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它包括殼體及設置于殼體底部的共振發聲器和控制電路板,所述共振發聲器與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其改進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個喇叭,所述喇叭設置于殼體內,與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于所述每個喇叭的出音方向上分別設有一用于將所述喇叭發出的聲波四周擴散錐形擴音件,所述錐形擴音件與殼體連接。其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專利技術將傳統喇叭與共振發聲器相結合,且在喇叭出音方向上設置用于將所述喇叭發出的聲波四周擴散的錐形擴音件,可實現360度發聲,極大地提高了音效,給使用者帶來更加完美的音質體驗;此外,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結構簡單,體積小,攜帶方便,實用性強,便于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
】本專利技術涉及共振音響,尤其涉及一種將傳統喇叭發聲與共振發聲相結合的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
技術介紹
】共振音箱是一種新型音頻設備,它發聲原理完全不同于利用電磁線圈揚聲器發聲的傳統發聲設備。它能讓任何如:木質桌面、玻璃、地板、金屬面等平面盡情放送悅耳的音樂,讓你可以聆聽到身邊各種材質對音樂品質的不同詮釋,盡情體會音樂自主的樂趣,這種全新的發聲原理將帶給人們一種新的音樂生活方式,引發起一場視聽領域的革命。共振音響的音色取決于使用者所接觸物體的材質,將音響放在不同的材質上,所放出的“音樂”都各不相同,所以共振音箱是一個全能選手,經過試聽,放在密度小剛性差的材料上低音表現渾厚,例如,在木質桌面上發出的聲音渾厚雄壯;放在密度大剛性好的材質上高音表現靈敏,例如,在玻璃桌面上發出的聲音清脆悅耳。但是,共振音響由于其體積小,其音質表現還不可能超越一些大型傳統音箱,其高音效果不能滿足較高要求的公共場所,由此,業內人士也開始試圖將傳統喇叭與共振發聲器相結合,以此來彌補共振音響的不足,即便如此,由于喇叭發聲具有方向性,其發聲還不能達到360度發聲效果,因此,傳統喇叭與共振發聲器結合形成的音響仍具有一定缺陷,不能達到較完美的結合。【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有效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將傳統喇叭與共振發聲器相結合的共振音響,該共振音響具有更好的音質,可達到多重360度發聲的效果。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它包括殼體及設置于殼體底部的共振發聲器和控制電路板,所述共振發聲器與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其改進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個喇叭,所述喇叭設置于殼體內,與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于所述每個喇叭的出音方向上分別設有一用于將所述喇叭發出的聲音四周擴散的錐形擴音件,所述錐形擴音件與殼體連接。下面對上述技術方案進一步闡述:所述錐形擴音件橫截面面積依次減小的一端為錐形擴音件的錐頂,與所述錐頂相對的一端為錐底,所述錐頂指向所述的喇叭,以使所述喇叭發出的聲波沿錐形擴音件的錐頂向四周擴散。所述喇叭的出音方向朝上,所述錐形擴音件位于所述喇叭的上方。所述喇叭的出音方向朝下,所述錐形擴音件位于所述喇叭的下方。所述喇叭包括第一喇叭及第二喇叭,第一喇叭的出音方向朝上,第二喇叭的出音方向朝下,第一喇叭與第二喇叭之間對立設置有第一錐形擴音件及第二錐形擴音件。所述第一錐形擴音件及第二錐形擴音件通過一固定件與所述殼體固定連接,第一錐形擴音件的錐底及第二錐形擴音件的錐底相抵接。所述固定件包括一中心開孔的固定板及至少兩個對稱設置于固定板上表面的夾持部,所述固定板水平固定于所述殼體上,所述夾持部上設有用于固定第一錐形擴音件及第二錐形擴音件的卡槽,所述第一錐形擴音件及第二錐形擴音件的錐底邊緣局部卡設于所述卡槽內。所述第一喇叭固定于所述固定板下表面,所述第二喇叭通過一盆體架所述殼體固定。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專利技術將傳統喇叭與共振發聲器相結合,形成一種具有傳統喇機發聲模式和共振發聲的共振音響,與此同時,在喇機出音方向上設置錐形擴音件,當喇叭發聲時,聲音由喇叭口傳出后經錐形擴音件的錐頂傳遞至錐底,再由錐底向四周擴散,克服了傳統喇叭發聲具有 方向性的缺陷,因此,可實現360度發聲,極大地提高了音效,給使用者帶來更加完美的音質體驗;此外,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簡單,體積小,攜帶方便,實用性強,便于推廣使用。【【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1 ;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2 ;圖中:殼體I ;共振發聲器2 ;喇機3 ;第一喇nA3a ;第二喇nA3b ;錐形擴音件4 ;第一維形擴首件4a ;弟二維形擴首件4b ;固定臺5 ;固定板6 ;夾持部7 ;盆體架8。【【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一參照圖1所示,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一種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它包括殼體I及設置于殼體I底部的共振發聲器2和控制電路板,所述共振發聲器2與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還包括一個與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的喇叭3,所述喇叭3設置于殼體I內,且該喇叭3的喇叭口向上,以使喇叭3的出音方向向上,于所述喇叭3的出音方向上設有一用于將所述喇叭3發出的聲音四周擴散的錐形擴音件4,錐形擴音件4與殼體I固定連接。所述錐形擴音件4橫截面面積依次減小的一端為錐形擴音件4的錐頂,與所述錐頂相對的一端為錐底,所述錐頂指向所述的喇叭3,以使所述喇叭3發出的聲波沿錐形擴音件4的錐頂向四周擴散。本專利技術中,共振發聲器2為現有技術,在此不作詳細描述。本實施例中,所述錐形擴音件4通過一盆體架8與所述殼體I固定連接(盆體架8與殼體I固定),具體的,將盆體架8倒置設置后,錐形擴音件4水平固定連接于盆體架8的頂部,而盆體架8的下端與一固定臺5連接,固定臺5為向上凸起的中空結構,再將所述喇叭3的喇叭口位置固定連接于固定臺5的上端,此時,喇叭3收容于固定臺5的空腔內。可以理解的是,錐形擴音件4與所述殼體I的連接方式也可以是其他任意連接方式,滿足錐形擴音件4位于喇叭3出音方向,錐頂指向喇叭3即可;例如將錐形擴音件4直接與殼體I固定連接,也可將錐形擴音件4設計為與所述殼體I 一體成型的結構,同樣,喇叭3與殼體I的連接方式也可以是其他任意連接方式,例如可將通過一固定板與殼體I固定連接。本專利技術可通過共振發聲器2共振發聲還可以通過傳統3的喇叭發聲,此外,由于在喇叭3出音方向上設置錐形擴音件4,當喇叭3發聲時,聲音由喇叭口向上傳播,后經錐形擴音件4的錐頂傳遞至錐底,再由錐底向四周擴散,克服了傳統喇叭3發聲具有方向性的缺陷,因此,可實現360度發聲,極大地提高了音效,給使用者帶來更加完美的音質體驗;此夕卜,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簡單,體積小,攜帶方便,實用性強,便于推廣使用。實施例二參照圖2所示,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基本相同,也包括一個喇叭3,并在喇叭3的出音方向上設置一錐形擴音件4,其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喇叭3的喇叭口向下,以使喇叭3的出音方向向下,此時,喇叭3位于錐形擴音件4的下方,喇叭3通過盆體架8與所述殼體I固定連接(盆體架8與殼體I固定),即將盆體架8倒置設置后,喇叭3水平固定連接于盆體架8的頂部,而錐形擴音件4的錐底向四周延伸且直接與所述盆體架8下端固定連接。本實施例同樣可達到實施例一中的效果,實現360度發聲,提高了音質效果。同理,可以理解的是,喇叭3與所述殼體I的連接方式及喇叭3與殼體I的連接方式并不限于上述連接,也可以是其他任意連接方式,滿足錐形擴音件4位于喇叭3出音方向,錐頂指向喇叭3即可。實施例三參照圖3及圖4所示,圖3、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本實施例的結構與實施一及實施例二結構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包括兩個喇叭,即第一喇叭3a和第二喇叭3b,第一喇叭3a的出音方向朝上,第二喇叭3b的出音方向朝下,第一喇叭3a與第二喇叭3b之間對立設置有第一錐形擴音件4a及第二錐形擴音件4b,即第一錐形擴音件4a的錐頂向下,第二錐形擴音件4b的錐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它包括殼體及設置于殼體底部的共振發聲器和控制電路板,所述共振發聲器與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個喇叭,所述喇叭設置于殼體內,與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于所述每個喇叭的出音方向上分別設有一用于將所述喇叭發出的聲音四周擴散的錐形擴音件,所述錐形擴音件與殼體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它包括殼體及設置于殼體底部的共振發聲器和控制電路板,所述共振發聲器與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至少一個喇叭,所述喇叭設置于殼體內,與所述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于所述每個喇叭的出音方向上分別設有一用于將所述喇叭發出的聲音四周擴散的錐形擴音件,所述錐形擴音件與殼體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其特征在于:所述錐形擴音件橫截面面積依次減小的一端為錐形擴音件的錐頂,與所述錐頂相對的一端為錐底,所述錐頂指向所述的喇叭,以使所述喇叭發出的聲波沿錐形擴音件的錐頂向四周擴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的出音方向朝上,所述錐形擴音件位于所述喇叭的上方。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重360度發聲的共振便攜式音響,其特征在于:所述喇叭的出音方向朝下,所述錐形擴音件位于所述喇叭的下方。5.根據權利要求2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梅慶開,
申請(專利權)人:梅慶開,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