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包括前蓋、后蓋、配流盤、定子、轉子和輸出軸,所述后蓋內集成有一沖洗閥,沖洗閥由閥芯、圓柱彈簧和堵頭組成,閥芯中間有凹腔,與馬達的內油腔相通,圓柱彈簧位于閥芯的兩端,平衡狀態下,閥芯位于沖洗閥的中心;閥芯的兩端有貫通孔,該貫通孔和沖洗閥內壁上的圓槽相配合;進油口和出油口分別與沖洗閥的兩個彈簧腔相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該沖洗閥完全是在后蓋上加工出來的,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后蓋上無額外的凸起結構,便于安裝,跟現有馬達容易實現互換,通用性好。(*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一種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包括前蓋、后蓋、配流盤、定子、轉子和輸出軸,所述后蓋內集成有一沖洗閥,沖洗閥由閥芯、圓柱彈簧和堵頭組成,閥芯中間有凹腔,與馬達的內油腔相通,圓柱彈簧位于閥芯的兩端,平衡狀態下,閥芯位于沖洗閥的中心;閥芯的兩端有貫通孔,該貫通孔和沖洗閥內壁上的圓槽相配合;進油口和出油口分別與沖洗閥的兩個彈簧腔相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該沖洗閥完全是在后蓋上加工出來的,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后蓋上無額外的凸起結構,便于安裝,跟現有馬達容易實現互換,通用性好。【專利說明】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
本技術涉及一種液壓馬達,特別是一種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
技術介紹
在礦山等高粉塵污染的環境中作業的液壓馬達,油路中容易混入雜質,在經過液壓馬達系統的時候,這些雜質容易積累在柱塞、轉軸連接處等相對運動的位置。造成摩擦力大,馬達發熱嚴重,使柱塞等零件容易損壞,故障率高。而在馬達的回油路上,通常會設置一些功能閥組,回油需要經過這些閥組后才能回到油箱,這些閥組必然會提高回油路的油壓,致使液壓馬達內油腔中的雜質難以排出,淤積在液壓馬達的柱塞、閥芯的連接處等地方,也造成了油路發熱,功率浪費,損害液壓馬達及液壓系統的壽命。為解決該問題,需要在液壓系統中增加沖洗閥,將回油的一部分,直接返回油箱,降低液壓馬達的內壓力,并將鐵屑等雜質從該沖洗油路中排出,延長液壓馬達的使用壽命。傳統結構中,針對油路中雜質的沖洗裝置都設在液壓系統中,而不是設置在液壓馬達的內部,對內油腔內部的積累的雜質難以徹底清除,沖洗效果不好,還需要對液壓馬達進行停機保養,工作量大,影響生產。如專利號CN201020188428.0“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在后蓋上增加有一套溢流閥座,溢流閥座上嵌設有溢流閥,可外接高壓油路,對馬達的內油腔實現高壓沖洗。其溢流閥位于后蓋外部,結構仍然復雜,后蓋內部需要加工出多組油路,加工難度大,而且溢流閥與后蓋之間容易漏油。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加工方便的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本技術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包括前蓋、后蓋、配流盤、定子、轉子和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蓋內集成有一沖洗閥,沖洗閥由閥芯、圓柱彈簧和堵頭組成,閥芯中間有凹腔,與馬達的內油腔相通,圓柱彈簧位于閥芯的兩端;閥芯的兩端有貫通孔,該貫通孔和沖洗閥內壁上的圓槽相配合;閥芯左邊為第一彈簧腔8,第一彈簧腔內有A’ 口,與液壓馬達的A 口相通;閥芯右邊為第二彈簧腔9,第二彈簧腔內有B’ 口,與液壓馬達的B 口相通。當液壓馬達工作時,高壓油推動閥芯向一側運動,使閥芯頂住堵頭,此時貫通孔、圓槽和閥芯中間的凹腔相通。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該沖洗閥完全是在后蓋上加工出來的,結構簡單,加工方便,后蓋上無額外的凸起結構,便于安裝,跟現有馬達容易實現互換,通用性好。【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圖1中C-C的剖視圖(靜止狀態)。圖3、工作狀態的剖視圖(A 口高壓)。圖4、圖3中D區域的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實施例作進一步描述。一種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包括前蓋、后蓋、配流盤、定子、轉子和輸出軸。沖洗閥由后蓋1、堵頭3、圓柱彈簧4、閥芯5、螺塞6組成。液壓馬達的后蓋I與配流盤2相配合,后蓋I上加工出一通孔12,通孔內安裝有閥芯5、圓柱彈簧4,兩端用堵頭3將其密封。圓柱彈簧4有兩根,分別位于閥芯的兩側,圓柱彈簧的一端卡在閥芯的端頭,另一端頂在堵頭內偵U。兩根圓柱彈簧對閥芯的推力相同,使閥芯5處于沖洗閥的中心位置。實施例中,液壓馬達的外殼上有A 口和B 口,(以馬達正轉時,定義為進油口為A 口,出油口為B 口),由于液壓馬達允許反轉,當反轉時B 口進油和A 口出油。如圖1所示,A 口和B 口都位于馬達的外殼上。液壓馬達的外殼上還有一沖洗油口 T 口,它和馬達的內油腔相通,并且和液壓系統的油箱直接相通。實施例中,閥芯左邊為第一彈簧腔8,第一彈簧腔內有A’ 口,與進油口 A 口相通;閥芯右邊為第二彈簧腔9,第二彈簧腔內有B’ 口,與出油口 B 口相通。A’ 口設置在一個工藝孔的內部,該工藝孔的出口被螺塞6堵住。T 口和馬達的內油腔相通,內油腔上有一 T’口,與沖洗閥相通。沖洗閥的閥芯5上有一圓環形凹腔7,該凹腔與T’口始終相通。閥芯的兩端為盲孔,便于安裝圓柱彈簧。該盲孔沿徑向方向上,有多個貫穿孔10,該貫穿孔10和沖洗閥內壁上的兩個圓槽11相配合。如圖2所示,當液壓馬達不工作,進油口 A 口和出油口 B 口均為低壓時,與沖洗閥的A腔相通的A’ 口為低壓,與沖洗閥B腔相通的B’ 口為低壓,閥芯5兩端受彈簧4的推力相同,閥芯5處于沖洗閥的中間,T’ 口和A’ 口、B’ 口均不相通,此時沖洗閥不工作。當液壓馬達開始工作,以馬達正轉為例,如圖3所示,A 口為高壓油,第一彈簧腔8油腔為高壓,推動閥芯5向右移動,右側的圓柱彈簧壓縮,直到閥芯頂住右邊的堵頭3停止。此時B油口為出油口,第二彈簧腔9處于低壓。如圖4所示,B’油腔通過貫穿孔10、圓槽11、凹腔7后與T’ 口導通。T’ 口直通馬達的內油腔,將轉子和定子摩擦產生的鐵屑等雜質,從馬達的沖洗油口 T 口直接排入油箱,同時可以帶走馬達的一部分熱量,降低馬達的工作溫度。當馬達停止工作后,A油口和B油口處于低壓,且壓力相同,沖洗閥的閥芯在一對圓柱彈簧推力下恢復平衡,回到圖2所示狀態,關閉沖洗油口 T。同理,當液壓馬達反轉時,閥芯5向左移動,A 口此時為低壓,A腔與T’口導通。也可以實現自動沖洗。當液壓馬達工作時,該沖洗閥自動選擇低壓油對液壓馬達的內油腔進行沖洗,將內油腔內部的積累的雜質帶回液壓系統的油箱過濾。它完全集成在液壓馬達的后蓋內,不影響馬達的外形,適應性好,結構可靠。【權利要求】1.一種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包括前蓋、后蓋、配流盤、定子、轉子和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蓋(I)內集成有一沖洗閥,沖洗閥由閥芯(5)、圓柱彈簧(4)和堵頭(3)組成,閥芯中間有凹腔(7),與馬達的內油腔相通,圓柱彈簧位于閥芯的兩端;閥芯的兩端還有貫通孔(10),該貫通孔和沖洗閥內壁上的圓槽(11)相配合;閥芯左邊為第一彈簧腔(8),第一彈簧腔內有A’口,與液壓馬達的A 口相通;閥芯右邊為第二彈簧腔(9),第二彈簧腔內有B’口,與液壓馬達的B 口相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其特征在于:當液壓馬達工作時,高壓油推動閥芯向一側運動,使閥芯(5 )頂住堵頭(3 ),此時貫通孔(10 )、圓槽(11)和閥芯中間的凹腔(7)相通。【文檔編號】F15B21/04GK203412857SQ201320403549【公開日】2014年1月29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7月9日 【專利技術者】鄧開忠 申請人:寧波中寧偉業液壓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置沖洗閥的液壓馬達,包括前蓋、后蓋、配流盤、定子、轉子和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蓋(1)內集成有一沖洗閥,沖洗閥由閥芯(5)、圓柱彈簧(4)和堵頭(3)組成,閥芯中間有凹腔(7),與馬達的內油腔相通,圓柱彈簧位于閥芯的兩端;閥芯的兩端還有貫通孔(10),該貫通孔和沖洗閥內壁上的圓槽(11)相配合;閥芯左邊為第一彈簧腔(8),第一彈簧腔內有A’口,與液壓馬達的A口相通;閥芯右邊為第二彈簧腔(9),第二彈簧腔內有B’口,與液壓馬達的B口相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開忠,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中寧偉業液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