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直排式蒸汽排放裝置,包括外閥、內閥、排氣管以及閥座,閥座通過排氣管及防堵螺母安裝在鍋蓋上,外閥包括外閥體和閥帽,外閥體與閥帽緊配,閥帽上設有排氣口,內閥包括閥芯、閥芯座和內閥體,閥芯與閥芯座鉚接,閥芯與排氣管的上口部相對應,閥芯座與內閥體緊配,所述外閥體和內閥體間隙配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閥帽和閥芯采用分體式結構,解決了實際工作時存在的密封不良情況,通過旋轉閥帽來調整重力大小,從而調節鍋內工作壓力的大小,保證鍋內壓力在正常工作范圍內工作,可以達到省電節能的效果。并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設計上更加安全可靠,結構簡單,便于清洗。(*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直排式蒸汽排放裝置
本技術涉及家用壓力鍋,尤其涉及一種壓力鍋上能調節壓力的蒸汽排放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的不銹鋼壓力鍋的蒸汽排放裝置一般有重力式蒸汽排放裝置和彈簧式蒸汽排放裝置兩種類型,其中重力式蒸汽排放裝置有單一工作壓力的,還有可以調節多檔工作壓力的。目前市場上多檔工作壓力的重力式蒸汽排放裝置的閥帽與閥芯都是做成一體式,與排氣管進行密封,使用時通過旋轉閥帽來調節作用在壓力鍋蓋體上的重量從而改變壓力鍋的工作壓力。閥體通過卡件與閥帽連接,通過卡簧裝在排氣管,排氣管通過防堵螺母固定在鍋蓋上,閥帽上高出的平面,與限壓閥座進行匹配,用來進行調檔作用。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要通過旋轉閥帽來調節工作壓力,使得閥帽與其相配的閥座須有間隙,在工作時造成閥芯偏位,出現不密封現象,使得壓力鍋得不到有效保壓,造成浪費能源現象。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直排式蒸汽排放裝置,在調節工作壓力擋位時不會產生閥芯偏位,能有效克服
技術介紹
中的缺陷。本技術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直排式蒸汽排放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閥、內閥、排氣管以及閥座,所述閥座通過排氣管及防堵螺母安裝在鍋蓋上,所述外閥包括外閥體和閥帽,所述外閥體與閥帽緊配,所述閥帽上設有排氣口,所述內閥包括閥芯、閥芯座和內閥體,所述閥芯與閥芯座鉚接,閥芯與排氣管的上口部相對應,所述閥芯座與內閥體緊配,所述外閥體和內閥體間隙配合。在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的同時,本技術還可以采用或者組合采用以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內閥體下部的內側配設有將所述內閥體限制在排氣管直徑較小的中間部位的卡簧,所述內閥體可沿排氣管的中間部位滑動。所述內閥體的外壁設有凸環,所述外閥體的內壁設有與所述凸環相適配的限位環。所述閥座內壁的一側設有檔位調節臺階,所述的閥帽的下端與所述的檔位調節臺階相配合,以調節閥帽的高度。所述的閥帽的下端具有與所述的檔位調節臺階相配合的限壓閥帽支腳,以調節閥帽具有三個可調節的高度,其中第一高度為:所述限壓閥帽支腳與所述檔位調節臺階配合在最高處,所述限位環與凸環相接觸,閥帽和下閥體將上閥體和閥芯座頂起,使得閥芯與排氣管分離;第二高度為:所述限壓閥帽支腳與所述檔位調節臺階在中間位置配合,所述外閥體下移至限位環與凸環分離,閥芯壓自然作用在排氣管上口部;第三高度為:所述限壓閥帽支腳與所述檔位調節臺階脫離,閥芯壓在排氣管上口部,閥帽壓在閥芯上,內閥和外閥同時作用在排氣管上。所述閥帽的上表面設有用于指示擋位的三角標記,所述閥帽的上部外側設有檔位調節撥片。閥芯與閥帽分別分布于內閥和外閥上,內閥通過內閥體與排氣管較小間隙配合,當閥帽旋轉時,不會對閥芯有偏移影響,因此工作時始終與排氣管保持密封狀態,只有在排氣檔時,閥芯才會與排氣管分離,解決了在實際使用中的密封較差的問題,保證在工作時可以保壓。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的閥帽和閥芯采用分體式結構,解決了實際工作時存在的密封不良情況,通過旋轉閥帽來調整重力大小,從而調節鍋內工作壓力的大小,保證鍋內壓力在正常工作范圍內工作,可以達到省電節能的效果。并且,本技術設計上更加安全可靠,結構簡單,便于清洗。【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剖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外閥的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的內閥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參照附圖。如圖1所示,本技術包括外閥1、內閥2、排氣管3以及閥座4,閥座4通過排氣管3及防堵螺母5安裝在鍋蓋6上,閥座4可以單獨與內、外閥相配合使用,也可以與壓力鍋手柄或面板做成一體與內、外閥相配合使用。外閥I包括外閥體11和閥帽12,外閥體11與閥帽12緊配,閥帽12上設有排氣□。內閥2包括閥芯21、閥芯座22和內閥體23,閥芯21與排氣管3的上口部相對應,閥芯21與閥芯座22鉚接在一起,閥芯座22與內閥體23緊配,內閥體23與外閥體11間隙配合。排氣管3中間部位的直徑小于其兩端的部位,內閥體23下部的內側配設有卡簧24,卡簧24將內閥體23限制在排氣管2的中間部位使其不會滑出排氣管,同時又可沿排氣管3直徑較小的中間部位滑動。內閥體23的外壁設有凸環25,外閥體11的內壁設有與內閥體的凸環25相適配的限位環13。凸環25擋住限位環13從而將外閥體11和閥帽12限制在凸環25以內的位置,不會掉出閥座4外。內、外閥通過內、外閥體的間隙調節可以進行單個進行工作或組合在一起進行工作。在正常工作時,通過旋轉閥帽,帶動內、外閥進行上下移動,從而使得作用在排氣管上的重力大小發生變化,因此就改變了鍋內的工作壓力,達到調壓作用。閥座4內壁的一側設有檔位調節臺階41,閥帽12的下端具有與檔位調節臺階41相配合的限壓閥帽支腳13,使得閥帽12具有三個可調節的高度,三個可調節的高度分別對應壓力鍋的三個壓力檔位,其中第一高度對應壓力鍋的排氣檔,此時限壓閥帽支腳14與檔位調節臺階41配合在最高處,限位環13與凸環25相接觸,從而帶動內閥體23向上運動,將閥芯21頂起,使得閥芯21與排氣管3的上口部分離,壓力鍋內與大氣相通,形成排氣檔達到排氣作用;第二高度對應壓力鍋的低壓檔,此時限壓閥帽支腳14與檔位調節臺階41配合在中間位置,外閥體11下移至限位環13與凸環25分離,閥芯21自然作用在排氣管3的上口部,內、外閥為分離狀態,同時內閥2在重力作用下通過閥芯21加載在排氣管上(相當于只有內閥重力作用在排氣管上),形成低壓檔的工作壓力;第三高度對應壓力鍋的高壓檔,所述限壓閥帽支腳14與檔位調節臺階41脫離,外閥體11進一步下移至閥帽12壓在閥芯21上,外閥I直接掛在內閥2上,閥芯21壓在排氣管3的上口部,使內、外閥同時作用在排氣管3 口上,形成高壓檔達到高壓工作壓力。閥帽I的上部外側設有檔位調節撥片15,撥動檔位調節撥片15即可旋轉閥帽I進行擋位調節,閥帽I的上表面設有用于指示檔位的三角形標記16,對應相應的檔位指示,方便調節。本技術的閥芯與閥帽分別分布于內閥和外閥上,內閥通過內閥體與排氣管較小間隙配合,當閥帽旋轉時,不會對閥芯有偏移影響,因此工作時始終與排氣管保持密封狀態,只有在排氣檔時,閥芯才會與排氣管分離,解決了在實際使用中的密封較差的問題,保證在工作時可以保壓。當鍋內有壓力需排氣時,蒸汽通過排氣管及閥帽上孔直接排到鍋外,便于清洗。上述實施例用于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但并不將本技術局限于這些【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認識到,本技術涵蓋了權利要求書范圍內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備選方案、改進方案和等效方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直排式蒸汽排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排放裝置包括外閥、內閥、排氣管以及閥座,所述閥座通過排氣管及防堵螺母安裝在鍋蓋上,所述外閥包括外閥體和閥帽,所述外閥體與閥帽緊配,所述閥帽上設有排氣口,所述內閥包括閥芯、閥芯座和內閥體,所述閥芯與閥芯座鉚接,閥芯與排氣管的上口部相對應,所述閥芯座與內閥體緊配,所述外閥體和內閥體間隙配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直排式蒸汽排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排放裝置包括外閥、內閥、排氣管以及閥座,所述閥座通過排氣管及防堵螺母安裝在鍋蓋上,所述外閥包括外閥體和閥帽,所述外閥體與閥帽緊配,所述閥帽上設有排氣口,所述內閥包括閥芯、閥芯座和內閥體,所述閥芯與閥芯座鉚接,閥芯與排氣管的上口部相對應,所述閥芯座與內閥體緊配,所述外閥體和內閥體間隙配合。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直排式蒸汽排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閥體下部的內側配設有將所述內閥體限制在排氣管直徑較小的中間部位的卡簧,所述內閥體可沿排氣管的中間部位滑動。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直排式蒸汽排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內閥體的外壁設有凸環,所述外閥體的內壁設有與所述凸環相適配的限位環。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直排式蒸汽排放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座內壁的一側設有檔位調節臺階,所述的閥帽的下端...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羅欣,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永達不銹鋼制品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