹽、硅石粉、無機鹽等的混合物,添加劑為SR-3/SR-4,混凝土 PH為9±0.5。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配方表及性能指標如表I和表2所示:表I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配方表【權利要求】1.現澆反濾植生型混凝土生態護坡系統,包括坡體,在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上設置植生型生態混凝土,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為植物生長層,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下設置反濾型生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下方設有防沖結構;所述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為階梯形或波浪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現澆反濾植生型混凝土生態護坡系統,包括坡體,在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上設置植生型生態混凝土,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為植物生長層,所述坡體的常水位以下設置反濾型生態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型生態混凝土的下方設有防沖結構;所述反濾型生態混凝土的表面為階梯形或波浪形,其表面設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內填充有活化沸石,所述凹槽的表面覆蓋一層濾網。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鎖平,陳衛連,張靜,姚崗,陳衛星,崔榮兵,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山水環境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