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的是基于病蟲、倒伏和污染防控的超級稻健身控害栽培方法。傳統的水稻栽培方法容易誘發病蟲害,倒伏及受污染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栽培環境無害化,減少病蟲害發生的病源蟲源,種子無害化處理,適時播種,培育壯秧,合理密植,田間管理,有效防控病蟲害,有效防倒伏等措施,對超級稻的栽培實行全程科學管理,根據超級稻栽培特性和病蟲害、倒伏和污染發生特點,研究創造有利于超級稻正常生育而不利于病蟲發生為害的栽培環境條件的技術措施,有效地改善超級稻生育狀況,確保超級稻優質豐產。經測試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栽培的超級稻平均每667m2新增優質稻谷53.2—59.6kg,新增產值138—155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的是。傳統的水稻栽培方法容易誘發病蟲害,倒伏及受污染問題。本專利技術通過栽培環境無害化,減少病蟲害發生的病源蟲源,種子無害化處理,適時播種,培育壯秧,合理密植,田間管理,有效防控病蟲害,有效防倒伏等措施,對超級稻的栽培實行全程科學管理,根據超級稻栽培特性和病蟲害、倒伏和污染發生特點,研究創造有利于超級稻正常生育而不利于病蟲發生為害的栽培環境條件的技術措施,有效地改善超級稻生育狀況,確保超級稻優質豐產。經測試用本專利技術栽培的超級稻平均每667m2新增優質稻谷53.2—59.6kg,新增產值138—155元,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專利說明】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是,屬于水稻栽培
。
技術介紹
超級稻即超高產水稻。超級稻品種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等有效途徑育成的產量潛力大,配套超高產栽培技術后比現有水稻品種在產量上有大幅度提高,并兼顧品質與抗性的水稻新品種。超級稻有超級常規稻和超級雜交稻兩大類。超級雜交稻如Y兩優302、特優航I號等,是目前栽培的主要超級稻。超級稻與目前廣泛種植的半矮桿水稻相比,其株型增高、稻桿增粗、穗型增大,粒大穗長,單產較高,堪稱水稻中的“大個子”,而且產量越高,“個子”越大。超級稻株型結構及營養成分的變化,及盲目“大肥大水”等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容易誘發稻田病蟲種群數量改變,如稻飛虱、紋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等發生數量大,危害嚴重,經常出現糧農頻繁、過量和盲目使用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的現象,不但造成生產成本高、污染環境和稻谷,還無法有效控制病蟲危害,對超級稻產量、質量和食用安全都造成嚴重影響。而且,超級稻由于葉面積大,植株高大,在灌漿成熟過程中稻穗越來越沉重,易發生植株倒伏現象,造成產量損失和品質下降。因此,研究超級稻從產地環境到田間栽培、肥料和用水管理、倒伏防控、防病治病、防蟲治蟲、農藥無污染環境無害化控制、收獲等,進行科學管理的健身控害栽培方法研究,生產出產量高,品質優,食用安全的稻谷產品,顯得十分重要,但目前國內未見有相關的文獻報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基`于病蟲、倒伏和污染防控的超級稻健身控害栽培方法,創造有利于超級稻正常生育而不利于病蟲發生為害的栽培環境條件的技術措施,有效地改善超級稻生育狀況,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自身抗逆性,從播種到收獲全程科學控制,減少有害物質污染。克服傳統水稻栽培方法所存在的病蟲害危害嚴重,易倒伏,受污染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了以下技術方案,,包括下述具體步驟: (I)栽培環境無害化 (1-1)生產基地選擇:生產基地應選擇在田間無鎘、汞、砷、鉛、鉻等重金屬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適宜超級稻生長的區域;生產基地應距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干線500m以上,以避開工業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 (1-2)灌溉用水:灌溉用水要防止將重金屬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酸堿度超標的城市污水、工業廢水等用于農業生產灌溉; (1-3)防止廢棄物殘留污染:及時收集處理稻田田間地頭廢棄的農藥瓶、農藥包裝袋、肥料包裝袋、塑料秧盤、地膜、棚膜等,防止農業生產廢棄物殘留污染產地環境; (2)減少病蟲害發生的病源蟲源 (2-1)合理輪作:超級稻與旱地作物如豆科作物的豇豆、花生等實行水旱輪作,減少蟲害和侵染性病害初次侵染來源; (2-2)深翻曬土:除種植綠肥等冬種用地外,稻田應在秋收結束后10 — 15d內排干田水犁翻曬土,一直曬至春播或春種備耕之前,以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促進土壤風化,改善土壤理化狀況,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增加有效養分供給;消滅部分越冬蟲源,減少田間有毒有害物質積存,為早稻增產優質打好基礎; (2-3)灌水滅蛹控螟:水稻螟蟲主要以蛹在稻樁中越冬,其未來發生為害程度與越冬蟲源基數成正相關,因此,有水源條件的地方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在春季越冬代螟蟲化蛹期統一翻耕冬閑田、綠肥田并灌深水浸慪,淹沒稻樁7 — IOd ;冬種田作物收獲后和雙季稻連作田早稻收割后IOd內及時翻耕,同樣灌水淹沒稻樁7 — 10d,可有效降低水稻螟蟲蟲源基數; (2-4)打撈菌核:水稻紋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稻田土壤中越冬,稻田灌水后大量漂浮在水面,稻田灌水后,撈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減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減輕水稻前期發病率,撈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加深水層至沒過田面,然后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撈起,挑離稻田,深埋或曬干燒毀; (3)種子無害化處理 (3-1)曬種、選種:在浸種前選晴天曬種0.5 — ld,然后用篩選或清水精選出飽滿種子,選后分級浸種; (3-2)浸種、消毒:超級稻種子帶菌是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惡苗病等病害發生的初侵染源之一,通過浸種消毒,去掉混在種子內的秕谷、病粒、蟲粒和其它雜質,消滅附在種子上的病菌,防止播種時把病菌帶入田間,是建立無病秧田,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有效途徑。早造先用清水預浸6 — 8h,洗種后撈起再倒入40%三氯異氰尿酸WP (強氯精)450—500倍消毒液浸6—8h,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凈藥液后繼續浸種6—8h,晚造先用清水浸種2—3h,再用40%三氯異氰尿酸WP (強氯精)450— 500倍藥液浸種6_8h進行種子消毒,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凈藥液后再浸種4一5h,浸種過程換水1-2次,浸后撈起種子并洗凈浙干催芽; (3-3)拌種:播種前進行種子拌種是殺滅傳毒媒介白背飛虱,“治虱防矮”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主要措施,在稻種破胸露白時,用60%吡蟲啉FSlOml兌水100_200ml,倒入3—5kg已催芽的稻種內,充分拌勻,晾l_3h后播種; (4)適時播種,培育壯秧 (4-1)播種期選擇:早稻在2月20日一3月10日播種,晚稻在6月25日一7月10日播種,秧田宜選擇避風向陽、排灌方便、水源清潔、土質疏松、肥力中等以上的田塊,要做到精細整地、下足基肥、稀播勻播、適時追肥、科學管水,旱育秧、濕潤育秧、編織布隔層早造育秧秧齡23—28天,葉齡4一5葉;晚造秧齡20—25天,葉齡4一5葉,塑盤育秧早造秧齡16—23天,葉齡3—4葉;晚造秧齡15—20天,葉齡3—4葉,培育根系短粗,白根多,苗莖基部粗扁,80%以上秧苗帶蘗I一2個,苗挺葉綠,均勻整齊,無病蟲害的壯秧,為移栽后病蟲害、倒伏的防控及高產打下基礎; (4-2)帶藥移栽:秧苗移栽前2 — 4d施一次藥,667m2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g,加40%三唑磷乳油100 ml,加8%寧南霉素水劑50ml,加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60 g,上述4種藥劑混合兌水30kg噴霧,可減輕大田分蘗期葉瘟和稻飛虱、稻薊馬、螟蟲的為害,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 (5)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能促進超級稻單株和群體結構的協調發展,改善田間的溫光條件,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增強防控倒伏能力;有力于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有機物的積累,增加產量,早造移栽行距26.5—28.0cm,株距14.5—15.5cm,每畝定植1.5 — 1.7萬穴;晚造移栽行距25.0—27.0cm,株距 13.0—14.5cm,每畝定植 1.7—2.0 萬穴; (6)田間管理 (6-1)防除雜草為害:移栽后3 — 7d雜草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基于病蟲、倒伏和污染防控的超級稻健身控害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栽培方法包括下述具體步驟:????(1)栽培環境無害化(1?1)生產基地選擇:生產基地應選擇在田間無鎘、汞、砷、鉛、鉻等重金屬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適宜超級稻生長的區域;生產基地應距離工礦區和公路、鐵路干線500m以上,以避開工業和城市污染源的影響;(1?2)灌溉用水:灌溉用水要防止將重金屬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酸堿度超標的城市污水、工業廢水等用于農業生產灌溉;(1?3)防止廢棄物殘留污染:及時收集處理稻田田間地頭廢棄的農藥瓶、農藥包裝袋、肥料包裝袋、塑料秧盤、地膜、棚膜等,防止農業生產廢棄物殘留污染產地環境;(2)減少病蟲害發生的病源蟲源(2?1)合理輪作:超級稻與旱地作物如豆科作物的豇豆、花生等實行水旱輪作,減少蟲害和侵染性病害初次侵染來源;(2?2)深翻曬土:除種植綠肥等冬種用地外,稻田應在秋收結束后10—15d內排干田水犁翻曬土,一直曬至春播或春種備耕之前,以增強土壤微生物活性,促進土壤風化,改善土壤理化狀況,提高土壤養分含量,增加有效養分供給;消滅部分越冬蟲源,減少田間有毒有害物質積存,為早稻增產優質打好基礎;(2?3)灌水滅蛹控螟:水稻螟蟲主要以蛹在稻樁中越冬,其未來發生為害程度與越冬蟲源基數成正相關,因此,有水源條件的地方利用螟蟲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點,在春季越冬代螟蟲化蛹期統一翻耕冬閑田、綠肥田并灌深水浸漚,淹沒稻樁7—10d;冬種田作物收獲后和雙季稻連作田早稻收割后10d內及時翻耕,同樣灌水淹沒稻樁7—10d,可有效降低水稻螟蟲蟲源基數;(2?4)打撈菌核:水稻紋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稻田土壤中越冬,稻田灌水后大量漂浮在水面,稻田灌水后,撈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減少初次浸染的菌源,有效地減輕水稻前期發病率,撈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加深水層至沒過田面,然后把浮在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撈起,挑離稻田,深埋或曬干燒毀;(3)種子無害化處理(3?1)曬種、選種:在浸種前選晴天曬種0.5—1d,然后用篩選或清水精選出飽滿種子,選后分級浸種;(3?2)浸種、消毒:超級稻種子帶菌是稻瘟病、稻曲病、白葉枯病、惡苗病等病害發生的初侵染源之一,通過浸種消毒,去掉混在種子內的秕谷、病粒、蟲粒和其它雜質,消滅附在種子上的病菌,防止播種時把病菌帶入田間,是建立無病秧田,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有效途徑;早造先用清水預浸6—8h,洗種后撈起再倒入40%三氯異氰尿酸WP(強氯精)450—500倍消毒液浸6—8h,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凈藥液后繼續浸種6—8h;晚造先用清水浸種2—3h,再用40%三氯異氰尿酸WP(強氯精)450—500倍藥液浸種6?8h進行種子消毒,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凈藥液后再浸種4—5h,浸種過程換水1?2次,浸后撈起種子并洗凈瀝干催芽;(3?3)拌種:播種前進行種子拌種是殺滅傳毒媒介白背飛虱,“治虱防矮”防控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主要措施,在稻種破胸露白時,用60%吡蟲啉FS10ml兌水100?200ml,倒入3—5kg已催芽的稻種內,充分拌勻,晾1?3h后播種;(4)適時播種,培育壯秧(4?1)播種期選擇:早稻在2月20日—3月10日播種,晚稻在6月25日—7月10日播種,秧田宜選擇避風向陽、排灌方便、水源清潔、土質疏松、肥力中等以上的田塊,要做到精細整地、下足基肥、稀播勻播、適時追肥、科學管水,旱育秧、濕潤育秧、編織布隔層早造育秧秧齡23—28天,葉齡4—5葉;晚造秧齡20—25天,葉齡4—5葉,塑盤育秧早造秧齡16—23天,葉齡3—4葉;晚造秧齡15—20天,葉齡3—4葉,培育根系短粗,白根多,苗莖基部粗扁,80%以上秧苗帶蘗1—2個,苗挺葉綠,均勻整齊,無病蟲害的壯秧,為移栽后病蟲害、倒伏的防控及高產打下基礎;(4?2)帶藥移栽:秧苗移栽前2—4d施一次藥,667m2?用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g,加40%三唑磷乳油100?ml,加8%寧南霉素水劑50ml,加75%三環唑可濕性粉劑60?g,上述4種藥劑混合兌水30kg噴霧,可減輕大田分蘗期葉瘟和稻飛虱、稻薊馬、螟蟲的為害,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發生;(5)合理密植合理密植能促進超級稻單株和群體結構的協調發展,改善田間的溫光條件,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增強防控倒伏能力;有力于增強光合作用,促進有機物的積累,增加產量,早造移栽行距26.5—28.0cm,株距14.5—15.5cm,每畝定植1.5—1.7萬穴;晚造移栽行距25.0—27.0cm,株距13.0—14.5cm,每畝定植1.7—2.0萬穴;(6)田間管理(6?...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潔遠,
申請(專利權)人:吳潔遠,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