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于處理泥餅中污染物的洗泥裝置,包括洗泥罐、溜泥槽、均勻混合裝置、調節控制板、排泥管和反沖洗管,洗泥罐由調節控制板分為上層的圓柱型洗泥室和下層的正錐型排泥室,洗泥室的頂部設有進泥口,排泥室的底部設有水平設置的排泥管和垂直設置的反沖洗管,排泥管和反沖洗管分別與排泥室相聯通,反沖洗管的進水口與洗泥罐中心對應設置;本裝置對泥餅進行粉碎過濾,針對泥餅中殘留的有害物質進行處理。(*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種用于處理泥餅中污染物的洗泥裝置
本技術涉及環保領域,具體說的是一種用于處理泥餅中污染物的洗泥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污染物處理的的深度和強度要求更高。一些經壓濾后的泥餅中仍然殘留著部分有害物質,如果將泥餅直接外排,會對環境造成污染。需將泥餅重新溶解破碎成小塊甚至泥漿狀態,加入藥劑后,能夠有效增加泥餅與藥劑的充分混合及反應,以此減少泥餅中的有害物質,最終使泥餅得以無害化及穩定化處理,達到環保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用于處理泥餅中污染物的洗泥裝置,對泥餅進行粉碎過濾,針對泥餅中殘留的有害物質進行處理。本技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處理泥餅中污染物的洗泥裝置,包括洗泥罐、溜泥槽、均勻混合裝置、調節控制板、排泥管和反沖洗管,洗泥罐由調節控制板分為上層的圓柱型洗泥室和下層的正錐型排泥室,洗泥室的頂部設有進泥口,排泥室的底部設有水平設置的排泥管和垂直設置的反沖洗管,排泥管和反沖洗管分別與排泥室相聯通,反沖洗管的進水口與洗泥罐中心對應設置;所述的調節控制板的板面上設有按圓周排列的多個大小相同的漏泥孔,漏泥孔至少設有三排,每一排圓周方向上的漏泥孔的個數相同;所述的溜泥槽設置在洗泥室內,溜泥槽從進泥口向下沿洗泥罐罐壁呈螺旋設置,并與洗泥罐罐壁之間設有間隙。所述的均勻混合裝置設置在洗泥罐內,均勻混合裝置由攪拌軸、混合葉片和清泥機構組成,垂直設置的攪拌軸穿過調節控制板,其一端連接有設置在洗泥室的混合葉片,另一端連接有設置在排泥室的清泥機構,清泥機構由多個刮泥板和多根水平設置的轉軸組成,每一根轉軸連接一個刮泥板,刮泥板的刮泥面與排泥室室壁貼合設置。本技術所述的刮泥板為三角形。本技術所述的漏泥孔為倒錐型。本技術所述的溜泥槽的外邊緣從上到下距離洗泥罐罐壁的距離逐漸增大。本技術所述的溜泥槽的槽寬從上到下逐漸減小。本技術所述的排泥管的排泥口與渣漿泵連接。本技術所述的排泥口上設有調節控制板II。本技術所述的洗泥室上聯通有放水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通過將泥餅調整為泥漿,有效增加藥劑與泥餅的接觸面積,增加反應幾率,同時能加大使泥餅中有害物質溶解,達到徹底去除有害物質的目的;(2)通過設置螺旋溜泥槽,使進泥分布均勻,降低泥塊在洗泥罐中的大量堆積幾率,有利于泥塊與水的接觸;(3)通過在洗泥罐和排泥口兩位置設置調節控制板,雙保險的方式,有效的防止了大塊污泥直接進入渣漿泵而導致的停泵;(4)通過設置反沖洗水管,對泥塊進行的沖洗,防止泥塊的含水率過低導致的停泵,此外還可以在發生堵塞時,對泥餅進行反沖,有效的解決的堵塞問題。最終使污泥達標和順利排放。【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調節控制板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的調節控制板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刮泥板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的清泥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洗泥罐,101、洗泥室,102、排泥室,103、進泥口,104、放水閥,2、溜泥槽,201、間隙,3、均勻混合裝置,301、攪拌軸,302、混合葉片,303、清泥機構,304、刮泥板,305、轉軸,4、調節控制板,401,漏泥孔,5、排泥管,501、排泥口,502、調節控制板II,6、反沖洗管,601、進水口,7、渣漿泵。【具體實施方式】結合附圖具體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一種用于處理泥餅中污染物的洗泥裝置,包括洗泥罐1、溜泥槽2、均勻混合裝置3、調節控制板4、排泥管5和反沖洗管6,洗泥罐I由調節控制板4分為上層的圓柱型洗泥室101和下層的正錐型排泥室102,洗泥室101的頂部設有進泥口 103,排泥室5的底部設有水平設置的排泥管5和垂直設置的反沖洗管6,排泥管5和反沖洗管6分別與排泥室5相聯通,反沖洗管6的進水口 601與洗泥罐I中心對應設置;在錐形筒的底部設置反沖洗口。當采取上述措施后,排泥口仍有偶然堵塞和泥餅的含水率較低不便排放時,可以進行反沖洗。由此有效的防止堵塞和泥餅含水率低造成的渣漿泵的空轉和停泵。所述的調節控制板4的板面上設有按圓周排列的多個大小相同的漏泥孔401,漏泥孔401至少設有三排,每一排圓周方向上的漏泥孔401的個數相同;所述的溜泥槽2設置在洗泥室101內,溜泥槽2從進泥口 103向下沿洗泥罐I罐壁呈螺旋設置,并與洗泥罐I罐壁之間設有間隙201。所述的均勻混合裝置3設置在洗泥罐I內,均勻混合裝置3由攪拌軸301、混合葉片302和清泥機構303組成,垂直設置的攪拌軸301穿過調節控制板4,其一端連接有設置在洗泥室101的混合葉片302,另一端連接有設置在排泥室102的清泥機構303,清泥機構303由多個刮泥板304和多根水平設置的轉軸305組成,每一根轉軸305連接一個刮泥板304,刮泥板304的刮泥面與排泥室102室壁貼合設置。采用葉片式和刮泥板相結合的攪拌器。攪拌軸的中部設置葉片式攪拌器,下部設置刮泥板。當大塊的泥餅落到圓形調節控制板上時,通過攪拌軸中部混合葉片的轉動,加大了泥餅與泥餅、泥餅與葉片和泥餅與水之間的碰撞,最終大塊泥餅破碎溶解。底部的刮泥板緊貼錐形筒壁,防止泥餅在錐形筒壁上的堆積。所述的刮泥板304可以為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等,最合適的形狀為三角形,三角形的其中一個尖角貼合著調節控制板與排泥室之間的夾角空間,對該夾角處的清理更為輕松。所述的漏泥孔401為倒錐型。小泥塊從漏泥孔漏出,因為孔為倒錐型,使小泥塊不會堵塞洞孔,小泥塊很快從漏泥孔掉出,不在粘在漏泥孔內。所述的溜泥槽2的外邊緣從上到下距離洗泥罐I罐壁的距離逐漸增大,溜泥槽2的槽寬從上到下逐漸減小。繞罐壁一周自上而下設置一螺旋溜泥槽,溜泥槽頂部外邊緣距罐內壁200mm,溜泥槽頂寬為500mm,底部寬為300mm,溜泥槽底部外邊緣距罐內壁400mm。由于溜槽外邊緣距筒內壁距離逐漸變大,泥餅在順著溜槽下滑過程中,一部分泥餅從溜槽兩側落入筒內,一部分則順著溜槽滑到底部。這樣泥餅較為分散的落入筒內。增大泥餅與水接觸面積,減少了泥餅在筒內堆積,混合效果好。所述的排泥管5的排泥口 501與渣漿泵7連接。所述的排泥口 501上設有調節控制板II 502。洗泥罐內的調節控制板防止大塊的泥餅未經攪拌破碎直接落入底部,堵塞渣漿泵。此外,在排泥口設置調節控制板II,進一步防止大塊狀的泥餅進入渣漿泵,導致停泵,雙重保險。所述的洗泥室101上聯通有放水閥104。工作原理:首先在洗泥罐中沖入1/2高度左右的水,通過進泥口向罐內添加泥餅,同時開啟攪拌器。小塊泥餅可以直接通過圓筒狀底部的調節控制板落入排泥室,因為排泥室為錐形,小塊泥餅靠重力向下迅速堆積,大塊泥餅置留在調節控制板上,經反復攪拌最終溶解于水。同時進入化學藥劑進行充分反應,最后關閉攪拌器,靜置15分鐘,開啟渣漿泵排泥。當洗泥罐內的排泥室內的泥塊含水率低時,可通過反沖洗管向上噴水,防止污泥堵塞排泥管并提高泥塊含水率。有效的防止堵塞和泥餅含水率低造成的渣漿泵的空轉和停泵。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處理泥餅中污染物的洗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洗泥罐(1)、溜泥槽(2)、均勻混合裝置(3)、調節控制板(4)、排泥管(5)和反沖洗管(6),洗泥罐(1)由調節控制板(4)分為上層的圓柱型洗泥室(101)和下層的正錐型排泥室(102),洗泥室(101)的頂部設有進泥口(103),排泥室(5)的底部設有水平設置的排泥管(5)和垂直設置的反沖洗管(6),排泥管(5)和反沖洗管(6)分別與排泥室(5)相連通,反沖洗管(6)的進水口(601)與洗泥罐(1)中心對應設置;?所述的調節控制板(4)的板面上設有按圓周排列的多個大小相同的漏泥孔(401),漏泥孔(401)至少設有三排,每一排圓周方向上的漏泥孔(401)的個數相同;?所述的溜泥槽(2)設置在洗泥室(101)內,溜泥槽(2)從進泥口(103)向下沿洗泥罐(1)罐壁呈螺旋設置,并與洗泥罐(1)罐壁之間設有間隙(201);?所述的均勻混合裝置(3)設置在洗泥罐(1)內,均勻混合裝置(3)由攪拌軸(301)、混合葉片(302)和清泥機構(303)組成,垂直設置的攪拌軸(301)穿過調節控制板(4),其一端連接有設置在洗泥室(101)的混合葉片(302),另一端連接有設置在排泥室(102)的清泥機構(303),清泥機構(303)由多個刮泥板(304)和多根水平設置的轉軸(305)組成,每一根轉軸(305)連接一個刮泥板(304),刮泥板(304)的刮泥面與排泥室(102)室壁貼合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處理泥餅中污染物的洗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洗泥罐(I)、溜泥槽(2)、均勻混合裝置(3)、調節控制板(4)、排泥管(5)和反沖洗管(6),洗泥罐(I)由調節控制板(4)分為上層的圓柱型洗泥室(101)和下層的正錐型排泥室(102),洗泥室(101)的頂部設有進泥口(103),排泥室(5)的底部設有水平設置的排泥管(5)和垂直設置的反沖洗管(6),排泥管(5)和反沖洗管(6)分別與排泥室(5)相連通,反沖洗管(6)的進水口(601)與洗泥(I)中心對應設直;所述的調節控制板(4)的板面上設有按圓周排列的多個大小相同的漏泥孔(401),漏泥孔(401)至少設有三排,每一排圓周方向上的漏泥孔(401)的個數相同;所述的溜泥槽(2)設置在洗泥室(101)內,溜泥槽(2)從進泥口(103)向下沿洗泥罐(I)罐壁呈螺旋設置,并與洗泥罐(I)罐壁之間設有間隙(201);所述的均勻混合裝置(3 )設置在洗泥罐(I)內,均勻混合裝置(3 )由攪拌軸(301)、混合葉片(302)和清泥機構(303)組成,垂直設置的攪拌軸(301)穿過調節控制板(4),其一端連接有設置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悅先,樊亞宗,
申請(專利權)人:周悅先,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