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溫室水耕床,包括有:一腳架;一水床放置于腳架上,其床體內部設有中隔板與兩側相通水槽,沿著床體四周與兩側水槽內壁表面鋪設防水塑料布;一抽水馬達的入口設置于兩側水槽中的一個水槽內,以抽送營養液通過出口,而流入另一水槽進行循環流動;多個種植板排列放置于水床的兩側水槽上;一支架在水床上方設有跨置排列的圓拱形狀支桿;一紗網及一透光塑料布包圍覆蓋于支架上與水床四周,再配合管扣夾固于支桿上,沿著紗網四周底邊以S形狀夾條緊固于腳架相對四周,以防止昆蟲侵入,并且溫室水耕床的架構重量輕,容易拆裝與搬移。(*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溫室水耕床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種植蔬果的溫室栽培技術,具體而言,其涉及一種容易拆裝、搬移、且可并列使用的溫室水耕床。
技術介紹
由于蔬菜有可能殘余農藥問題,一直為消費者所詬病,因此自從農業界突破傳統土耕技術,成功開發出低污染、低蟲害的溫室水耕技術后,水耕蔬菜即成為各大超市及家庭主婦的新寵。目前常見的現有水耕裝置的結構中,在觀察栽種植物的生長情形,或其他緣由常需要掀開防蟲網時,一方面不只是開啟不易,另一方面更會導致事后緊扣不良,尤其是接近水床的腳架部分,以致飛蛾及其他昆蟲有機會侵入水耕裝置中,影響到栽種植物生長,而有需要對溫室的防蟲網扣緊技術加以改進。而且,現有水耕裝置的營養劑于水床中分布不均,導致部分區域營養成分高、部分區域營養成分低,蔬菜成長速率不一,造成水耕蔬菜栽種與采收上的困擾,因此有必要對溫室水耕裝置的結構進行改進,使水床中的營養劑分布均勻,以促進水耕植物成長。除此之夕卜,現有水耕裝置的拆裝困難,導致不易搬移,而有必要發展重量輕、體積小且組裝容易的組合式水耕床。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溫室水耕床。為達上述的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溫室水耕床,包括有:一腳架,其具有多個著地設置的支腳;一水床,其放置于腳架上,所述水床的床體內部設有中隔板,以分隔成兩側相對水槽及一端連通口,沿著床體四周與兩側相對水槽內壁表面鋪設防水塑料布,以容納蓄積有營養液;一抽水馬達,其入口設置于兩側水槽中的一個水槽內,以抽送營養液通過出口,而流入另一水槽進行循環流動;多個種植板,其排列放置于水床的兩側水槽上,各種植板上設有多個排列分布的種植孔,以分別設置栽種植物;一支架,其設置于水床兩側及其上方,所述支架具有多個間隔跨置排列的圓拱形狀支桿,以及連接于各支桿之間的多個連接桿;一紗網及一透光塑料布,所述紗網及透光塑料布覆蓋于各支桿上,該紗網包圍住支架與水床四周,以多個管扣夾固于支桿上,沿著紗網四周底邊以多個夾條緊固于腳架相對四周。在較佳實施例中,其中所述溫室水耕床包括有兩并排腳架及其上面水床,該支架與紗網包圍在兩水床四周及其上方。在較佳實施例中,該腳架兩側設置多個套接管,各支桿兩端分別插置固定于相對套接管內。在較佳實施例中,該水床的床體設置為保麗龍體。而且,該防水塑料布設置為黑色PE膜。而且,該種植板設置為保麗龍板。在較佳實施例中,該支架的多個連接桿對接構成矩形,以跨接于各支桿的中段上。在較佳實施例中,該紗網四周底邊的多個夾條分別設置為S形狀。而且,該透光塑料布覆蓋于紗網上,以多個管扣夾固于支桿。進一步,該透光塑料布設置為PEV塑料布。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本技術的溫室水耕床可以改進防蟲用紗網的扣緊技術防止昆蟲侵入,并且營養液補充與操作方式更加便利,使水床水中的營養分布均勻,增加植物成長率及收成率,而且溫室水耕床的建構重量輕、體積小、組裝容易,更方便拆裝、搬移,以適合都市、住家、農場及實驗室等場所栽植使用。【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溫室水耕床的立體圖;圖2為圖1的溫室水耕床前段部位的放大圖;圖3為圖1的溫室水耕床栽種植物的示意圖;圖4為圖1的溫室水耕床的腳架、水床及種植板等構件的立體圖;圖5為圖4的溫室水耕床的水床與種植板的立體分解圖;圖6為圖5的水床與防水塑料布的立體分解圖;圖7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溫室水耕床的支架、紗網及透光塑料布等構件的立體圖;`圖8為圖7的溫室水耕床支架的立體圖;圖9為本技術另一較佳實施例的溫室水耕床的立體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腳架11、支腳12、套接管13、螺栓2、水床21、床體22、中隔板23、水槽24、連通口25、水槽26、防水塑料布3、抽水馬達31、入口32、出口4、營養液5、種植板51、種植孔6、支架61、支桿62、連接桿7、紗網71、透光塑料布72、管扣73、夾條8、植物。【具體實施方式】有關本技術為達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手段及其功效,現舉出可行實施例,并且配合【附圖說明】如下:首先,請參閱圖1至6,本技術較佳實施例的溫室水耕床適用于栽種蔬菜種類植物8,如圖中所示,溫室水耕床包括有腳架1、水床2、抽水馬達3、營養液4、種植板5、支架6、紗網7及透光塑料布71,其中:該腳架I設置為兩并排長方形體,如圖1至4所示,其具有多個著地設置的支腳11,并且在腳架I兩側直立設置有多個套接管12。該水床2設置為兩組并排,以放置于腳架I上,如圖3至6所示,床體21內部設有中隔板22,以分隔成兩側相對水槽23、25及一端連通口 24,沿著床體21四周與兩側水槽23,25內壁表面鋪設有防水塑料布26,以容納蓄積有營養液4并保持適當液位。在較佳實施結構中,水床2的床體21可設置為保麗龍體,并且防水塑料布26可設置為黑色PE膜,以避免床體21發生漏水。該抽水馬達3 (參閱圖4及5)的入口 31設置于兩側水槽23、25中的一個水槽23內,以抽送營養液4通過出口 32,而流入另一水槽25進行循環流動,并且抽水馬達3可配合定時控制,其操作時間設置為每小時啟動15分鐘,使水中營養成分可充分混和均勻,讓每株水耕栽培植物8 (參閱圖3)均可獲得充足的養分。多個種植板5 (參閱圖1至5)排列放置于水床2的兩側水槽23、25及中隔板22上,各種植板5可設置為保麗龍板,在各種植板5上設有多個排列分布的種植孔51,以分別栽種設置植物8。該支架6設置于兩并排水床2的兩側及其上方,如圖1、2、7及8所示,其具有多個間隔跨置排列的圓拱形狀支桿61,以及連接于各支桿61之間的多個連接桿62,各支桿61兩端分別插入設置固定于相對套接管12內,再配合螺栓13鎖抵固定。而多個連接桿62對接構成矩形,并且跨接于各支桿61的中段上,以提高結構強度。該紗網7及透光塑料布71覆蓋于各支桿61上,如圖1、2、7及8所示,并且紗網7包圍住支架6與兩并排水床2四周及其上方,以多個管扣72夾固于支桿61上,再沿著紗網7四周底邊以多個S形狀夾條73緊固于腳架I相對四周,以防止飛蛾或其他昆蟲侵入。而透光塑料布71可設置為PEV塑料布,以防止紫外線及防止起霧,并且透光塑料布71可覆蓋于紗網7上,再以多個管扣72夾固于支桿61、連接桿62上。綜上可知,本技術的溫室水耕床以腳架1、水床2、抽水馬達3、營養液4、種植板5、支架6、紗網7及透光塑料布71組合構成,即可解決現有的水耕裝置的不足與缺陷,其關鍵技術在于,改進的防蟲用紗網7的扣緊技術防止昆蟲侵入,并且營養液4補充與操作方式更加便利,使水床2水中的營養分布均勻,增加植物8的成長率及收成率,而且溫室水耕床的建構重量輕、體積小、組裝容易,更方便拆裝、搬移,以適合都市、住家、農場及實驗室等場所栽植使用。請參閱圖9所示的另一較佳實施例,此溫室水耕床的不同之處在于,將單一水床2直接配合單一腳架1,再共同組合支架6,并且包圍覆蓋紗網7與透光塑料布71。以上所舉實施例僅用為方便說明本技術,而并非加以限制,在不背離本技術的精神范疇的情況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可作的各種簡易變化與修飾,均仍應包括在本技術的范圍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溫室水耕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腳架,其具有多個著地設置的支腳;一水床,其放置于腳架上,所述水床的床體內部設有中隔板,以分隔成兩側相對水槽及一端連通口,沿著床體四周與兩側水槽內壁表面鋪設防水塑料布,以容納蓄積有營養液;一抽水馬達,其入口設置于兩側水槽中的一個水槽內,以抽送營養液通過出口,而流入另一水槽進行循環流動;多個種植板,其排列放置于水床的兩側水槽上,各種植板上設有多個排列分布的種植孔,以分別設置栽種植物;一支架,其設置于水床兩側及其上方,所述支架具有多個間隔跨置排列的圓拱形狀支桿,以及連接于各支桿之間的多個連接桿;一紗網及一透光塑料布,所述紗網及透光塑料布覆蓋于各支桿上,該紗網包圍住支架與水床四周,以多個管扣夾固于支桿上,沿著紗網四周底邊以多個夾條緊固于腳架相對四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溫室水耕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腳架,其具有多個著地設置的支腳;一水床,其放置于腳架上,所述水床的床體內部設有中隔板,以分隔成兩側相對水槽及一端連通口,沿著床體四周與兩側水槽內壁表面鋪設防水塑料布,以容納蓄積有營養液;一抽水馬達,其入口設置于兩側水槽中的一個水槽內,以抽送營養液通過出口,而流入另一水槽進行循環流動;多個種植板,其排列放置于水床的兩側水槽上,各種植板上設有多個排列分布的種植孔,以分別設置栽種植物;一支架,其設置于水床兩側及其上方,所述支架具有多個間隔跨置排列的圓拱形狀支桿,以及連接于各支桿之間的多個連接桿;一紗網及一透光塑料布,所述紗網及透光塑料布覆蓋于各支桿上,該紗網包圍住支架與水床四周,以多個管扣夾固于支桿上,沿著紗網四周底邊以多個夾條緊固于腳架相對四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溫室水耕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溫室水耕床包括有兩并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國裕,
申請(專利權)人:張國裕,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